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实践的反思

面向实践的反思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0-01
版次: 1
ISBN: 9787307075344
定价: 7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93页
字数: 537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政治
14人买过
  • 《面向实践的反思》收入的是郭湛30年来发表的62篇论文,分为“实践与批判”、“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公共性思考”、“认识与效率”、“文化观探讨”、“哲学的反思”七个专题。这些论文连贯地展现了作者30年来思考和研究的轨迹。文集最后附有作者1977~2009年著述要目,提供了该论文集选编的资科背景。刚刚过去的30多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经曲折而又凯歌行进的年代。激动人心的历史创造实践,是哲学这种理论思维不断涌流的现实源泉。这个时代理论和实践相互砥砺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社会作用的有力证明。 郭湛,1945年生,黑龙江海伦人,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认识论、历史观和文化观。
    主要著作和教材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1990)、《人活动的效率》(1990)、《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1992)、《哲学与社会》(2000)、《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2002)、《哲学素质培养》(主编,200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2008)、《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2009)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第一编实践与批判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
    解放·探索·实践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

    第二编社会的发展
    论社会生活中的契约关系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
    社会运行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

    第三编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
    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
    创造: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第四编公共性思考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
    公共性论纲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

    第五编认识与效率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
    依是行事是实事求是的题中应有之义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
    人的活动与效率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

    第六编文化观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
    转向大文化观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
    关于文化与非文化的断想

    第七编哲学的反思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
    反思“热点”现象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
    哲学的凝结与消解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
    新中国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附录:郭湛著述要目
    后记
  • 内容简介:
    《面向实践的反思》收入的是郭湛30年来发表的62篇论文,分为“实践与批判”、“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公共性思考”、“认识与效率”、“文化观探讨”、“哲学的反思”七个专题。这些论文连贯地展现了作者30年来思考和研究的轨迹。文集最后附有作者1977~2009年著述要目,提供了该论文集选编的资科背景。刚刚过去的30多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经曲折而又凯歌行进的年代。激动人心的历史创造实践,是哲学这种理论思维不断涌流的现实源泉。这个时代理论和实践相互砥砺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社会作用的有力证明。
  • 作者简介:
    郭湛,1945年生,黑龙江海伦人,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认识论、历史观和文化观。
    主要著作和教材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1990)、《人活动的效率》(1990)、《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1992)、《哲学与社会》(2000)、《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2002)、《哲学素质培养》(主编,200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2008)、《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2009)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 目录:
    第一编实践与批判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
    解放·探索·实践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

    第二编社会的发展
    论社会生活中的契约关系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
    社会运行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

    第三编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
    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
    创造: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第四编公共性思考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
    公共性论纲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

    第五编认识与效率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
    依是行事是实事求是的题中应有之义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
    人的活动与效率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

    第六编文化观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
    转向大文化观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
    关于文化与非文化的断想

    第七编哲学的反思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
    反思“热点”现象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
    哲学的凝结与消解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
    新中国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附录:郭湛著述要目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相关图书 / 更多
面向实践的反思
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国乡村空间治理
戈大专
面向实践的反思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储能与电力市场 贺徙 等
贺徙 等
面向实践的反思
面向共同富裕振兴乡村的土地法制改革之路
耿卓 等
面向实践的反思
面向计算机科学家的量子计算
(美)诺森·S.亚诺夫斯基(Noson S. Yanofsky)(美)米尔科·A.曼努奇(Mirco A. Mannucci) 著 何红梅 朱振环 译
面向实践的反思
面向未来 助力增长:构建中国新型能源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壳牌国际有限公司
面向实践的反思
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与实践
汪建宏、李锋亮
面向实践的反思
面向2035的复合材料构件精确制造发展战略研究 单忠德 范聪泽 宋文哲
单忠德 范聪泽 宋文哲
面向实践的反思
面向客户价值的智能产品概念设计方法(数智化时代产业智联生态系统创新理论研究丛书)
明新国、厉秀珍、张先燏 著
面向实践的反思
面向2035年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汪光焘等著
面向实践的反思
面向核心素养的STEM课程设计
王帆等
面向实践的反思
面向5G-Advanced的关键技术
张建国 周海骄 杨东来 李伟 曹懿军 芮杰 何华伟
面向实践的反思
面向未来的管理者 [美]彼得·德鲁克
(美)彼得·德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