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美] , ,
2009-04
版次: 1
ISBN: 9787208081406
定价: 6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64页
字数: 61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165人买过
  •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由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巫鸿教授撰写,一经出版即在西方汉学界和艺术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与论战,被ArtForum列为1990年代最具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导论: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以下为正文五章:
      第一章礼制艺术的时代
      第二章宗庙、宫殿与墓葬
      第三章纪念碑式城市——长安
      第四章丧葬纪念碑的声音
      第五章透明之石:一个时代的终结
      “纪念碑性”是作者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中关于礼器的社会功能、宗教政治功能时所采用的核心概念。作者认为,中国艺术和建筑有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此三者所具有的重要宗教和政治内涵里的一种核心精神,即“纪念碑性”。此三者所体现的“纪念碑性”伴随着中国物质文化发展中材料、工具的变迁中,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关系。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作者通过“纪念碑性”在中国古代美术中的特殊表现来确定中国艺术传统的某些基本特性。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作者希望通过对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的观察去发掘中国古代美术内部的连续性和凝聚力。   [美]巫鸿,美术史家。
      早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后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80-1987年负笈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任教, 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现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
      其著作包括《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美国亚洲学年会1989年度最佳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1996年度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1990年代最具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1996,获美国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主编三册论文集。
      巫鸿近年来致力提高国外对中国现代艺术的理解和研究水平,加强国内外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之间的交流。策划的大型展览包括:《瞬间:90年代末的中国实验艺术》(1998),《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2000),《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2002),《过去和未来之间——中国新影像展》(2004),和《“美”的协商》(2005)等,并撰写并编辑有关专著。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2001-2002年间,任美国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2年、2005年先后在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亚洲艺术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
      郑岩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与美术考古。著有《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1992)、《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2002)、《中国表情》(2004)。合著有《山东佛教史迹》(2007)、《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2007)、《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2008)。合译有《礼仪中的美术》(两卷,2005)等书。 导论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
    第一章 礼制艺术的时代
    一 “礼器”的概念
    二 礼仪美术的遗产
    1 “昂贵”美术
    2 “装饰”与“徽志”
    3 从模仿到综合
    4 装饰的变形
    5 文字的胜利
    三 中国青铜时代
    第二章 宗庙、宫殿与墓葬
    一 宗庙
    二 从宗庙到宫殿
    三 从宗庙到墓葬
    四中国人对石头的发现
    第三章纪念碑式城市——长安
    一 对长安的两种看法
    二 高祖:长安的诞生
    三惠帝和长安城墙
    四 武帝奇幻的苑囿
    五 王莽的明堂
    第四章丧葬纪念碑的声音
    一 家庭[一]
    二 家庭[二]
    三 友人与同僚
    四死者
    五 建造者
    第五章 透明之石:一个时代的终结
    一 倒像与反视
    二“二元”图像与绘画空间的诞生
    三 尾声:门阙
    附录
    插图与地图出处
    引用文献目录
    索引
    译者后记
  •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由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巫鸿教授撰写,一经出版即在西方汉学界和艺术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与论战,被ArtForum列为1990年代最具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导论: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以下为正文五章:
      第一章礼制艺术的时代
      第二章宗庙、宫殿与墓葬
      第三章纪念碑式城市——长安
      第四章丧葬纪念碑的声音
      第五章透明之石:一个时代的终结
      “纪念碑性”是作者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中关于礼器的社会功能、宗教政治功能时所采用的核心概念。作者认为,中国艺术和建筑有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此三者所具有的重要宗教和政治内涵里的一种核心精神,即“纪念碑性”。此三者所体现的“纪念碑性”伴随着中国物质文化发展中材料、工具的变迁中,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关系。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作者通过“纪念碑性”在中国古代美术中的特殊表现来确定中国艺术传统的某些基本特性。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作者希望通过对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的观察去发掘中国古代美术内部的连续性和凝聚力。
  • 作者简介:
      [美]巫鸿,美术史家。
      早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后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80-1987年负笈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任教, 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现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
      其著作包括《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美国亚洲学年会1989年度最佳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1996年度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1990年代最具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1996,获美国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主编三册论文集。
      巫鸿近年来致力提高国外对中国现代艺术的理解和研究水平,加强国内外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之间的交流。策划的大型展览包括:《瞬间:90年代末的中国实验艺术》(1998),《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2000),《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2002),《过去和未来之间——中国新影像展》(2004),和《“美”的协商》(2005)等,并撰写并编辑有关专著。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2001-2002年间,任美国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2年、2005年先后在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亚洲艺术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
      郑岩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与美术考古。著有《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1992)、《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2002)、《中国表情》(2004)。合著有《山东佛教史迹》(2007)、《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2007)、《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2008)。合译有《礼仪中的美术》(两卷,2005)等书。
  • 目录:
    导论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
    第一章 礼制艺术的时代
    一 “礼器”的概念
    二 礼仪美术的遗产
    1 “昂贵”美术
    2 “装饰”与“徽志”
    3 从模仿到综合
    4 装饰的变形
    5 文字的胜利
    三 中国青铜时代
    第二章 宗庙、宫殿与墓葬
    一 宗庙
    二 从宗庙到宫殿
    三 从宗庙到墓葬
    四中国人对石头的发现
    第三章纪念碑式城市——长安
    一 对长安的两种看法
    二 高祖:长安的诞生
    三惠帝和长安城墙
    四 武帝奇幻的苑囿
    五 王莽的明堂
    第四章丧葬纪念碑的声音
    一 家庭[一]
    二 家庭[二]
    三 友人与同僚
    四死者
    五 建造者
    第五章 透明之石:一个时代的终结
    一 倒像与反视
    二“二元”图像与绘画空间的诞生
    三 尾声:门阙
    附录
    插图与地图出处
    引用文献目录
    索引
    译者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中国海洋法治发展报告(2023)
海洋法治发展报告编写组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
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著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中国经济报告(2023)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著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中国零售硬折扣时代
连杰 上官易易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中国沼气工程案例图鉴(第1辑)
刘秋琳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中国音乐文学
杨赛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中国旅游业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旅游接待业管理(第二版)
邓爱民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中国仪器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仪表)学科史 中国学科史研究报告系列丛书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中国低碳化发电技术创新发展报告.2023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编著.--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1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中国租界通史
费成康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中国的诗词曲赋(修订版)
刘景禄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中国戏剧学史稿(增订本)
叶长海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明信片(《断背山》作者又一力作,荣获福克纳文学奖,49张明信片背后是100种离奇人生)
[美]安妮·普鲁 著;黄宜思 译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
[美]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 著;侯深 译;汉唐阳光 出品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物理设计:从图分割到时序收敛(原书第2版) [美国]安德·B.卡恩
[美]安德·B.卡恩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海外中国研究·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第四辑)
[美]杜赞奇 著;王福明 译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了不起的建筑师扎哈 传奇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绘本传记 4-9岁
[美]维多利亚·滕特勒-克 雷洛夫 著绘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全新正版图书 改变世界的6种力亨利·波卓斯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9787573910929
[美] 亨利·波卓斯基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守望者·传记)身体的疯狂朝圣:田纳西·威廉斯传
[美]约翰·拉尔 著;张敏 凌建娥 译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哥白尼
[美]欧文·金格里奇(Owen Gingerich)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加缪
[美]奥利弗·格洛格(Oliver Gloag)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数学侦探 珠宝行里的X劫匪
[美]丹尼尔·肯尼 艾米丽·博艾尔 著 刘玙婧、王婧 译;小博集出品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十大经济学家
[美]约瑟夫·熊彼特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闲散一些也无可厚非
[美]艾莉森·孙 著;李昂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