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全过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测度与监管模式重构

覆盖全过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测度与监管模式重构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2022-02
版次: 1
ISBN: 9787521830545
定价: 85.00
装帧: 其他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80页
字数: 330千字
分类: 经济
  • 近20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多发高发,成因复杂,有诸如环境污染造成的“镉大米”事件、种养殖生产过程中滥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引起的“多宝鱼”“毒西瓜”和“瘦肉精”事件、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违规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引起的“染色馒头”事件、转基因食品、非法添加、假冒伪劣、掺杂使假造成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红心鸭蛋”事件、“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形势严峻。本书的主要内容包含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问题探寻、食品安全与经济发展、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指数测度、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动态博弈及策略选择、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重构、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合作治理框架设计等七个部分。 张红凤,女,1970年4月生于山东荣成。现任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规制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31人才工程\"关键岗位学科带头人。系经济学博士/博士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第十一届青联委员、山东省政府规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经济管理学会副秘书长。2010年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五一劳动奖章。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1.6 项目研究成果及实践应用

    第2章 我*食*安全监管全过程问题探寻

    2.1 我*食*安全监管的历史演进

    2.2 我*食*安全监管全过程存在的问题——基于供应链分解视角

    2.3 我*食*安全监管全过程存在的问题——基于监管主体视角

    2.4 我*食*安全风险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

    2.5 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复杂系统

    第3章 经济增长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库兹涅茨曲线*说检验与政策启示

    3.1 经济发展与食品安全

    3.2 食品产业与食品安全规制

    3.3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3.4 研究设计与变量选择

    3.5 FKC的影响因素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指数测度

    4.1 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经验特征

    4.2 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指数测度——消费者维度

    4.3 **食品安全监管执行力的经验分析

    4.4 食品安全监管指数测算——**维度

    4.5 小结

    第5章 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动态博弈及策略选择

    5.1 全过程监管动态博弈分析

    5.2 多重委托-代理视角下食品安全监管

    激励相容机制效果分析

    5.3 食品安全监管激励相容机制的策略选择

    第6章 发达**食*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6.1 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6.2 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6.3 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体系

    6.4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技术支持

    6.5 构建“四位一体”的社会共治机制

    6.6 小结

    第7章 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重构

    7.1 种养殖环节监管模式重构

    7.2 生产环节监管模式重构

    7.3 流通环节监管模式重构

    7.4 餐饮消费环节监管模式重构

    7.5 覆盖全过程的普适*监管手段

    7.6 小结

    第8章 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合作治理框架设计

    8.1 食品安全全过程合作治理的体制突破

    8.2 食品安全全过程合作治理的实现机制

    8.3 小结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近20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多发高发,成因复杂,有诸如环境污染造成的“镉大米”事件、种养殖生产过程中滥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引起的“多宝鱼”“毒西瓜”和“瘦肉精”事件、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违规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引起的“染色馒头”事件、转基因食品、非法添加、假冒伪劣、掺杂使假造成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红心鸭蛋”事件、“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形势严峻。本书的主要内容包含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问题探寻、食品安全与经济发展、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指数测度、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动态博弈及策略选择、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重构、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合作治理框架设计等七个部分。
  • 作者简介:
    张红凤,女,1970年4月生于山东荣成。现任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规制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31人才工程\"关键岗位学科带头人。系经济学博士/博士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第十一届青联委员、山东省政府规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经济管理学会副秘书长。2010年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五一劳动奖章。
  • 目录: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1.6 项目研究成果及实践应用

    第2章 我*食*安全监管全过程问题探寻

    2.1 我*食*安全监管的历史演进

    2.2 我*食*安全监管全过程存在的问题——基于供应链分解视角

    2.3 我*食*安全监管全过程存在的问题——基于监管主体视角

    2.4 我*食*安全风险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

    2.5 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复杂系统

    第3章 经济增长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库兹涅茨曲线*说检验与政策启示

    3.1 经济发展与食品安全

    3.2 食品产业与食品安全规制

    3.3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3.4 研究设计与变量选择

    3.5 FKC的影响因素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指数测度

    4.1 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经验特征

    4.2 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指数测度——消费者维度

    4.3 **食品安全监管执行力的经验分析

    4.4 食品安全监管指数测算——**维度

    4.5 小结

    第5章 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动态博弈及策略选择

    5.1 全过程监管动态博弈分析

    5.2 多重委托-代理视角下食品安全监管

    激励相容机制效果分析

    5.3 食品安全监管激励相容机制的策略选择

    第6章 发达**食*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6.1 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6.2 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6.3 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体系

    6.4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技术支持

    6.5 构建“四位一体”的社会共治机制

    6.6 小结

    第7章 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重构

    7.1 种养殖环节监管模式重构

    7.2 生产环节监管模式重构

    7.3 流通环节监管模式重构

    7.4 餐饮消费环节监管模式重构

    7.5 覆盖全过程的普适*监管手段

    7.6 小结

    第8章 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合作治理框架设计

    8.1 食品安全全过程合作治理的体制突破

    8.2 食品安全全过程合作治理的实现机制

    8.3 小结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覆盖全过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测度与监管模式重构
覆盖、对应和非交换几何
阿哈默德.扎尼.阿尔-雅西里
覆盖全过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测度与监管模式重构
覆盖粗糙集的技术与方法
汤建国、佘堃、祝峰 著
覆盖全过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测度与监管模式重构
覆盖型岩溶地区岩溶岩土工程技术研究
王玉洲 著
覆盖全过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测度与监管模式重构
覆盖粒计算模型与方法:基于粗糙集的视角
胡军
覆盖全过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测度与监管模式重构
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金南顺 著
覆盖全过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测度与监管模式重构
覆盖型岩溶研究
[匈]马顿.威利斯 著;侯宏冰 译
覆盖全过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测度与监管模式重构
覆盖体系的连续-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研究
徐栋栋 著
覆盖全过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测度与监管模式重构
覆盖网络弹性路由与跨层优化
田生文、龚军 作者
覆盖全过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测度与监管模式重构
覆盖型岩溶土洞致塌机理、 监测预警及治理技术
简文彬
覆盖全过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测度与监管模式重构
覆盖作物高效管理(第三版修订版)
[美]SARE(美国可持续农业研究与教育计划) 著;王显国 译
覆盖全过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测度与监管模式重构
覆盖滴灌水肥高效利用调控与模拟
王建东 著
覆盖全过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果测度与监管模式重构
覆盖层地基液化评价方法
杨玉生;刘小生;赵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