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琛文库·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

宝琛文库·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2014-06
版次: 1
ISBN: 9787542643452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丛书: 宝琛文库
分类: 社会文化
2人买过
  •   西方的“中国崛起论”重构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语境。不了解西方“中国崛起论”的深层含义,就无法真正理解当啊下中国文化软实力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宝琛文库·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在一种文化批判的知识立场上、在一个长时段的历史纵深中,从历史根源和古老的话语传统上对西方“中国崛起论”的意义结构及其在不同的历史脉络中的衍生方式展开深度解析;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在跨文化的视野中对现当代中国文化实践中的“本真性”诉求进行症候性阅读。《宝琛文库·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通过对《江南style》MV的实践逻辑、《金陵十三钗》的性别意象、章子怡所属的符号体系、“写意”戏剧观、西方的“中国崛起论”等个案的精彩解读,反思“中国崛起”脉络中再铭写本真性的幻象,及其暗隐的伦理困境与思想陷阱问题。   周云龙,文学博上,1979年生,执教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致力于戏剧、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发表戏剧、文学、火众文化、比较文学等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多篇。主要著述有:《中美文学交流史》(合著)、《天地大舞台:周宁戏剧研究文选》(编选)、《大陆的神话:元地理学批判》(合泽)。 致谢
    对话:中国问题·中国形象·跨文化研究(代序)
    I本真性伦理
    一图像及其标靶:艺术资本,文化权力,与“本真性”的跨文化视觉再现
    从“图像即标靶”到“图像及其标靶”
    全球商品、艺术资本与文化权力
    为标靶规定的图像:《江南style》MV的实践逻辑
    再铭写“本真性”,或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困境
    结语:牛仔裤的“破洞”之外
    二中西戏剧交流的误区与困境:“国剧运动”及其文化民族主义悖论
    问题:“中华文化的国家主义”
    “写实”与“写意”的文化转喻
    “国剧”作为理论激情
    “国剧运动”的衍生性
    回到“往昔”?或发明传统
    形式的难题
    三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场域的“写意”戏剧观
    “写意”戏剧的谱系
    “写意”戏剧观:西方的脉络
    中国戏曲:珠玉抑或泥沙
    西方主义
    四《木乃伊3》的中国显影及其跨国消费
    中国显影
    魔域桃源之外
    五构建的消逝。或当代华语电影的“纯真年代”
    窥视主义与“真实的激情”
    表演主义与错置的乡愁:《金陵十三钗》
    奥德赛的无望归程:《色,戒》、《梅兰芳》与《一代宗师》
    结语:乡关何处?

    II中国论述的跨文化政治
    六表演“中国”:美国舞台上的中国戏剧与中国形象
    剧场:他乡中的故乡
    戏曲作为意识形态反叛的美学资源l
    主体的眼睛:美国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七从书写符号拯救主体:重审“五四”时期的“戏剧文学”
    “文学”的浮现
    从舞台表演到文字符号:脉络与意义lll
    双重拯救或双重暴力
    话剧史叙事的政治
    八视觉与认同:《太太万岁》的时空转译及其文化政治
    “跨文化性”:前提与问题
    时空转译与现代性体验
    与主流话语的共享基点
    九赶超“当下”:“十七年”史剧论争的时代命题及历史根源
    “(反)历史主义”
    “历史的面目”?
    时空的置换逻辑
    十《色。戒》的戏中戏、中年危机与文化记忆
    从小说到电影
    舞台空间与身份(体)表演
    “人生呀,谁不,惜呀惜青春”
    北望家山

    III崛起的氛围
    十一东方文艺复兴思潮中的梅兰芳访美演出
    同一演出,两般效应
    梅兰芳作为文化镜像
    东方文艺复兴思潮中的“梅兰芳”
    十二西方的“中国崛起论”:话语传统与表述脉络
    基本问题与知识立场
    西方“中国崛起论”的历史节点与时间架构
    西方“中国崛起论”的意义结构
    参考文献
    后记今天的我们如何阅读“谦逊”的欧洲?
  • 内容简介:
      西方的“中国崛起论”重构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语境。不了解西方“中国崛起论”的深层含义,就无法真正理解当啊下中国文化软实力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宝琛文库·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在一种文化批判的知识立场上、在一个长时段的历史纵深中,从历史根源和古老的话语传统上对西方“中国崛起论”的意义结构及其在不同的历史脉络中的衍生方式展开深度解析;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在跨文化的视野中对现当代中国文化实践中的“本真性”诉求进行症候性阅读。《宝琛文库·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通过对《江南style》MV的实践逻辑、《金陵十三钗》的性别意象、章子怡所属的符号体系、“写意”戏剧观、西方的“中国崛起论”等个案的精彩解读,反思“中国崛起”脉络中再铭写本真性的幻象,及其暗隐的伦理困境与思想陷阱问题。
  • 作者简介:
      周云龙,文学博上,1979年生,执教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致力于戏剧、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发表戏剧、文学、火众文化、比较文学等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多篇。主要著述有:《中美文学交流史》(合著)、《天地大舞台:周宁戏剧研究文选》(编选)、《大陆的神话:元地理学批判》(合泽)。
  • 目录:
    致谢
    对话:中国问题·中国形象·跨文化研究(代序)
    I本真性伦理
    一图像及其标靶:艺术资本,文化权力,与“本真性”的跨文化视觉再现
    从“图像即标靶”到“图像及其标靶”
    全球商品、艺术资本与文化权力
    为标靶规定的图像:《江南style》MV的实践逻辑
    再铭写“本真性”,或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困境
    结语:牛仔裤的“破洞”之外
    二中西戏剧交流的误区与困境:“国剧运动”及其文化民族主义悖论
    问题:“中华文化的国家主义”
    “写实”与“写意”的文化转喻
    “国剧”作为理论激情
    “国剧运动”的衍生性
    回到“往昔”?或发明传统
    形式的难题
    三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场域的“写意”戏剧观
    “写意”戏剧的谱系
    “写意”戏剧观:西方的脉络
    中国戏曲:珠玉抑或泥沙
    西方主义
    四《木乃伊3》的中国显影及其跨国消费
    中国显影
    魔域桃源之外
    五构建的消逝。或当代华语电影的“纯真年代”
    窥视主义与“真实的激情”
    表演主义与错置的乡愁:《金陵十三钗》
    奥德赛的无望归程:《色,戒》、《梅兰芳》与《一代宗师》
    结语:乡关何处?

    II中国论述的跨文化政治
    六表演“中国”:美国舞台上的中国戏剧与中国形象
    剧场:他乡中的故乡
    戏曲作为意识形态反叛的美学资源l
    主体的眼睛:美国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七从书写符号拯救主体:重审“五四”时期的“戏剧文学”
    “文学”的浮现
    从舞台表演到文字符号:脉络与意义lll
    双重拯救或双重暴力
    话剧史叙事的政治
    八视觉与认同:《太太万岁》的时空转译及其文化政治
    “跨文化性”:前提与问题
    时空转译与现代性体验
    与主流话语的共享基点
    九赶超“当下”:“十七年”史剧论争的时代命题及历史根源
    “(反)历史主义”
    “历史的面目”?
    时空的置换逻辑
    十《色。戒》的戏中戏、中年危机与文化记忆
    从小说到电影
    舞台空间与身份(体)表演
    “人生呀,谁不,惜呀惜青春”
    北望家山

    III崛起的氛围
    十一东方文艺复兴思潮中的梅兰芳访美演出
    同一演出,两般效应
    梅兰芳作为文化镜像
    东方文艺复兴思潮中的“梅兰芳”
    十二西方的“中国崛起论”:话语传统与表述脉络
    基本问题与知识立场
    西方“中国崛起论”的历史节点与时间架构
    西方“中国崛起论”的意义结构
    参考文献
    后记今天的我们如何阅读“谦逊”的欧洲?
查看详情
12
系列丛书 / 更多
宝琛文库·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
失败的文学疗救:从“福建”到“延安”
江震龙 著
宝琛文库·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
梵语佛经汉译的传统
彭建华 著
宝琛文库·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
宝琛文库·语文:人的确证
潘新和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宝琛文库·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
宝琛文库·语文:人的确证
潘新和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