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学

物候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7-10
版次: 1
ISBN: 9787535529282
定价: 16.8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73页
字数: 14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自然科学
118人买过
  • 《中国科普佳作精选:物候学》收录了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及安徽气象事业创始人宛敏渭先生关于物候学的研究资料及研究成果,全书较为通俗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知识及全国各地的物候概况,是一本既传播科学知识又切合实用的优秀科普读物。 竺可桢同志(1890-1974)是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历任教授、所长、浙江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并担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48年被选为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之内。自1916年至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竺可桢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在公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然对科普工作倾入极大的热情,除积极进行科普创作外,还为广播电台作科普讲演,对北京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的创建也付出了很多精力。他晚年与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可谓科普创作中之珍品,曾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的荣誉奖。
    竺可桢不仅在科学界、教育界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在科普界也有崇高的威望。
    宛敏渭,安徽省庐江县人。1910年1月出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3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气象班(大专)。他是安徽省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曾任安徽省气象测候所代理所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物候组组长。他是中国农业气象学、物候学开创人之一。
    宛敏渭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从事我国古代节候演变源流的考证研究,50年代悉心于农业气象学的研究,60年代后从事于全国物候观测网的创建,开展物候季节与农时预测的研究。物候观测网由45个协作单位建立农时预报点,经过25年的实验研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物候学与农时预测作出了贡献。“中国物候学与农时预测的研究”项目,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宛敏渭1984年获中国气象学会“从事气象工作五十年气象学家”荣誉证书,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气象学家”荣誉奖状。他与竺可桢合著的《物候学》、《物候学(增订本)》一书,6次出版,共发行20万册,深受读者欢迎。此书经日本丹青鲶合研究所译为日文本,1988年在东京出版。198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最高奖--荣誉奖。代表著作有“二十四气与七十二候考”、“中国之物候”、“论北京物候季节的划分与农时预测”(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还有“论我国的物候季节与物候指标的应用”、“竺可桢对我国物候学的贡献”、与人合作编著《中国物候观测方法》,主编《中国自然历选编》与《续编》,与人合作绘制《中国动植物物候图集》。 总序
    一、什么是物候学
    二、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
    我国古代农书医书中的物候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三、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
    古代世界的物候知识
    近代世界物候学的发展

    四、物候学的定律
    物候的南北差异
    物候的东西差异
    物候的高下差异
    物候的古今差异

    五、预告农时的方法
    以农谚预告农时
    以积温预告农时
    划分物候季和以自然历预告农时
    虫害的预测

    六、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
    生物物候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昼夜长短对于物候的影响
    热带中的物候
    植物开花的内在因素
    何以候鸟能辨认千里迢迢的归程

    七、我国发展物候学的展望
    我国现代物候工作取得的成果
    目前应该开展的物候工作
    物候学于防治环境污染及三废利用
    大气污染对植物影响的症状
    监测大气污染的指标植物
    我国发展物候学的前途
    附录
    附志
    后记
    选编后记
  • 内容简介:
    《中国科普佳作精选:物候学》收录了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及安徽气象事业创始人宛敏渭先生关于物候学的研究资料及研究成果,全书较为通俗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知识及全国各地的物候概况,是一本既传播科学知识又切合实用的优秀科普读物。
  • 作者简介:
    竺可桢同志(1890-1974)是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历任教授、所长、浙江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并担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48年被选为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之内。自1916年至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竺可桢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在公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然对科普工作倾入极大的热情,除积极进行科普创作外,还为广播电台作科普讲演,对北京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的创建也付出了很多精力。他晚年与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可谓科普创作中之珍品,曾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的荣誉奖。
    竺可桢不仅在科学界、教育界受到人们广泛的尊敬,在科普界也有崇高的威望。
    宛敏渭,安徽省庐江县人。1910年1月出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3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气象班(大专)。他是安徽省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曾任安徽省气象测候所代理所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物候组组长。他是中国农业气象学、物候学开创人之一。
    宛敏渭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从事我国古代节候演变源流的考证研究,50年代悉心于农业气象学的研究,60年代后从事于全国物候观测网的创建,开展物候季节与农时预测的研究。物候观测网由45个协作单位建立农时预报点,经过25年的实验研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物候学与农时预测作出了贡献。“中国物候学与农时预测的研究”项目,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宛敏渭1984年获中国气象学会“从事气象工作五十年气象学家”荣誉证书,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气象学家”荣誉奖状。他与竺可桢合著的《物候学》、《物候学(增订本)》一书,6次出版,共发行20万册,深受读者欢迎。此书经日本丹青鲶合研究所译为日文本,1988年在东京出版。198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最高奖--荣誉奖。代表著作有“二十四气与七十二候考”、“中国之物候”、“论北京物候季节的划分与农时预测”(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还有“论我国的物候季节与物候指标的应用”、“竺可桢对我国物候学的贡献”、与人合作编著《中国物候观测方法》,主编《中国自然历选编》与《续编》,与人合作绘制《中国动植物物候图集》。
  • 目录:
    总序
    一、什么是物候学
    二、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
    我国古代农书医书中的物候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三、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
    古代世界的物候知识
    近代世界物候学的发展

    四、物候学的定律
    物候的南北差异
    物候的东西差异
    物候的高下差异
    物候的古今差异

    五、预告农时的方法
    以农谚预告农时
    以积温预告农时
    划分物候季和以自然历预告农时
    虫害的预测

    六、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
    生物物候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昼夜长短对于物候的影响
    热带中的物候
    植物开花的内在因素
    何以候鸟能辨认千里迢迢的归程

    七、我国发展物候学的展望
    我国现代物候工作取得的成果
    目前应该开展的物候工作
    物候学于防治环境污染及三废利用
    大气污染对植物影响的症状
    监测大气污染的指标植物
    我国发展物候学的前途
    附录
    附志
    后记
    选编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物候学
物候学基础
杨国栋 张明庆
物候学
物候学(全球气温是一直上升的吗?中国哪个年代气温最高?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揭秘气候的变迁与物候的发展)
竺可桢;宛敏渭
物候学
物候心语(共4册)
张洪钧 著
物候学
物候学
宛敏渭 著;竺可桢
物候学
物候学(知識丛书)
宛敏渭 著;竺可祯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第1卷)
竺可桢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第8卷)
竺可桢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第2卷)
竺可桢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第24卷)
竺可桢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第23卷)
竺可桢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第9卷)
竺可桢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第15卷)
竺可桢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第14卷)
竺可桢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第13卷)
竺可桢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第12卷)
竺可桢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第11卷)
竺可桢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第10卷)
竺可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