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植物文化与自然教育系列 幸遇母亲花:萱草花

传统植物文化与自然教育系列 幸遇母亲花:萱草花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主编 ,
2023-10
版次: 1
ISBN: 9787559732064
定价: 5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童书
2人买过
  • 《幸遇母亲花:萱草花》隶属于“传统植物文化与自然教育系列”,是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自然教育科普文化通识书。书中围绕中华母亲花——萱草花,介绍其植物知识、与中国孝亲传统文化的关系,并提供了萱草花相关的自然教育方案。全书共三个章节: 第一章“认识美丽的萱草花”,介绍萱草花颜色、形状、种植环境、成为“中华母亲花”的原因、功能作用等;第二章“古诗文里的萱草花”,罗列12首有关萱草花的经典古诗文,并穿插介绍萱草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第三章“一起研学萱草花”,详细介绍了6个萱草花自然研学活动,如:包萱草粽、萱草植物拓印、萱草撕纸艺术等。图书内容丰富,带孩子全方面感受“中华母亲花”的魅力。 李法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植物学系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学院院长、上海植物学会会员、上海植物园研究员。

    蔡亚鸣,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师、上海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委会会员。 第一章 认识美丽的萱草花

    1.萱草是一种什么植物

    2.萱草花有哪些颜色

    3.为什么称萱草为“中华母亲花”

    4.萱草花有什么作用

    第二章 古诗文里的萱草花

    宜男花颂[三国]曹植

    游子吟[唐]孟郊

    萱[唐]李峤

    麝香萱草[宋]王炎

    拟杜子美体赋夏日闲居其一[宋]韩维

    萱草赞[宋]林洪

    萱草[宋]陈师道

    句二首其一[宋]张未

    杂记草木九首其七萱草二[宋]朱熹

    今朝[元]王冕

    萱草图[明]唐寅

    本草纲目(节选)[明]李时珍

    第三章 一起研学萱草花

    1.萱草自然笔记

    2.萱草植物压花

    3.采摘黄花菜

    4.制作萱草鲜花饼

    5.制作萱草粽

    6.萱草拓印艺术

    7.萱草撕纸艺术
  • 内容简介:
    《幸遇母亲花:萱草花》隶属于“传统植物文化与自然教育系列”,是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自然教育科普文化通识书。书中围绕中华母亲花——萱草花,介绍其植物知识、与中国孝亲传统文化的关系,并提供了萱草花相关的自然教育方案。全书共三个章节: 第一章“认识美丽的萱草花”,介绍萱草花颜色、形状、种植环境、成为“中华母亲花”的原因、功能作用等;第二章“古诗文里的萱草花”,罗列12首有关萱草花的经典古诗文,并穿插介绍萱草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第三章“一起研学萱草花”,详细介绍了6个萱草花自然研学活动,如:包萱草粽、萱草植物拓印、萱草撕纸艺术等。图书内容丰富,带孩子全方面感受“中华母亲花”的魅力。
  • 作者简介:
    李法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植物学系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学院院长、上海植物学会会员、上海植物园研究员。

    蔡亚鸣,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师、上海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委会会员。
  • 目录:
    第一章 认识美丽的萱草花

    1.萱草是一种什么植物

    2.萱草花有哪些颜色

    3.为什么称萱草为“中华母亲花”

    4.萱草花有什么作用

    第二章 古诗文里的萱草花

    宜男花颂[三国]曹植

    游子吟[唐]孟郊

    萱[唐]李峤

    麝香萱草[宋]王炎

    拟杜子美体赋夏日闲居其一[宋]韩维

    萱草赞[宋]林洪

    萱草[宋]陈师道

    句二首其一[宋]张未

    杂记草木九首其七萱草二[宋]朱熹

    今朝[元]王冕

    萱草图[明]唐寅

    本草纲目(节选)[明]李时珍

    第三章 一起研学萱草花

    1.萱草自然笔记

    2.萱草植物压花

    3.采摘黄花菜

    4.制作萱草鲜花饼

    5.制作萱草粽

    6.萱草拓印艺术

    7.萱草撕纸艺术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传统植物文化与自然教育系列 幸遇母亲花:萱草花
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指南
李法云、李罗季 著
传统植物文化与自然教育系列 幸遇母亲花:萱草花
生态环境修复与节能技术丛书--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
李法云、吴龙华、范志平 著
传统植物文化与自然教育系列 幸遇母亲花:萱草花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理论基础与技术
李法云、典向荣、吴龙华 编
传统植物文化与自然教育系列 幸遇母亲花:萱草花
环境市场与环境经营/环境科学与技术应用系列丛书
李法云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