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美] , ,
2017-07
版次: 1
ISBN: 9787208143487
定价: 11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纯质纸
分类: 艺术
290人买过
  •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两项荣誉的大陆赴美学者。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肖铁(译者),作家。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4年又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生院东亚文化系。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居美国,执教于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

      著有长篇小说《转校生》、《飞行的杀手》,小说、散文集《红房子》《坚硬的早春》等。作品曾获冰心图书奖、北京大学创新奖等。小说《井》译介至国外。小说散文集《成长的感觉》《树的回忆》,散文《登龙骨山》《壶口的瀑布》,短篇小说《标本》《红房子》《坚硬的早春》等。近期翻译有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 前言

    第一章 废墟的内化: 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

      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拓片:废墟的替身

      迹:景中痕

    第二章 废墟的诞生:创造现代中国的一种视觉文化

      “如画废墟”的流布

      战争废墟:征服与存亡

      圆明园:毁灭、荒废和重新发现

    第三章 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代废墟美学中的瞬间

      绝望与希望的能指

      再现当代都市废墟

    尾声 国家遗产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内容简介: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 作者简介: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两项荣誉的大陆赴美学者。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肖铁(译者),作家。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2004年又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生院东亚文化系。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居美国,执教于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

      著有长篇小说《转校生》、《飞行的杀手》,小说、散文集《红房子》《坚硬的早春》等。作品曾获冰心图书奖、北京大学创新奖等。小说《井》译介至国外。小说散文集《成长的感觉》《树的回忆》,散文《登龙骨山》《壶口的瀑布》,短篇小说《标本》《红房子》《坚硬的早春》等。近期翻译有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废墟的内化: 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

      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拓片:废墟的替身

      迹:景中痕

    第二章 废墟的诞生:创造现代中国的一种视觉文化

      “如画废墟”的流布

      战争废墟:征服与存亡

      圆明园:毁灭、荒废和重新发现

    第三章 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代废墟美学中的瞬间

      绝望与希望的能指

      再现当代都市废墟

    尾声 国家遗产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一个画家的旅程(一本讲述被誉为“美国艺术创始人”的传记绘本)
[美]哈德逊·塔尔伯特
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亚拉山大的读心术(数学大师的逻辑课) 伦理学、逻辑学 [美]雷蒙德·m.斯穆里安(raymondm.smullyan)
[美]雷蒙德·m.斯穆里安(raymondm.smullyan)
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蒙特卡洛的密码锁(数学大师的逻辑课) 文教科普读物 [美]雷蒙德·m.斯穆里安(raymondm.smullyan)
[美]雷蒙德·m.斯穆里安(raymondm.smullyan)
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纳博科夫精选集第五辑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
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九桃盘(美国二十世纪重要女诗人玛丽安·摩尔诗歌精选集,由知名女诗人和女性诗学研究者倪志娟倾情翻译)
[美]玛丽安•摩尔
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全新正版图书 制造德·戴维尼浙江教育出版社9787572276880
[美]理查德·戴维尼
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福尔摩斯的棋盘:关于国际象棋的推理题(数学大师的逻辑课)
[美]雷蒙德·m.斯穆里安
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金钱游戏(划时代增订版):深层透析金融游戏表象之下的规则与黑箱 长达60年盘踞金融畅销榜的现象级作品
[美]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 著;刘寅龙 译
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波西·杰克逊阿波罗的试炼系列第3册:烈焰迷宫
[美]雷克·莱尔顿 著;火皮豆 译
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矿王谷的黎明:塞拉俱乐部诉莫顿案与美国环境法的转变(精装典藏版)
[美]丹尼尔·P.塞尔米,(Daniel,P.Selmi)
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故事思维 商业管理 思维表达职场沟通人际交往
[美]安妮特·西蒙斯 后浪
废墟的故事 : 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星际争霸》动画影像艺术
[美]罗伯特·布鲁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