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2010-04
版次: 1
ISBN: 9787101071399
定价: 5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8页
字数: 33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政治
49人买过
  •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经济史、中外关系史专题研究新作,对秦汉至六朝时期岭南与东南亚海上交通、唐朝市舶制度、郑和下西洋与朝贡体系、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考古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作者比较详尽掌握相关中外文献资料,并与田野考察、考古发现相结合,具有开拓性。如通过印尼印坦沉船考古发现,探讨以往未受注意的南汉贸易与外交问题;再如利用珍贵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荷兰吧达维亚日记、热兰遮城日志等外国文献,复原早期东西方接触与中荷关系开篇的历史等。   李庆新,1962生,广东揭西人。中山大学历史学学士(1984年),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2004年),2004-2007年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广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会、广东华侨史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外关系史及华南区域史。著有《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海上丝绸之路》(中文版、英文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广东通史》(古代上、下册,副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2007年)、《广东历史人文资源调研报告》(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等,在海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 “外向视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篇章


    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外向视野(代自序)
    从考古发现看南越国至六朝时期岭南与南海交通
    一南越国遗址出土波斯器物与非洲象牙
    二汉朝驿使航向黄支
    三遂溪南朝窖藏出土的波斯银币
    四余论:南方的海洋气息
    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一广州贸易大势
    二朝贡与私商贸易
    三市舶使及其管理制度
    四岭南市阉珠玉使、押蕃舶使、结好使
    五蕃商、蕃坊与外侨管理
    六海上航线与贸易伙伴
    七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八南海贸易与岭南社会经济变迁
    九海外交通与中外文化交流
    南汉对外关系与海外贸易
    一“小南强”:南汉开国及其与五代各国的关系
    二南汉刘氏的祖籍与族属:汉人,阿拉伯人后裔,还是蛮夷?
    三笼络蕃商:南汉朝廷与南海贸易
    四印坦(Intan)沉船:水下考古重大发现
    五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及其长远意义
    郑和下西洋与朝贡体系
    一明前期的朝贡体系
    二郑和远航与朝贡体系
    三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四郑和远航的历史审视
    在广东发现“郑和”——以地方文献与民间信仰为中心
    一方志所见郑和下西洋资料
    二走上神坛的“郑和”:广东民间的“郑和崇拜”
    三余论:值得重视的南海地区“郑和崇拜”现象
    明代海道副使及其职能演变
    一“文武相制”与海道副使建制
    二海道副使职掌
    三明中期海道兼管夷务与带管市舶
    四明后期海道职权重构
    明代屯门地区海防与贸易
    一南海卫、海道副使与南头参将
    二置民、海盗与屯门海战
    三“贸易岛”、“南头体制”与“广中事例”
    17世纪广东与荷兰关系述论
    一中荷官方首次接触:范·内克(VanNeck)广东之行
    二荷兰对澳门的觊觎
    三清初中荷贸易与外交关系的重建
    四粤商在印尼群岛
    五余论
    17世纪下半叶北部湾的中国“海盗”
    一北部湾形势
    二“西贼”
    三余沦
    会安:17-18世纪远东新兴的海洋贸易中心
    一会安开埠及其对中国、日本等国的贸易
    二会安“交易会”及其管理体制
    三会安的外国人
    四海贸中心的转移
    17-19世纪会安的华人,唐帮会馆与华风
    一从华商、“明香人”到“清商”:会安华人主体的演变
    二唐帮会馆与明乡萃先堂
    三会安华风
    “海上明朝”:郑氏河仙政权(“港口国”)的中华特色
    一河仙“明香”与“十八英”
    二服物制度“仿佛前代”与“风俗重文学”
    三早期河仙华人的民族认同与家国情怀
    四余论
    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一东西方濒海各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
    二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经济交往的重要渠道
    三海上丝绸之路是不同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余论
    海洋考古与海洋史研究
    一沉船考古见证海洋经济社会历史
    二海洋考古再现海国历史
    三海洋文化遗产:海洋考古与海洋史研究的近亲资源与研究对象
    后记
  • 内容简介: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经济史、中外关系史专题研究新作,对秦汉至六朝时期岭南与东南亚海上交通、唐朝市舶制度、郑和下西洋与朝贡体系、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考古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作者比较详尽掌握相关中外文献资料,并与田野考察、考古发现相结合,具有开拓性。如通过印尼印坦沉船考古发现,探讨以往未受注意的南汉贸易与外交问题;再如利用珍贵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荷兰吧达维亚日记、热兰遮城日志等外国文献,复原早期东西方接触与中荷关系开篇的历史等。
  • 作者简介:
      李庆新,1962生,广东揭西人。中山大学历史学学士(1984年),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2004年),2004-2007年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广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会、广东华侨史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外关系史及华南区域史。著有《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海上丝绸之路》(中文版、英文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广东通史》(古代上、下册,副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2007年)、《广东历史人文资源调研报告》(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等,在海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
  • 目录:
    “外向视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篇章


    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外向视野(代自序)
    从考古发现看南越国至六朝时期岭南与南海交通
    一南越国遗址出土波斯器物与非洲象牙
    二汉朝驿使航向黄支
    三遂溪南朝窖藏出土的波斯银币
    四余论:南方的海洋气息
    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一广州贸易大势
    二朝贡与私商贸易
    三市舶使及其管理制度
    四岭南市阉珠玉使、押蕃舶使、结好使
    五蕃商、蕃坊与外侨管理
    六海上航线与贸易伙伴
    七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八南海贸易与岭南社会经济变迁
    九海外交通与中外文化交流
    南汉对外关系与海外贸易
    一“小南强”:南汉开国及其与五代各国的关系
    二南汉刘氏的祖籍与族属:汉人,阿拉伯人后裔,还是蛮夷?
    三笼络蕃商:南汉朝廷与南海贸易
    四印坦(Intan)沉船:水下考古重大发现
    五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及其长远意义
    郑和下西洋与朝贡体系
    一明前期的朝贡体系
    二郑和远航与朝贡体系
    三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四郑和远航的历史审视
    在广东发现“郑和”——以地方文献与民间信仰为中心
    一方志所见郑和下西洋资料
    二走上神坛的“郑和”:广东民间的“郑和崇拜”
    三余论:值得重视的南海地区“郑和崇拜”现象
    明代海道副使及其职能演变
    一“文武相制”与海道副使建制
    二海道副使职掌
    三明中期海道兼管夷务与带管市舶
    四明后期海道职权重构
    明代屯门地区海防与贸易
    一南海卫、海道副使与南头参将
    二置民、海盗与屯门海战
    三“贸易岛”、“南头体制”与“广中事例”
    17世纪广东与荷兰关系述论
    一中荷官方首次接触:范·内克(VanNeck)广东之行
    二荷兰对澳门的觊觎
    三清初中荷贸易与外交关系的重建
    四粤商在印尼群岛
    五余论
    17世纪下半叶北部湾的中国“海盗”
    一北部湾形势
    二“西贼”
    三余沦
    会安:17-18世纪远东新兴的海洋贸易中心
    一会安开埠及其对中国、日本等国的贸易
    二会安“交易会”及其管理体制
    三会安的外国人
    四海贸中心的转移
    17-19世纪会安的华人,唐帮会馆与华风
    一从华商、“明香人”到“清商”:会安华人主体的演变
    二唐帮会馆与明乡萃先堂
    三会安华风
    “海上明朝”:郑氏河仙政权(“港口国”)的中华特色
    一河仙“明香”与“十八英”
    二服物制度“仿佛前代”与“风俗重文学”
    三早期河仙华人的民族认同与家国情怀
    四余论
    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一东西方濒海各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
    二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经济交往的重要渠道
    三海上丝绸之路是不同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余论
    海洋考古与海洋史研究
    一沉船考古见证海洋经济社会历史
    二海洋考古再现海国历史
    三海洋文化遗产:海洋考古与海洋史研究的近亲资源与研究对象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濒海总动员:21世纪的海军战略——21世纪海战场
王家金 编;徐舸;严建平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大航海时代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域交流研究(套装全2册)
李庆新;胡波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李庆新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海洋史研究(第二十辑)
李庆新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海洋史研究(第十八辑)
李庆新;陈博翼;罗燚英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海洋史研究(第十七辑)
李庆新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英语语法研究(精)/中国社科研究文库
李庆新 编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海洋史研究(第十六辑)
李庆新 著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海洋史研究(第十五辑)
李庆新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英语词汇记忆研究
李庆新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海洋史研究(第十四辑)
李庆新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英语词法研究/光明社科文库
李庆新、曹慧玲、张卫东、刘海英、吕茂丽 著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学海扬帆一甲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文集
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