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

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2023-03
版次: 1
ISBN: 9787547321140
定价: 11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字数: 292千字
分类: 文学
17人买过
  • 2018年,青年学者鲁明军围绕创刊于1976年的美国著名当代艺术评论杂志《十月》的诞生、运作以及历史变迁,采访了罗莎琳·克劳斯、道格拉斯·克林普、本杰明·布赫洛、伊夫-阿兰·博瓦、大卫·乔斯利特、莱耶·迪克曼等10余位杂志编委成员和作者。这些受访者大多都是继格林伯格之后,美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评论家和当代艺术史家,其著述和观点的影响力不限于美国本土,也早已辐射至欧洲,乃至全世界。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对于其理论背后的故事特别是批评发生和理论实践的动因依然缺少了解,这一系列访谈恰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它不仅立体地呈现了“《十月》学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60 年代以来当代艺术批评与理论的历史概貌。 鲁明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策展人。近年策划“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2019)、“靡菲斯特的舞步”(2021)等展览。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二十一世纪》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近著有《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进根源》(2020)、《裂变的交响:20世纪中国艺术的三个当代时刻》(2021)等。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10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AAC)年度策展人奖。 序  言

    鲁明军 | 《十月》的诞生:革命与智识

     

    上  篇

    罗莎琳·克劳斯 | 《十月》与艺术批评的理论蜕变

    道格拉斯·克林普 | 告别《十月》:从理论到行动

    本杰明·H. D.布赫洛 | 《十月》:结构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

    哈尔·福斯特、杰瑞特·内斯特 | 《十月》:一个“微型乌托邦”

    伊夫-阿兰·博瓦 | 《十月》:智识时代的“遗产”

    大卫·乔斯利特 | 艺术作为世界的“代理人”

    莱耶·迪克曼 | 历史即当代,思考即行动

    希维亚·柯波乌斯基 | 《十月》:晦涩是一种适当的挑战

    玛莎·布斯柯克 | 《十月》:学术话语的守护者

    亚当·莱纳 | 《十月》的生产、流通与传播

     

    下  篇

    蒂埃里·德·迪弗 | “《十月》不是一个党派”

    克莱尔·毕夏普 | 《十月》、“社会参与”与艺术批评的困境

    卡罗琳·A. 琼斯 | 《十月》:去政治化的政治

    梁硕恩 | 《十月》:延续前卫的承诺

    帕梅拉·M. 李 | 当代,那时与现今:个人以及一代人的观点

    高名潞 |《十月》的启示

     

    附录一

    安妮特·米切尓森、罗莎琳·克劳斯 | 《十月》发刊词 | 王志亮译

    乔治·贝克、罗莎琳·克劳斯、本杰明·H. D.布赫洛等 | 《十月》(No.100)圆桌会议:艺术批评的现状 | 徐旷之译

    附录二

    鲁明军 | 马尔科姆·X的幽灵、《十月》及其他

    鲁明军 | “末日在此”:政治、阴谋与“艺术正义”

     

    后  记

     
  • 内容简介:
    2018年,青年学者鲁明军围绕创刊于1976年的美国著名当代艺术评论杂志《十月》的诞生、运作以及历史变迁,采访了罗莎琳·克劳斯、道格拉斯·克林普、本杰明·布赫洛、伊夫-阿兰·博瓦、大卫·乔斯利特、莱耶·迪克曼等10余位杂志编委成员和作者。这些受访者大多都是继格林伯格之后,美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评论家和当代艺术史家,其著述和观点的影响力不限于美国本土,也早已辐射至欧洲,乃至全世界。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对于其理论背后的故事特别是批评发生和理论实践的动因依然缺少了解,这一系列访谈恰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它不仅立体地呈现了“《十月》学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60 年代以来当代艺术批评与理论的历史概貌。
  • 作者简介:
    鲁明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策展人。近年策划“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2019)、“靡菲斯特的舞步”(2021)等展览。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二十一世纪》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近著有《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进根源》(2020)、《裂变的交响:20世纪中国艺术的三个当代时刻》(2021)等。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10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AAC)年度策展人奖。
  • 目录:
    序  言

    鲁明军 | 《十月》的诞生:革命与智识

     

    上  篇

    罗莎琳·克劳斯 | 《十月》与艺术批评的理论蜕变

    道格拉斯·克林普 | 告别《十月》:从理论到行动

    本杰明·H. D.布赫洛 | 《十月》:结构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

    哈尔·福斯特、杰瑞特·内斯特 | 《十月》:一个“微型乌托邦”

    伊夫-阿兰·博瓦 | 《十月》:智识时代的“遗产”

    大卫·乔斯利特 | 艺术作为世界的“代理人”

    莱耶·迪克曼 | 历史即当代,思考即行动

    希维亚·柯波乌斯基 | 《十月》:晦涩是一种适当的挑战

    玛莎·布斯柯克 | 《十月》:学术话语的守护者

    亚当·莱纳 | 《十月》的生产、流通与传播

     

    下  篇

    蒂埃里·德·迪弗 | “《十月》不是一个党派”

    克莱尔·毕夏普 | 《十月》、“社会参与”与艺术批评的困境

    卡罗琳·A. 琼斯 | 《十月》:去政治化的政治

    梁硕恩 | 《十月》:延续前卫的承诺

    帕梅拉·M. 李 | 当代,那时与现今:个人以及一代人的观点

    高名潞 |《十月》的启示

     

    附录一

    安妮特·米切尓森、罗莎琳·克劳斯 | 《十月》发刊词 | 王志亮译

    乔治·贝克、罗莎琳·克劳斯、本杰明·H. D.布赫洛等 | 《十月》(No.100)圆桌会议:艺术批评的现状 | 徐旷之译

    附录二

    鲁明军 | 马尔科姆·X的幽灵、《十月》及其他

    鲁明军 | “末日在此”:政治、阴谋与“艺术正义”

     

    后  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
前卫建筑师 俞杰
韩国建筑世界杂志社 编
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
前卫建筑师 马里奥·博塔
[韩]建筑世界杂志社 编;杨昌鸣、李湘桔 译
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
前卫建筑师 张锡雄
韩国建筑世界杂志社 编;卢涛 译;宗净
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
前卫建筑师 崔冠英
韩国建筑世界杂志社 编
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
前卫办公空间
阿拉罕·莫斯塔第
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
前卫之痒
刘柠
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
前卫建筑师 正林建筑
韩国建筑世界杂志社 编;水润雨 译
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
前卫建筑师 雷法尔·维尼奥里
韩国建筑世界杂志社 编;张晓枫 译;水润宇;徐晓梅
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
前卫建筑师--金寿根
韩国建筑世界杂志社 编;张倩 译
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
前卫建筑师——柳春秀
韩国建筑世界杂志社 编;徐晓梅 译
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
前卫建筑师 安东尼奥·高地
韩国建筑世界杂志社 编;刘河 译
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
前卫墙纸设计The Cutting Edge Of Wallpaper
本社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