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无之辩”走向“自然”之境:王弼哲学的精神

从“有无之辩”走向“自然”之境:王弼哲学的精神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9-06
版次: 1
ISBN: 9787511559128
定价: 8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52页
分类: 哲学心理学
11人买过
  •   《从“有无之辩”走向“自然”之境:王弼哲学的精神》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无”的哲学面向,对“无”与“有”进行逻辑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二、从认识论与价值论两个层面来体现王弼哲学的精神。认识论是价值层面得空基础,价值论是其哲学的最终取向;三、将王弼的哲学精神非仅仅体现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及价值意义上面,同时将其价值的实践理性上升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   丁虎,男,安徽蚌埠人,史学硕士,哲学博士。曾在高校任教8年,现任中共贵阳市委党校马列部副教授。曾主持省级研究项目一项,参与省级研究项目三项,国家一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6篇发表于《思想与文化》《理论》等核心期刊;出版学术专著《德性视野下的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一部。 绪论
    一、近年研究状况总体简述
    二、对王弼研究的一些不足
    三、王弼研究的文献综述(以本书研究内容为重点)
    四、王弼“无”与“自然”研究的简要总结与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五、历史对王弼哲学的评价及本书研究的思路

    第一章 简论中国哲学“无”概念的起源及基本内涵
    第一节 “无”的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及对中国哲学“无”的概念的历史追溯
    第二节 “无”的基本哲学内涵
    第三节 王弼“无”与“自然”概念的时代学术背景

    第二章 王弼“无”概念及思想精神的起源——历史先导与问题意识
    第一节 “无”对汉代有神论思想的超越
    第二节 从《人物志》看王弼的“无”另一途径的萌生
    第三节 从“名实之辩”看王弼“无”对“道”的转换
    第四节 “言意之辨”与王弼之体“无”
    第五节 从感觉到抽象——“有”与“无”的实践来源
    第六节 汉魏时期黄老与老庄之“无”的发展与魏晋玄学的关系
    第七节 对“无”之起源追溯的意义

    第三章 王弼哲学是“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吗
    第一节 本体论之难与王弼的“本无”
    第二节 从王弼之“无”看本体与创生的矛盾
    第三节 关于王弼之“本”的特性与“无”关系的再思考

    第四章 对王弼之“无”的多重考察
    第一节 道”之“无”——“道”的双重指涉,一曰“无”,一曰“有”
    第二节 物之“无”
    第三节 人心之“无”

    第五章 有无之辩
    第一节 王弼“有”的多重指涉
    第二节 上通而下达、内通而外达——“无”“有”的辩证关系与发展
    第三节 “道心”与“人心”——“无”与“有”的天人和谐

    第六章 从“有无之辩”走向“自然”
    第一节 “道”“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节 从“无”到“自然”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自然”的实现
    第四节 “自然”在实践中的双重向度
    第五节 “自然”的理论缺陷与历史分野

    第七章 “自然”的境界
    第一节 “境界”的界说
    第二节 人性觉醒及其思想之源
    第三节 生命的境界
    第四节 人生的境界
    第五节 有无之辩与自由之境
    第六节 对王弼人生哲学的简要总结

    第八章 “有无之辩”与现代“自然”
    第一节 对“自然”与“有无之辩”理论常见的曲解
    第二节 “自然”与自然界
    第三节 “自然”与我自然

    结语
    本书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从“有无之辩”走向“自然”之境:王弼哲学的精神》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无”的哲学面向,对“无”与“有”进行逻辑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二、从认识论与价值论两个层面来体现王弼哲学的精神。认识论是价值层面得空基础,价值论是其哲学的最终取向;三、将王弼的哲学精神非仅仅体现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及价值意义上面,同时将其价值的实践理性上升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
  • 作者简介:
      丁虎,男,安徽蚌埠人,史学硕士,哲学博士。曾在高校任教8年,现任中共贵阳市委党校马列部副教授。曾主持省级研究项目一项,参与省级研究项目三项,国家一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6篇发表于《思想与文化》《理论》等核心期刊;出版学术专著《德性视野下的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一部。
  • 目录:
    绪论
    一、近年研究状况总体简述
    二、对王弼研究的一些不足
    三、王弼研究的文献综述(以本书研究内容为重点)
    四、王弼“无”与“自然”研究的简要总结与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五、历史对王弼哲学的评价及本书研究的思路

    第一章 简论中国哲学“无”概念的起源及基本内涵
    第一节 “无”的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及对中国哲学“无”的概念的历史追溯
    第二节 “无”的基本哲学内涵
    第三节 王弼“无”与“自然”概念的时代学术背景

    第二章 王弼“无”概念及思想精神的起源——历史先导与问题意识
    第一节 “无”对汉代有神论思想的超越
    第二节 从《人物志》看王弼的“无”另一途径的萌生
    第三节 从“名实之辩”看王弼“无”对“道”的转换
    第四节 “言意之辨”与王弼之体“无”
    第五节 从感觉到抽象——“有”与“无”的实践来源
    第六节 汉魏时期黄老与老庄之“无”的发展与魏晋玄学的关系
    第七节 对“无”之起源追溯的意义

    第三章 王弼哲学是“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吗
    第一节 本体论之难与王弼的“本无”
    第二节 从王弼之“无”看本体与创生的矛盾
    第三节 关于王弼之“本”的特性与“无”关系的再思考

    第四章 对王弼之“无”的多重考察
    第一节 道”之“无”——“道”的双重指涉,一曰“无”,一曰“有”
    第二节 物之“无”
    第三节 人心之“无”

    第五章 有无之辩
    第一节 王弼“有”的多重指涉
    第二节 上通而下达、内通而外达——“无”“有”的辩证关系与发展
    第三节 “道心”与“人心”——“无”与“有”的天人和谐

    第六章 从“有无之辩”走向“自然”
    第一节 “道”“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节 从“无”到“自然”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自然”的实现
    第四节 “自然”在实践中的双重向度
    第五节 “自然”的理论缺陷与历史分野

    第七章 “自然”的境界
    第一节 “境界”的界说
    第二节 人性觉醒及其思想之源
    第三节 生命的境界
    第四节 人生的境界
    第五节 有无之辩与自由之境
    第六节 对王弼人生哲学的简要总结

    第八章 “有无之辩”与现代“自然”
    第一节 对“自然”与“有无之辩”理论常见的曲解
    第二节 “自然”与自然界
    第三节 “自然”与我自然

    结语
    本书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