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史学思想(修订本)

朱熹的史学思想(修订本)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2-03
版次: 1
ISBN: 9787520395403
定价: 15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历史
7人买过
  • 本书对朱熹史学思想进行了整体研究。朱熹以天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其历史哲学分为天理、事势、心术三个层次,具有“以理阐史、以史证理”的治史特色,完整地构建了义理史学体系。朱熹在史著编纂上强调史体互补,论证的史家心术是刘知幾史家三长到章学诚史德论的中间环节。本书考证了《资治通鉴纲目》的成书过程,否定了四库馆臣沿袭宋末王柏的该书为赵师渊所撰的观点。在朱熹被“圣人化”的过程中,其史学思想中的落后因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汤勤福,1950年生,历史学博士,上海师大古籍所教授、博导,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点带头人,中国宋史学会理事、中华朱子学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荣誉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12&ZD134)首席专家。

     

        1991年8月,赴德国慕尼黑参加“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第六届年会”并作学术报告。1981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英)、《中国史研究》、《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南开学报》、《社会科学战线》、《史学集刊》、《中央史学》(韩)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宋史礼志辨证》、《朱熹史学思想》、《选评》、《商子答客问》、《半甲集》等7种,主编《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与史学方法论》和《中学生历史图册丛书》(三册)等7种(10册),参与国家教委中学教材《中国历史》编写,参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简明中国通史教程》等7种,主编或参与的辞典有《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哲学大辞典》等6种,主持开发科研软件1种,翻译1种,点校古籍十余种。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魏晋至两宋)、中国思想史。 章  朱熹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  翻天覆地的经济变革

      二  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

      三  错综尖锐的民族矛盾

      四  重视鉴戒的两宋史学

      五  朱熹史学的家学渊源

    第二章  朱熹的历史哲学

      一  回归天理纲常的历史决定论

      二  注重时势变化的历史损益论

      三  讲究心术本领的历史经世论

      四  强调格物致知的历史可知论

    第三章  朱熹的治史态度

      一  先经后史的治史顺序说

      二  劝善惩恶的治史目的论

      三  明道正谊的治史功利说

      四  当世之用的社会价值论

    第四章  朱熹的治史方法论

      一  由博返约的治史途径

      二  博采善择的史料收集方法

      三  强调实证的治史方法论

    第五章  朱熹的史著编纂思想

      一  辨明正统的编纂纲领

      二  史体互补的编著体例

      三  秉笔直书的良史风范

      四  信真传远的史著语言

      五  从朱熹亲撰《通鉴纲目》看其编纂思想的演变

    第六章  朱熹的史学批评思想

      一  “重理”“据实”的史著评论法

      二  偏重道德的史学人才观

      三  崇义理而讲功业的人物评价法

    第七章  朱熹史学思想在宋代史学上的地位

      一  朱熹与吕祖谦的史学思想比较

      二  朱熹与郑樵的史学思想比较

      三  朱熹与叶适的史学思想比较

      四  朱熹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八章  朱熹史学思想对日本及朝鲜半岛的影响

      一  朱熹思想进入日本的时间

      二  朱熹史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三  朱熹史学思想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附录一

      朱熹年谱要略

      朱熹生前主要著述流传考

      有关“朱陈之辩”的几个问题

      朱熹编修《资治通鉴纲目》的再探讨

      “道统”之辩:再论“朱陈之辩”

      朱熹是个“空谈义理”的理学家吗

    附录二

      引用书目

    附录三

      “博士学位论文”评议意见

     
  • 内容简介:
    本书对朱熹史学思想进行了整体研究。朱熹以天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其历史哲学分为天理、事势、心术三个层次,具有“以理阐史、以史证理”的治史特色,完整地构建了义理史学体系。朱熹在史著编纂上强调史体互补,论证的史家心术是刘知幾史家三长到章学诚史德论的中间环节。本书考证了《资治通鉴纲目》的成书过程,否定了四库馆臣沿袭宋末王柏的该书为赵师渊所撰的观点。在朱熹被“圣人化”的过程中,其史学思想中的落后因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作者简介:
     汤勤福,1950年生,历史学博士,上海师大古籍所教授、博导,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点带头人,中国宋史学会理事、中华朱子学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荣誉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12&ZD134)首席专家。

     

        1991年8月,赴德国慕尼黑参加“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第六届年会”并作学术报告。1981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英)、《中国史研究》、《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南开学报》、《社会科学战线》、《史学集刊》、《中央史学》(韩)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宋史礼志辨证》、《朱熹史学思想》、《选评》、《商子答客问》、《半甲集》等7种,主编《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与史学方法论》和《中学生历史图册丛书》(三册)等7种(10册),参与国家教委中学教材《中国历史》编写,参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简明中国通史教程》等7种,主编或参与的辞典有《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哲学大辞典》等6种,主持开发科研软件1种,翻译1种,点校古籍十余种。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魏晋至两宋)、中国思想史。
  • 目录:
    章  朱熹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  翻天覆地的经济变革

      二  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

      三  错综尖锐的民族矛盾

      四  重视鉴戒的两宋史学

      五  朱熹史学的家学渊源

    第二章  朱熹的历史哲学

      一  回归天理纲常的历史决定论

      二  注重时势变化的历史损益论

      三  讲究心术本领的历史经世论

      四  强调格物致知的历史可知论

    第三章  朱熹的治史态度

      一  先经后史的治史顺序说

      二  劝善惩恶的治史目的论

      三  明道正谊的治史功利说

      四  当世之用的社会价值论

    第四章  朱熹的治史方法论

      一  由博返约的治史途径

      二  博采善择的史料收集方法

      三  强调实证的治史方法论

    第五章  朱熹的史著编纂思想

      一  辨明正统的编纂纲领

      二  史体互补的编著体例

      三  秉笔直书的良史风范

      四  信真传远的史著语言

      五  从朱熹亲撰《通鉴纲目》看其编纂思想的演变

    第六章  朱熹的史学批评思想

      一  “重理”“据实”的史著评论法

      二  偏重道德的史学人才观

      三  崇义理而讲功业的人物评价法

    第七章  朱熹史学思想在宋代史学上的地位

      一  朱熹与吕祖谦的史学思想比较

      二  朱熹与郑樵的史学思想比较

      三  朱熹与叶适的史学思想比较

      四  朱熹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八章  朱熹史学思想对日本及朝鲜半岛的影响

      一  朱熹思想进入日本的时间

      二  朱熹史学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三  朱熹史学思想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附录一

      朱熹年谱要略

      朱熹生前主要著述流传考

      有关“朱陈之辩”的几个问题

      朱熹编修《资治通鉴纲目》的再探讨

      “道统”之辩:再论“朱陈之辩”

      朱熹是个“空谈义理”的理学家吗

    附录二

      引用书目

    附录三

      “博士学位论文”评议意见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朱熹的史学思想(修订本)
中华礼制变迁史(全4册)
汤勤福 总编
朱熹的史学思想(修订本)
华发集
汤勤福
朱熹的史学思想(修订本)
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东北卷
汤勤福 编
朱熹的史学思想(修订本)
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东南卷)
汤勤福、范立舟 编
朱熹的史学思想(修订本)
论语选评
汤勤福 著
朱熹的史学思想(修订本)
半甲集(上下册)
汤勤福 著
朱熹的史学思想(修订本)
中国史学史
汤勤福
朱熹的史学思想(修订本)
商子答客问
汤勤福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