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呼唤——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教化问题研究

感性的呼唤——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教化问题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1-09
版次: 1
ISBN: 9787564804930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60页
字数: 262千字
分类: 教育
12人买过
  • 引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这是一个我十分感兴趣而又困惑的问题 

        二、这是一个至今尚未能彻底澄清的问题 

        三、这是一个敏感且可能遭遇危险的问题 

        四、这是一个有可能还原音乐教育本真的问题 

     第二节 本研究的语境、论阈限定和研究的思路 

        一、本研究的语境 

        二、论阈限定 

        三、研究思路 

     第三节 音乐与道德的关系考察 

        一、艺术思想史的源流 

        二、哲学史上的争论 

        三、现实中的困惑:音乐能否作出道德担保 

     第四节 音乐教育与道德教化关系探讨 

        一、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与道德的实然关系 

        二、我国音乐教育中道德教化总体特征:无视感性 

    第一章 感性的出场——感性为何物

      第一节 西方思想史上“感性”的演变 

        一、古典本体论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一16世纪)的感性

        二、近代认识论时期(约17世纪一19世纪)的感性

        三、现代存在论时期(约19世纪中叶至今)的感性

        四、美学的二元范畴中的“感性”

      第二节 感性之自我认识 

        一、对感性的感性述说 

        二、从认知模式来感受感性 

        三、从情感与感性的区分来感受感性 

    第二章感性的存在——为何强调感性 

     第一节 音乐及音乐教育的感性本质 

        一、从艺术的感性本质透视音乐的感性本质 

        二、音乐教育的感性本质 

        三、人的感性天性和我国音乐教育感性的不足 

     第二节 基于感性的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教化 

        一、音乐教育对道德教化确实存在作用的阈限 

        二、从道德角度审视阈限存在的表现:感性的道德 

        三、音乐与感性的道德的联系——以帕格森的论述为例

        四、感性之路的延伸:音乐教育中道德教化的超越 

    第三章 感性的遮蔽——何以如此

     第一节 拒斥感性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伦理为本的文化基色 

        二、理性著长的文化特征 

        三、经世致用的文化诉求 

      第二节 无视感性的中国乐教传统 

        一、“乐”非“乐” 

        二、抽取感性特质的传统音乐 

        三、偏于理性的传统音乐教育 

     第三节 意识形态控制音乐教育的政治传统 

        一、意识形态控制的前提——道德政治化 

        二、意识形态控制的表现:音乐教育全面政治化 

    第四章 感性的开掘——音乐课程如何构划 

     第一节 开掘的前提:哲学视角和价值取向的转换 

        一、从认识论向存在论视角的转换 

        二、从“有用”向“无用”课程价值取向的转换

        三、独立的艺术精神之弘扬 

        四、建立一种“无标准”的准入课程的标准 

     第二节 开掘的理想:感性的课程目标 

        一、“悬置”道德和“无立场”思维的课程目标.

        二、注重课程目标的超越性 

     第三节 开掘的策略:课程实施的“感性还原”

        一、“官能愉悦”的回归

        二、“音乐性”的回归

        三、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四、体验性的教学 

    结语 

    后记
  • 目录:
    引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这是一个我十分感兴趣而又困惑的问题 

        二、这是一个至今尚未能彻底澄清的问题 

        三、这是一个敏感且可能遭遇危险的问题 

        四、这是一个有可能还原音乐教育本真的问题 

     第二节 本研究的语境、论阈限定和研究的思路 

        一、本研究的语境 

        二、论阈限定 

        三、研究思路 

     第三节 音乐与道德的关系考察 

        一、艺术思想史的源流 

        二、哲学史上的争论 

        三、现实中的困惑:音乐能否作出道德担保 

     第四节 音乐教育与道德教化关系探讨 

        一、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与道德的实然关系 

        二、我国音乐教育中道德教化总体特征:无视感性 

    第一章 感性的出场——感性为何物

      第一节 西方思想史上“感性”的演变 

        一、古典本体论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一16世纪)的感性

        二、近代认识论时期(约17世纪一19世纪)的感性

        三、现代存在论时期(约19世纪中叶至今)的感性

        四、美学的二元范畴中的“感性”

      第二节 感性之自我认识 

        一、对感性的感性述说 

        二、从认知模式来感受感性 

        三、从情感与感性的区分来感受感性 

    第二章感性的存在——为何强调感性 

     第一节 音乐及音乐教育的感性本质 

        一、从艺术的感性本质透视音乐的感性本质 

        二、音乐教育的感性本质 

        三、人的感性天性和我国音乐教育感性的不足 

     第二节 基于感性的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教化 

        一、音乐教育对道德教化确实存在作用的阈限 

        二、从道德角度审视阈限存在的表现:感性的道德 

        三、音乐与感性的道德的联系——以帕格森的论述为例

        四、感性之路的延伸:音乐教育中道德教化的超越 

    第三章 感性的遮蔽——何以如此

     第一节 拒斥感性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伦理为本的文化基色 

        二、理性著长的文化特征 

        三、经世致用的文化诉求 

      第二节 无视感性的中国乐教传统 

        一、“乐”非“乐” 

        二、抽取感性特质的传统音乐 

        三、偏于理性的传统音乐教育 

     第三节 意识形态控制音乐教育的政治传统 

        一、意识形态控制的前提——道德政治化 

        二、意识形态控制的表现:音乐教育全面政治化 

    第四章 感性的开掘——音乐课程如何构划 

     第一节 开掘的前提:哲学视角和价值取向的转换 

        一、从认识论向存在论视角的转换 

        二、从“有用”向“无用”课程价值取向的转换

        三、独立的艺术精神之弘扬 

        四、建立一种“无标准”的准入课程的标准 

     第二节 开掘的理想:感性的课程目标 

        一、“悬置”道德和“无立场”思维的课程目标.

        二、注重课程目标的超越性 

     第三节 开掘的策略:课程实施的“感性还原”

        一、“官能愉悦”的回归

        二、“音乐性”的回归

        三、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四、体验性的教学 

    结语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