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学

蕨类植物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7-05
版次: 1
ISBN: 9787040204353
定价: 4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62页
字数: 57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自然科学
14人买过
  •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基础上,参阅了国内外有关蕨类植物学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我国蕨类植物学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全书共分8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蕨类植物在植物界中的系统位置和作用,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蕨类植物分类、生态和地理分布,蕨类植物细胞与孢粉、起源与演化及分子系统学等内容。在蕨类植物分类部分,详细介绍了66科、170属、310种蕨类植物的特征并附图片。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植物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及研究人员的工具书或参考书。   陆树刚,1977年考入云南大学生物系,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留云南大学任教,1999年8月被评为教授,2001年被遴选为植物学博士生导师。参编《中国植物志》第1卷、第5卷、第6卷、《云南植物志》第20卷、第21卷和《FloraofChina》等专著,发表“中国蕨类植物区系概论”等学术论文40余篇,发现滇南黑桫椤等蕨类植物新种10余种,与李春香博士等合作提出“鳞毛蕨科耳蕨属植物起源于亚洲”等理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蕨类植物在植物界中的系统位置
    第三节蕨类植物的作用
    第四节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蕨类植物概述
    第一节蕨类植物孢子体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蕨类植物配子体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蕨类植物分类
    第一节松叶蕨亚门SubdivisionPsiphytina
    一、松叶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二、松叶蕨亚门的主要类群松叶蕨目Psilotales
    1.松叶蕨科Psilotaceae
    2.梅溪蕨科Tmesipteridaceae

    第二节石松亚门SubdivisionLycophytina
    一、石松亚门的主要特征
    二、石松亚门的主要类群石松目Lycopodiales
    3.石杉科Huperziaceae
    4.石松科Lycopodiaceae
    5.石葱科Phylloglossaceae卷柏目Selaginellales
    6.卷柏科Selaginellaceae

    第三节水韭亚门SubdivisionIsoephytina
    一、水韭亚门的主要特征
    二、水韭亚门的主要类群
    水韭目Isoetales
    7.水韭科Isoetaceae

    第四节楔叶蕨亚门SubdivisionSpllenophytina
    一、楔叶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二、楔叶蕨亚门的主要类群木贼目Equisetales
    8.木贼科:Equisetaceae

    第五节真蕨亚门subdivisionFilicophytina
    一、真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二、真蕨亚门的主要类群
    (一)厚囊蕨纲Eusporangicpsida
    瓶尔小草目Ophioglossales
    9.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
    10.阴地蕨科BotI"ychiaceae
    11.七指蕨科Helminthostachyaceae
    莲座蕨目Marattiales
    12.莲座蕨科Angiopteridaceae
    13.合囊蕨科Marattiaceae
    14.多孔蕨科Danaeaceae
    15.天星蕨科Christenseniaceae

    (二)原始薄囊蕨纲Protoleptosporangiopsida
    紫萁目Osmundales
    16.紫萁科Osmundaceae

    (三)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
    水龙骨目Polypodiales
    第四章蕨类植物生态
    第五章中国蕨类植物地理
    第六章蕨类植物细胞与孢粉
    第七章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第八章蕨类植物分子系统学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基础上,参阅了国内外有关蕨类植物学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我国蕨类植物学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全书共分8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蕨类植物在植物界中的系统位置和作用,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蕨类植物分类、生态和地理分布,蕨类植物细胞与孢粉、起源与演化及分子系统学等内容。在蕨类植物分类部分,详细介绍了66科、170属、310种蕨类植物的特征并附图片。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植物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及研究人员的工具书或参考书。
  • 作者简介:
      陆树刚,1977年考入云南大学生物系,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留云南大学任教,1999年8月被评为教授,2001年被遴选为植物学博士生导师。参编《中国植物志》第1卷、第5卷、第6卷、《云南植物志》第20卷、第21卷和《FloraofChina》等专著,发表“中国蕨类植物区系概论”等学术论文40余篇,发现滇南黑桫椤等蕨类植物新种10余种,与李春香博士等合作提出“鳞毛蕨科耳蕨属植物起源于亚洲”等理论。
  •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蕨类植物在植物界中的系统位置
    第三节蕨类植物的作用
    第四节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蕨类植物概述
    第一节蕨类植物孢子体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蕨类植物配子体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蕨类植物分类
    第一节松叶蕨亚门SubdivisionPsiphytina
    一、松叶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二、松叶蕨亚门的主要类群松叶蕨目Psilotales
    1.松叶蕨科Psilotaceae
    2.梅溪蕨科Tmesipteridaceae

    第二节石松亚门SubdivisionLycophytina
    一、石松亚门的主要特征
    二、石松亚门的主要类群石松目Lycopodiales
    3.石杉科Huperziaceae
    4.石松科Lycopodiaceae
    5.石葱科Phylloglossaceae卷柏目Selaginellales
    6.卷柏科Selaginellaceae

    第三节水韭亚门SubdivisionIsoephytina
    一、水韭亚门的主要特征
    二、水韭亚门的主要类群
    水韭目Isoetales
    7.水韭科Isoetaceae

    第四节楔叶蕨亚门SubdivisionSpllenophytina
    一、楔叶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二、楔叶蕨亚门的主要类群木贼目Equisetales
    8.木贼科:Equisetaceae

    第五节真蕨亚门subdivisionFilicophytina
    一、真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二、真蕨亚门的主要类群
    (一)厚囊蕨纲Eusporangicpsida
    瓶尔小草目Ophioglossales
    9.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
    10.阴地蕨科BotI"ychiaceae
    11.七指蕨科Helminthostachyaceae
    莲座蕨目Marattiales
    12.莲座蕨科Angiopteridaceae
    13.合囊蕨科Marattiaceae
    14.多孔蕨科Danaeaceae
    15.天星蕨科Christenseniaceae

    (二)原始薄囊蕨纲Protoleptosporangiopsida
    紫萁目Osmundales
    16.紫萁科Osmundaceae

    (三)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
    水龙骨目Polypodiales
    第四章蕨类植物生态
    第五章中国蕨类植物地理
    第六章蕨类植物细胞与孢粉
    第七章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第八章蕨类植物分子系统学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蕨类植物学
蕨类植物(走进大自然)
王艳
蕨类植物学
蕨类植物学概论
陆树刚
蕨类植物学
蕨类植物图谱:孢子体和原叶体
焦瑜、王晖、张寿洲 著
蕨类植物学
蕨类野菜商品化栽培技术
斑文杰 编;赵恒田
蕨类植物学
蕨类植物装饰画
张宜 著
蕨类植物学
蕨类植物的秘密生活(自然文库)
[美]罗宾·C.莫兰(Robbin C. Moran)著 武玉东 蒋蕾 译
蕨类植物学
蕨类植物迁地保护的方法与实践
严岳鸿、石雷 编;韦宏金、周喜乐、卢金梅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