文心雕龙译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经典丛书)

文心雕龙译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经典丛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南朝梁)
2024-06
版次: 1
ISBN: 9787020183753
定价: 8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744页
字数: 606千字
分类: 文学
15人买过


  • 文心雕龙被称为“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因其“体大虑周”而备受现当代学人推重。研究它的学问成为一门显学,被称为“龙学”。在诸多译注本中,陆侃如和牟世金先生撰写的文心雕龙译注,因其注释准确详明、翻译圆融畅达而成为经典。这是一部融学术和普及于一炉的全注全译本,可以读者走进“龙学”的殿堂。



    牟世金(1928—1989),重庆忠县人。1948年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1949年任忠县南賨中学语文教员。同年12月入军政大学,后分配到二野十一军军部,寻调海军青岛基地,1955年转业到地方。1956年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后留任助教,1973年升讲师,1980年升副教授,1983年升教授。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心雕龙研究室主任、山东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在会科学文学文学遗产光明报文史哲等报刊发表学术百余篇,出版著作十几种,代表作有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译注雕龙集雕龙后集刘勰年谱汇等。

    引论

    一、产生《文心雕龙》的历史条件

    二、刘勰的生和思想

    三、《文心雕龙》的论及其理论体系

    四、叙笔——对前人创作经验的结

    五、创作论

    (一)割情析采

    (二)创作论的纲

    (三)摘神、——艺术构思和艺术风格

    (四)图风、势——对作品的要求和具体要求

    (五)苞会、通——从《通变》到《附会》

    (六)阅声、字——从《声律》到《练字》

    (七)《术》——创作论的结

    六、批

    结语

    一、原道

    二、征圣

    三、宗经

    四、正纬

    五、辨

    六、明诗

    ……


  • 内容简介:


    文心雕龙被称为“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因其“体大虑周”而备受现当代学人推重。研究它的学问成为一门显学,被称为“龙学”。在诸多译注本中,陆侃如和牟世金先生撰写的文心雕龙译注,因其注释准确详明、翻译圆融畅达而成为经典。这是一部融学术和普及于一炉的全注全译本,可以读者走进“龙学”的殿堂。

  • 作者简介:


    牟世金(1928—1989),重庆忠县人。1948年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1949年任忠县南賨中学语文教员。同年12月入军政大学,后分配到二野十一军军部,寻调海军青岛基地,1955年转业到地方。1956年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后留任助教,1973年升讲师,1980年升副教授,1983年升教授。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心雕龙研究室主任、山东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在会科学文学文学遗产光明报文史哲等报刊发表学术百余篇,出版著作十几种,代表作有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译注雕龙集雕龙后集刘勰年谱汇等。
  • 目录:


    引论

    一、产生《文心雕龙》的历史条件

    二、刘勰的生和思想

    三、《文心雕龙》的论及其理论体系

    四、叙笔——对前人创作经验的结

    五、创作论

    (一)割情析采

    (二)创作论的纲

    (三)摘神、——艺术构思和艺术风格

    (四)图风、势——对作品的要求和具体要求

    (五)苞会、通——从《通变》到《附会》

    (六)阅声、字——从《声律》到《练字》

    (七)《术》——创作论的结

    六、批

    结语

    一、原道

    二、征圣

    三、宗经

    四、正纬

    五、辨

    六、明诗

    ……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文心雕龙译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经典丛书)
世说新语:梁启超、鲁迅、冯友兰赞誉的中国古代小说集
(南朝宋)刘义庆 著
文心雕龙译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经典丛书)
世说新语:译注图文版(全二册)
(南朝宋)刘义庆
文心雕龙译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经典丛书)
世说新语译注(注音版)(平)
(南朝宋) 刘义庆著;张㧑之译注
文心雕龙译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经典丛书)
世说新语 原文注释译文版
(南朝宋)刘义庆
文心雕龙译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经典丛书)
千字文 小蜜蜂童书馆·陪伴孩子成长的国学经典,原文添加注释、译文和精彩故事,并配以精美彩图
(南朝梁) 周兴嗣 著;孙嘉先 舒静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