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出版社: 巴蜀书社
2012-01
版次: 1
ISBN: 9787807529606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11页
分类: 文学
3人买过
  •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樊骏先生曾提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的问题后。这个命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文化大革命”前陈旧的文学研究模式中解放出来、形成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汇编了当代文学研究名家的精辟论述,系统地对这个命题进行了阐述。栏目有“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中国文学档案”等,强化“问题意识”、倡导“学术锐气”、保藏“文献档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文学的“民国机制”研究
    论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游移与中华民国文学史的缺位
    “民国文学”或者“民国机制”
    ——民国话语空间推进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探讨
    文学史研究
    从奥匈帝国边缘到新文学中心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传播者的记者、翻译家卡尔玛
    民初新剧之情节剧的形式及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管窥
    李健吾与福楼拜和自然主义
    论20世纪40年代的穆旦批评空间
    1956年“百花时代”中的《人民日报》副刊与诗歌
    浅析梁启超眼中的科学小说
    论谭正璧的历史小说
    《暴风骤雨》的版本变迁研究
    戴着镣铐舞蹈的“右派”
    ——论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孙晶岩报告文学论
    王小波杂文的艺术三维:自由、乐趣与理性
    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
    基督品格的萌生
    ——从鲁迅到巴金对中国文化人格革命的意义
    论鲁迅翻译策略与汉语欧化
    对儿童的失望与对教育的怀疑
    ——试析1923至1927年鲁迅教育思想的转变
    《斯巴达之魂》:通往鲁迅的重要驿站
    ——兼论青年鲁迅的思想起点
    海峡两岸百年中华文学演变专题
    “桌子们开始跳舞”
    ——郭沫若与创造社的方向转换
    “文学革命”呼声中的戏剧新、旧之争及其影响
    汉语文学的海内与海外
    给“标准青年”看的小说
    ——《青年进步》初期小说之分析
    两条救赎的河水
    ——张资平《约檀河之水》与北村《施洗的河》比较研究
    移孝作忠与儒学复兴
    ——以抗战时期郭沫若和马一浮讲“孝”为个案
    诗词研究
    抱朴守真,蜀山巍峨
    ——冯建吴先生诗词作品散论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从“汉语新诗”看现代汉语的诗性建构
    拾遗与探微
    读傅光明著《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所想到的
    见证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灵魂
    ——序傅光明著《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
    也谈《铸剑》写作的时间、地点及其意义
    悲凉缘何而生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新读
    中国文学档案
    中国新诗:1957(下)
    新作荐评
    媒介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尝试与创新探索
    ——评操慧博士的《中国晚报文化研究》
    通过“窄门”后的宽阔:歌词研究前景探讨
    ——兼评陆正兰的《歌词学》
    多元史观下的文学探寻
    ——评孟庆澍的《历史·观念·文本——现代中国文学思问录》
    七月社、希望社发生机制和运作史研究的创新之作
    ——读周燕芬《因缘际会》
    纠偏·开创·深化
    ——评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
    稿约与稿例
    编后记
  •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樊骏先生曾提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的问题后。这个命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文化大革命”前陈旧的文学研究模式中解放出来、形成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汇编了当代文学研究名家的精辟论述,系统地对这个命题进行了阐述。栏目有“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中国文学档案”等,强化“问题意识”、倡导“学术锐气”、保藏“文献档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 目录:
    文学的“民国机制”研究
    论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游移与中华民国文学史的缺位
    “民国文学”或者“民国机制”
    ——民国话语空间推进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探讨
    文学史研究
    从奥匈帝国边缘到新文学中心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传播者的记者、翻译家卡尔玛
    民初新剧之情节剧的形式及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管窥
    李健吾与福楼拜和自然主义
    论20世纪40年代的穆旦批评空间
    1956年“百花时代”中的《人民日报》副刊与诗歌
    浅析梁启超眼中的科学小说
    论谭正璧的历史小说
    《暴风骤雨》的版本变迁研究
    戴着镣铐舞蹈的“右派”
    ——论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孙晶岩报告文学论
    王小波杂文的艺术三维:自由、乐趣与理性
    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
    基督品格的萌生
    ——从鲁迅到巴金对中国文化人格革命的意义
    论鲁迅翻译策略与汉语欧化
    对儿童的失望与对教育的怀疑
    ——试析1923至1927年鲁迅教育思想的转变
    《斯巴达之魂》:通往鲁迅的重要驿站
    ——兼论青年鲁迅的思想起点
    海峡两岸百年中华文学演变专题
    “桌子们开始跳舞”
    ——郭沫若与创造社的方向转换
    “文学革命”呼声中的戏剧新、旧之争及其影响
    汉语文学的海内与海外
    给“标准青年”看的小说
    ——《青年进步》初期小说之分析
    两条救赎的河水
    ——张资平《约檀河之水》与北村《施洗的河》比较研究
    移孝作忠与儒学复兴
    ——以抗战时期郭沫若和马一浮讲“孝”为个案
    诗词研究
    抱朴守真,蜀山巍峨
    ——冯建吴先生诗词作品散论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从“汉语新诗”看现代汉语的诗性建构
    拾遗与探微
    读傅光明著《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所想到的
    见证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灵魂
    ——序傅光明著《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
    也谈《铸剑》写作的时间、地点及其意义
    悲凉缘何而生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新读
    中国文学档案
    中国新诗:1957(下)
    新作荐评
    媒介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尝试与创新探索
    ——评操慧博士的《中国晚报文化研究》
    通过“窄门”后的宽阔:歌词研究前景探讨
    ——兼评陆正兰的《歌词学》
    多元史观下的文学探寻
    ——评孟庆澍的《历史·观念·文本——现代中国文学思问录》
    七月社、希望社发生机制和运作史研究的创新之作
    ——读周燕芬《因缘际会》
    纠偏·开创·深化
    ——评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
    稿约与稿例
    编后记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40)
李怡、毛迅 编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39)
李怡、毛迅 编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36)
李怡、毛迅 编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35)
李怡、毛迅 编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34)
李怡、毛迅 编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33)
李怡、毛迅 编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四川边缘作家研究
李怡、康斌 编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32)
李怡、毛迅 编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31)
李怡、毛迅 编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8辑)
李怡、毛迅 编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2
李怡、毛迅 编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1)
李怡、毛迅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