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2013-12
版次: 1
ISBN: 9787562530404
定价: 47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15页
字数: 463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自然科学
1人买过
  •   1:25万革吉县幅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主峰北坡,狮泉河上游;行政区划上隶属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革吉县、日土县。地理坐标:北纬32°00’-33°00’,东经81。00’-82°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西藏1:25万革吉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遥感应用试点图幅”项目的主要调查成果,采用遥感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并完善了测区地层序列和构造格架。
      新建中新统雄巴组、始新统一渐新统邦巴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修订沙木罗组为含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并将其上覆阿翁错、脚娃一带的下白垩统含中基性一中酸性火山岩地层重新启用去申拉组名称,以代表冈底斯北缘火山一岩浆弧岩石地层,完善了测区地层序列;发现纳屋错、聂尔错两条蛇绿岩带和始新世一渐新世碱性火山岩及雄巴火山口群,圈定岩体15个,查明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岩石组合、岩石系列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探讨其形成环境,丰富了测区及青藏高原区岩浆岩研究资料;识别、划分了纳屋错构造混杂岩带,丰富了班公错一怒江结合带的构造内容,查明测区构造格局和空间展布规律,总结各构造单元的建造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构造层次、构造序列、大地构造相的综合分析,重塑了测区构造演化历史。新发现金、铜矿化线索9处,编制了土地利用现状图、草地三化分布图。研究、总结了青藏高原空白区区域地质调查遥感工作方法,提高了地质填图的效率和精度,为同类地区中比例尺区调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目的任务
    一、任务来源
    二、目的任务
    第二节 测区自然地理条件
    第三节 前人工作程度
    一、地质调查研究史
    二、对前人工作的评估
    第四节 工作完成情况
    一、工作概况
    二、主要实物工作量
    三、地质体控制程度
    四、质量评述
    五、组织与分工
    六、提交成果

    第二章 地层
    第一节 地层区划及地层序列
    一、地层区划
    二、岩石地层序列
    第二节 岩石地层
    一、三叠纪一侏罗纪地层
    二、白垩纪地层
    三、古近纪地层
    四、新近纪地层
    五、第四纪地层
    第三节 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一、三叠纪地层
    二、侏罗纪地层
    三、白垩纪地层
    四、古近纪地层
    五、新近纪地层
    六、第四纪地层
    第四节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分析
    一、三叠纪侏罗纪地层
    二、白垩纪地层
    三、古近纪地层
    四、新近纪地层
    第五节 层序地层
    一、层序地层的划分及层序界面的识别
    二、层序地层单位特征
    三、海平面变化及层序地层格架

    第三章 岩浆岩
    第一节 蛇绿岩
    一、岩石学特征
    二、岩石化学特征
    三、稀土元素特征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蛇绿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中酸性侵入岩
    一、昂龙岗日一盐湖岩浆岩带
    二、革吉一雄巴岩浆岩带
    三、就位机制
    四、构造环境分析
    第三节 脉岩
    一、地质特征
    二、脉岩的侵位时间与期次
    第四节 火山岩
    一、概述
    二、昂龙岗日-盐湖火山岩带
    三、革吉-雄巴火山岩带
    四、主要造岩矿物特征
    五、岩浆起源及成因分析
    六、火山构造

    第四章 变质岩
    第一节 区域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一、俯冲带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二、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第二节 碎裂(动力)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一、碎裂岩带
    二、糜棱岩带
    第三节 接触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一、热接触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第四节 气-液变质作用
    第五节 变质期次与变质作用类型分析

    第五章 构造
    第一节 概述
    一、构造层划分
    二、构造单元划分
    第二节 构造单元特征
    一、班公错-怒江结合带
    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微陆块
    三、羌南-保山微陆块
    第三节 构造变形相及变形序列
    一、构造变形相
    二、构造变形序列
    第四节 大地构造相鉴别和划分
    一、大地构造相鉴别及其意义
    二、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其特征
    第五节 新构造活动与高原隆升
    一、新构造活动
    二、新构造活动与高原隆升
    第六节 地质发展史
    一、稳定一次稳定陆壳形成阶段
    二、裂解拉张阶段
    三、挤压会聚阶段
    四、碰撞造山阶段
    五、高原隆升阶段

    第六章 遥感地质及资源环境
    第一节 区调遥感工作方法
    一、遥感工作程序和内容
    二、遥感地质调查方法
    三、主要提交的遥感地质资料
    第二节 遥感地质特征
    一、解译标志
    二、岩石地层单元影像特征
    三、岩浆岩影像特征
    四、接触变质带影像特征
    五、构造影像特征
    第三节 遥感解译主要成果
    第四节 土地资源
    一、草地
    二、城镇居民用地及交通用地
    三、水域
    四、未利用地
    第五节 草地资源
    一、草地资源类型
    二、草地资源的生态地理分布
    第六节 生态环境评价
    一、草地退化
    二、草地沙漠化和荒漠化
    结束语
    一、主要成果
    二、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及图版
    附件1:25万革吉县幅(144C004003)地质图及说明书
  • 内容简介:
      1:25万革吉县幅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主峰北坡,狮泉河上游;行政区划上隶属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革吉县、日土县。地理坐标:北纬32°00’-33°00’,东经81。00’-82°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西藏1:25万革吉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遥感应用试点图幅”项目的主要调查成果,采用遥感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并完善了测区地层序列和构造格架。
      新建中新统雄巴组、始新统一渐新统邦巴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修订沙木罗组为含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并将其上覆阿翁错、脚娃一带的下白垩统含中基性一中酸性火山岩地层重新启用去申拉组名称,以代表冈底斯北缘火山一岩浆弧岩石地层,完善了测区地层序列;发现纳屋错、聂尔错两条蛇绿岩带和始新世一渐新世碱性火山岩及雄巴火山口群,圈定岩体15个,查明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岩石组合、岩石系列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探讨其形成环境,丰富了测区及青藏高原区岩浆岩研究资料;识别、划分了纳屋错构造混杂岩带,丰富了班公错一怒江结合带的构造内容,查明测区构造格局和空间展布规律,总结各构造单元的建造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构造层次、构造序列、大地构造相的综合分析,重塑了测区构造演化历史。新发现金、铜矿化线索9处,编制了土地利用现状图、草地三化分布图。研究、总结了青藏高原空白区区域地质调查遥感工作方法,提高了地质填图的效率和精度,为同类地区中比例尺区调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目的任务
    一、任务来源
    二、目的任务
    第二节 测区自然地理条件
    第三节 前人工作程度
    一、地质调查研究史
    二、对前人工作的评估
    第四节 工作完成情况
    一、工作概况
    二、主要实物工作量
    三、地质体控制程度
    四、质量评述
    五、组织与分工
    六、提交成果

    第二章 地层
    第一节 地层区划及地层序列
    一、地层区划
    二、岩石地层序列
    第二节 岩石地层
    一、三叠纪一侏罗纪地层
    二、白垩纪地层
    三、古近纪地层
    四、新近纪地层
    五、第四纪地层
    第三节 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一、三叠纪地层
    二、侏罗纪地层
    三、白垩纪地层
    四、古近纪地层
    五、新近纪地层
    六、第四纪地层
    第四节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分析
    一、三叠纪侏罗纪地层
    二、白垩纪地层
    三、古近纪地层
    四、新近纪地层
    第五节 层序地层
    一、层序地层的划分及层序界面的识别
    二、层序地层单位特征
    三、海平面变化及层序地层格架

    第三章 岩浆岩
    第一节 蛇绿岩
    一、岩石学特征
    二、岩石化学特征
    三、稀土元素特征
    四、微量元素特征
    五、蛇绿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中酸性侵入岩
    一、昂龙岗日一盐湖岩浆岩带
    二、革吉一雄巴岩浆岩带
    三、就位机制
    四、构造环境分析
    第三节 脉岩
    一、地质特征
    二、脉岩的侵位时间与期次
    第四节 火山岩
    一、概述
    二、昂龙岗日-盐湖火山岩带
    三、革吉-雄巴火山岩带
    四、主要造岩矿物特征
    五、岩浆起源及成因分析
    六、火山构造

    第四章 变质岩
    第一节 区域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一、俯冲带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二、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第二节 碎裂(动力)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一、碎裂岩带
    二、糜棱岩带
    第三节 接触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一、热接触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第四节 气-液变质作用
    第五节 变质期次与变质作用类型分析

    第五章 构造
    第一节 概述
    一、构造层划分
    二、构造单元划分
    第二节 构造单元特征
    一、班公错-怒江结合带
    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微陆块
    三、羌南-保山微陆块
    第三节 构造变形相及变形序列
    一、构造变形相
    二、构造变形序列
    第四节 大地构造相鉴别和划分
    一、大地构造相鉴别及其意义
    二、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其特征
    第五节 新构造活动与高原隆升
    一、新构造活动
    二、新构造活动与高原隆升
    第六节 地质发展史
    一、稳定一次稳定陆壳形成阶段
    二、裂解拉张阶段
    三、挤压会聚阶段
    四、碰撞造山阶段
    五、高原隆升阶段

    第六章 遥感地质及资源环境
    第一节 区调遥感工作方法
    一、遥感工作程序和内容
    二、遥感地质调查方法
    三、主要提交的遥感地质资料
    第二节 遥感地质特征
    一、解译标志
    二、岩石地层单元影像特征
    三、岩浆岩影像特征
    四、接触变质带影像特征
    五、构造影像特征
    第三节 遥感解译主要成果
    第四节 土地资源
    一、草地
    二、城镇居民用地及交通用地
    三、水域
    四、未利用地
    第五节 草地资源
    一、草地资源类型
    二、草地资源的生态地理分布
    第六节 生态环境评价
    一、草地退化
    二、草地沙漠化和荒漠化
    结束语
    一、主要成果
    二、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及图版
    附件1:25万革吉县幅(144C004003)地质图及说明书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库郎米其提幅1:250000)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措勤区幅1:250000)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 嘉黎县幅 H46C002003)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250000不冻泉幅(I46C001003)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阿拉克湖幅I47C001001)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 比如县幅 H46C001003)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治多县幅I46C003004)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苏吾什杰幅J45C002004)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仓来拉幅I46C004003)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1:250000 艾提开尔丁萨依幅 J43C002002英吉沙县幅 J43C002003)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热布喀幅H45C002003)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革吉县幅I44C004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0000 玛依岗日幅 I45C003002)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