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2-02
版次: 1
ISBN: 9787568918954
定价: 15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73页
分类: 历史
16人买过
  •   张瑾女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论文的创新观点及富于启发性的结论,在答辩时受到专家们的好评,并被评选为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民国历史的重要阶段,对西部中国的重庆而言,又是该城市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这十年,重庆经历了一个不充分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作为近代长江上游封闭内陆的开埠口岸,重庆的现代化进程异常缓慢、艰辛,反映出近代中国内陆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轨迹。因而解剖重庆这一历史时段,具有典型意义。作者在传统史学的微观实证研究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注重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结合,利用丰富的中外文档案文献、地方史志,充分借鉴中外学术界新研究成果,将这十年的重庆置于近代中国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大背景加以考察,探讨了近代“条约体系”的差异性,为中国城市多元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典型的内陆个案。作者试图从理论上构建近代重庆城市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发展轨迹以及运行规律,提出了“从重庆发现历史”的思考。
      就重庆城市发展历史研究看,作者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的“开放”格局的分析也是独特的。作者抓住了四川与外界联系的惟一“黄金水道”――川江。作者指出,重庆占据川江枢纽区位,使其与外界处于一种“潜在”的交流状态。这样的思路给四川军阀防区政治研究注入了新的特点。由此,引出了影响民国重庆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特殊群体“下江人”“旅外川人”等概念。作者指出,在防区制“封闭自为”的客观条件下,“下江人”“旅外川人”成为沟通川内外的重要媒介,放大了沿海“现代性”要素对重庆的冲击与辐射效应。   张瑾,重庆人,历史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富布赖特访问学者。 导论
    一、转型与发展――“封闭”中的变迁
    二、特殊的演变轨迹――“条约体系”的内陆个案
    三、“军人干政”与重庆城市现代化

    第一章 城市资源与开埠通商
    第一节 城市资源的优势特征
    一、重庆的地理区位优势
    二、重庆的商贸资源优势
    第二节 跨出封闭的世界――重庆开埠
    一、内陆的商机
    二、重庆开埠后的城市发展指向
    三、重庆的日本租界
    四、各国领事馆和洋行的设立
    第三节 川江航运的开辟与重庆的开放
    一、川江航运的开辟
    二、川江上的中外商业竞争

    第二章 相对封闭中的政治递嬗
    第一节 防区时代权力资源的再分配
    一、防区政治与刘湘集团的崛起
    二、防区政治构架的若干特征
    第二节 权力的整合――参谋团入川
    一、防区制解体――地方权力的新困境
    二、参谋团入川――中央权威的渗透
    第三节 构建四川“新”秩序
    一、改组省政府与统一川政
    二、改革声浪与四川“新”气象

    第三章 “军人干政”的范型特征
    第一节 军人政权的构架及特征
    一、权力的核心――刘湘的二十一军集团
    二、干政的范式――二十一军政务系统
    三、军―绅合作的政权
    第二节 军人的城市
    一、重庆建市及其行政地位的提高
    二、以军治市――潘文华掌理重庆市政
    三、重庆不是特例
    ……

    第四章 现代意义的市政建设浪潮
    第五章 军―绅政权下的城市经济
    第六章 社会变迁与城市生活
    第七章 城乡互动与反哺失衡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2003年版后记
    增订本后记
  • 内容简介:
      张瑾女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论文的创新观点及富于启发性的结论,在答辩时受到专家们的好评,并被评选为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民国历史的重要阶段,对西部中国的重庆而言,又是该城市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这十年,重庆经历了一个不充分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作为近代长江上游封闭内陆的开埠口岸,重庆的现代化进程异常缓慢、艰辛,反映出近代中国内陆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轨迹。因而解剖重庆这一历史时段,具有典型意义。作者在传统史学的微观实证研究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注重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结合,利用丰富的中外文档案文献、地方史志,充分借鉴中外学术界新研究成果,将这十年的重庆置于近代中国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大背景加以考察,探讨了近代“条约体系”的差异性,为中国城市多元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典型的内陆个案。作者试图从理论上构建近代重庆城市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发展轨迹以及运行规律,提出了“从重庆发现历史”的思考。
      就重庆城市发展历史研究看,作者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的“开放”格局的分析也是独特的。作者抓住了四川与外界联系的惟一“黄金水道”――川江。作者指出,重庆占据川江枢纽区位,使其与外界处于一种“潜在”的交流状态。这样的思路给四川军阀防区政治研究注入了新的特点。由此,引出了影响民国重庆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特殊群体“下江人”“旅外川人”等概念。作者指出,在防区制“封闭自为”的客观条件下,“下江人”“旅外川人”成为沟通川内外的重要媒介,放大了沿海“现代性”要素对重庆的冲击与辐射效应。
  • 作者简介:
      张瑾,重庆人,历史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富布赖特访问学者。
  • 目录:
    导论
    一、转型与发展――“封闭”中的变迁
    二、特殊的演变轨迹――“条约体系”的内陆个案
    三、“军人干政”与重庆城市现代化

    第一章 城市资源与开埠通商
    第一节 城市资源的优势特征
    一、重庆的地理区位优势
    二、重庆的商贸资源优势
    第二节 跨出封闭的世界――重庆开埠
    一、内陆的商机
    二、重庆开埠后的城市发展指向
    三、重庆的日本租界
    四、各国领事馆和洋行的设立
    第三节 川江航运的开辟与重庆的开放
    一、川江航运的开辟
    二、川江上的中外商业竞争

    第二章 相对封闭中的政治递嬗
    第一节 防区时代权力资源的再分配
    一、防区政治与刘湘集团的崛起
    二、防区政治构架的若干特征
    第二节 权力的整合――参谋团入川
    一、防区制解体――地方权力的新困境
    二、参谋团入川――中央权威的渗透
    第三节 构建四川“新”秩序
    一、改组省政府与统一川政
    二、改革声浪与四川“新”气象

    第三章 “军人干政”的范型特征
    第一节 军人政权的构架及特征
    一、权力的核心――刘湘的二十一军集团
    二、干政的范式――二十一军政务系统
    三、军―绅合作的政权
    第二节 军人的城市
    一、重庆建市及其行政地位的提高
    二、以军治市――潘文华掌理重庆市政
    三、重庆不是特例
    ……

    第四章 现代意义的市政建设浪潮
    第五章 军―绅政权下的城市经济
    第六章 社会变迁与城市生活
    第七章 城乡互动与反哺失衡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2003年版后记
    增订本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权力与预测
阿杰伊·阿格拉沃尔 乔舒亚·甘斯 阿维·戈德法布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权力与诱惑:亚马逊崛起
[美]罗宾·加斯特 著;李青 译;金珺;王黎萤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权力结构与国家发展:国家兴衰的政治经济学
高波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权力的面孔 一幅中央帝国的权力图像 张宏杰著
张宏杰 著;磨铁文化 出品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权力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权力·话语·实践:全球治理深度变革的逻辑
余博闻 著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权力的边界
果麦文化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权力与风格:西方政治文化的修辞研究
罗伯特·哈里曼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权力进化论
●(美)·杰弗瑞·菲佛(Jeffrey Pfeffer) 著;郑晓明 译;湛庐 出品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权力的支柱(英国史前沿译丛)
[英]约翰·布鲁尔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权力与资本:中西政商关系的伦理视差
靳凤林
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增订版)
权力: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所拥有
[美]杰弗瑞·菲佛(Jeffrey Pfeffer) 著;杨洋 译;湛庐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