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机能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人体机能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0-09
版次: 1
ISBN: 9787810710756
定价: 41.8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08页
字数: 672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8人买过
  • 本套教材是以社区为导向的全科医学教育系列教材,以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为依据,展示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0年的改革成果。本套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出版。
    本套教材在内容形式上添加了“内容提要”、“复习思考题”、“病案讨论”,力求基础与临床、理论与时间的密切结合,因而这套教材十分利于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实施教学,不失为当前开展全科医学教育适用的一套教科书。
    《人体机能学》由樊小力主编。本教材分12章,它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在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实用。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概述(1)
    一、人体机能学的研究内容(1)
    二、人体机能学与医学的关系(1)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表现(2)
    一、新陈代谢(2)
    二、兴奋性(2)
    第三节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2)
    一、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2)
    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4)

    第二章细胞的分子结构和基本功能(6)
    第一节生物大分子(7)
    一、蛋白质化学(7)
    二、核酸化学(15)
    三、酶(24)
    第二节维生素(31)
    一、维生素的概念(31)
    二、维生素缺乏病(31)
    三、维生素的命名、分类和生理功能(32)
    第三节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35)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35)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36)
    第四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38)
    一、由特异性膜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39)
    二、由受体.G蛋白.第二信使系统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40)
    三、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40)
    第五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40)
    一、细胞的兴奋性(40)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41)
    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43)
    第六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46)
    一、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的信息传递(46)
    二、骨骼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原理(47)
    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49)

    第三章人体的物质代谢(54)
    第一节糖代谢(55)
    一、糖原合成和分解(56)
    二、糖的分解代谢(59)
    三、糖异生作用(67)
    四、血糖(69)
    第二节脂类代谢(70)
    一、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71)
    二、血脂及血浆脂蛋白(71)
    三、三脂酰甘油的中间代谢(74)
    四、磷脂的代谢(80)
    五、胆固醇的代谢(81)
    第三节生物氧化(83)
    一、生物氧化的方式及酶类(83)
    二、生物氧化中C02的生成(84)
    三、线粒体氧化体系——呼吸链(84)
    四、氧化磷酸化及能量的转换(88)
    五、非线粒体氧化体系(90)
    第四节氨基酸代谢(91)
    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91)
    二、蛋白质的腐败作用(92)
    三、氨基酸的一般代谢(93)
    四、某些氨基酸的特殊代谢(99)
    第五节肝脏代谢和肝功能衰竭(102)
    一、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103)
    二、肝脏在生物转化中的作用(104)
    三、胆汁酸代谢(107)
    四、胆色素代谢(110)
    五、肝功能衰竭(115)
    第六节体温(122)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波动(122)
    二、产热和散热过程(123)
    三、体温调节(125)
    第七节发热(127)
    一、发热的概念及分类(127)
    二、发热的机制(128)
    三、发热的时相经过(130)
    四、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131)
    五、发热的生物学意义(132)

    第四章血液(135)
    第一节概述(135)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135)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及其生理意义(136)
    三、血液的功能(137)
    第二节血细胞(138)
    一、红细胞(138)
    二、白细胞(139)
    三、血小板(140)
    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141)
    一、血液凝固(141)
    二、纤维蛋白溶解(142)
    第四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44)
    一、DIC的发生机制(144)
    二、影响DIC发生和发展的因素(146)
    三、DIC的临床发展过程(147)
    四、DIC的主要临床表现(148)
    第五节血型(151)
    一、ABO血型系统(151)
    二、ABO血型与输血(152)
    三、Rh血型系统(152)
    四、交叉配血试验(152)

    第五章血液循环(154)
    第一节心肌生理(155)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155)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性(160)
    第二节血管生理(168)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168)
    二、血流动力学(168)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169)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171)
    五、微循环(172)
    六、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收(173)
    七、水肿(174)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79)
    一、神经调节(179)
    二、体液调节(182)
    三、自身调节(183)
    第四节器官循环(184)
    一、冠脉循环(184)
    二、脑循环(185)
    第五节心力衰竭(186)
    一、心力衰竭的概念及分类(186)
    二、心力衰竭的原因与诱因(187)
    三、对心脏泵血功能损害的适应和代偿机制(188)
    四、心肌收缩和舒张性能降低的机制(192)
    五、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对机体的主要影响(195)
    六、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97)
    第六节休克(198)
    一、休克的概念、原因和分类(198)
    二、休克的发生机制(199)
    三、休克中的细胞损伤(206)
    四、休克时的代谢和器官功能障碍(207)
    第七节高血压(211)
    一、血压的调控因素及高血压对机体的主要影响(211)
    二、高血压的原因(212)
    三、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214)

    第六章呼吸(220)
    第一节肺通气(221)
    一、呼吸道与肺泡(221)
    二、肺通气原理(222)
    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226)
    第二节呼吸气体的交换(228)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228)
    二、肺换气(229)
    三、组织换气(230)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230)
    一、02的运输(230)
    二、c02的运输(231)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232)
    一、呼吸中枢(232)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232)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33)
    第五节缺氧(234)
    一、缺氧的概念及血氧指标(234)
    二、缺氧的原因、类型和血氧变化特点(234)
    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236)
    四、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239)
    五、氧疗与氧中毒(239)
    第六节呼吸衰竭(240)
    一、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理(240)
    二、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的代谢和功能变化(244)
    三、防治原则(245)

    第七章消化和吸收(247)
    第一节概述(247)
    一、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特性(248)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248)
    三、消化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248)
    四、胃肠激素(249)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250)
    一、唾液分泌(250)
    二、咀嚼与吞咽(251)
    第三节胃内消化(251)
    一、胃液的分泌(252)
    二、胃的运动(254)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255)
    一、胰液的分泌(256)
    二、胆汁的分泌和与排出(257)
    三、小肠液的分泌(257)
    四、小肠的运动(257)
    第五节大肠内消化(258)
    一、大肠液的分泌(258)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259)
    第六节吸收(259)
    一、吸收的部位(259)
    二、吸收的机制(260)
    三、各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260)
    四、无机盐、水和维生素的吸收(261)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和体液调节(262)
    第一节概述(262)
    一、肾的结构特点(263)
    二、肾的血液循环特征(264)
    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266)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66)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268)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270)
    四、尿的浓缩与稀释(271)
    第三节尿生成的调节(273)
    一、抗利尿激素(273)
    二、醛固酮(274)
    第四节血浆清除率(275)
    一、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75)
    二、测定清除率的理论意义(275)
    第五节尿的排放(276)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276)
    二、排尿反射(276)
    第六节水、电解质平衡及其紊乱(278)
    一、体液和内环境(278)
    二、水和电解质的正常代谢(278)
    三、水、钠代谢紊乱(280)
    四、钾代谢紊乱(285)
    五、镁代谢紊乱(288)
    第七节酸碱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290)
    一、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290)
    二、评估酸碱平衡的指标及其意义(295)
    三、酸碱平衡紊乱(297)
    第八节肾功能衰竭(302)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302)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306)
    三、尿毒症(310)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314)
    第一节感受器的一般生理(314)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314)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315)
    第二节眼的视觉功能(316)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功能(316)
    二、眼的感光系统的功能(318)
    三、几种视觉现象(320)
    第三节耳的听觉功能(321)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321)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322)
    三、听神经动作电位(324)
    第四节平衡感觉(324)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324)
    二、前庭反应(325)
    第五节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326)
    一、嗅觉(326)
    二、味觉(326)
    三、皮肤感觉(327)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329)
    第一节神经纤维(329)
    一、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330)
    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330)
    三、神经纤维的分类(330)
    四、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331)
    五、神经纤维的营养效应(331)
    第二节突触传递(331)
    一、突触的结构及其分类(331)
    二、突触传递的过程(332)
    三、突触传递的特征(334)
    四、神经递质(334)
    第三节甲状腺(364)
    第四节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和降钙素(366)
    第五节肾上腺(367)
    第六节胰岛(368)
    第七节生殖(369)
    第八节应激(372)

    第十二章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381)
    第一节核苷酸代谢(382)
    第二节DNA生物合成(384)
    第三节RNA生物合成(392)
    第四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97)
    第五节DNA重组与基因工程(405)
  • 内容简介:
    本套教材是以社区为导向的全科医学教育系列教材,以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为依据,展示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0年的改革成果。本套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出版。
    本套教材在内容形式上添加了“内容提要”、“复习思考题”、“病案讨论”,力求基础与临床、理论与时间的密切结合,因而这套教材十分利于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实施教学,不失为当前开展全科医学教育适用的一套教科书。
    《人体机能学》由樊小力主编。本教材分12章,它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在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实用。
  •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概述(1)
    一、人体机能学的研究内容(1)
    二、人体机能学与医学的关系(1)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表现(2)
    一、新陈代谢(2)
    二、兴奋性(2)
    第三节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2)
    一、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2)
    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4)

    第二章细胞的分子结构和基本功能(6)
    第一节生物大分子(7)
    一、蛋白质化学(7)
    二、核酸化学(15)
    三、酶(24)
    第二节维生素(31)
    一、维生素的概念(31)
    二、维生素缺乏病(31)
    三、维生素的命名、分类和生理功能(32)
    第三节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35)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35)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36)
    第四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38)
    一、由特异性膜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39)
    二、由受体.G蛋白.第二信使系统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40)
    三、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40)
    第五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40)
    一、细胞的兴奋性(40)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41)
    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43)
    第六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46)
    一、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的信息传递(46)
    二、骨骼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原理(47)
    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49)

    第三章人体的物质代谢(54)
    第一节糖代谢(55)
    一、糖原合成和分解(56)
    二、糖的分解代谢(59)
    三、糖异生作用(67)
    四、血糖(69)
    第二节脂类代谢(70)
    一、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71)
    二、血脂及血浆脂蛋白(71)
    三、三脂酰甘油的中间代谢(74)
    四、磷脂的代谢(80)
    五、胆固醇的代谢(81)
    第三节生物氧化(83)
    一、生物氧化的方式及酶类(83)
    二、生物氧化中C02的生成(84)
    三、线粒体氧化体系——呼吸链(84)
    四、氧化磷酸化及能量的转换(88)
    五、非线粒体氧化体系(90)
    第四节氨基酸代谢(91)
    一、蛋白质的营养作用(91)
    二、蛋白质的腐败作用(92)
    三、氨基酸的一般代谢(93)
    四、某些氨基酸的特殊代谢(99)
    第五节肝脏代谢和肝功能衰竭(102)
    一、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103)
    二、肝脏在生物转化中的作用(104)
    三、胆汁酸代谢(107)
    四、胆色素代谢(110)
    五、肝功能衰竭(115)
    第六节体温(122)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波动(122)
    二、产热和散热过程(123)
    三、体温调节(125)
    第七节发热(127)
    一、发热的概念及分类(127)
    二、发热的机制(128)
    三、发热的时相经过(130)
    四、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131)
    五、发热的生物学意义(132)

    第四章血液(135)
    第一节概述(135)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135)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及其生理意义(136)
    三、血液的功能(137)
    第二节血细胞(138)
    一、红细胞(138)
    二、白细胞(139)
    三、血小板(140)
    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141)
    一、血液凝固(141)
    二、纤维蛋白溶解(142)
    第四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44)
    一、DIC的发生机制(144)
    二、影响DIC发生和发展的因素(146)
    三、DIC的临床发展过程(147)
    四、DIC的主要临床表现(148)
    第五节血型(151)
    一、ABO血型系统(151)
    二、ABO血型与输血(152)
    三、Rh血型系统(152)
    四、交叉配血试验(152)

    第五章血液循环(154)
    第一节心肌生理(155)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155)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性(160)
    第二节血管生理(168)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168)
    二、血流动力学(168)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169)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171)
    五、微循环(172)
    六、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收(173)
    七、水肿(174)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79)
    一、神经调节(179)
    二、体液调节(182)
    三、自身调节(183)
    第四节器官循环(184)
    一、冠脉循环(184)
    二、脑循环(185)
    第五节心力衰竭(186)
    一、心力衰竭的概念及分类(186)
    二、心力衰竭的原因与诱因(187)
    三、对心脏泵血功能损害的适应和代偿机制(188)
    四、心肌收缩和舒张性能降低的机制(192)
    五、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对机体的主要影响(195)
    六、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97)
    第六节休克(198)
    一、休克的概念、原因和分类(198)
    二、休克的发生机制(199)
    三、休克中的细胞损伤(206)
    四、休克时的代谢和器官功能障碍(207)
    第七节高血压(211)
    一、血压的调控因素及高血压对机体的主要影响(211)
    二、高血压的原因(212)
    三、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214)

    第六章呼吸(220)
    第一节肺通气(221)
    一、呼吸道与肺泡(221)
    二、肺通气原理(222)
    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226)
    第二节呼吸气体的交换(228)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228)
    二、肺换气(229)
    三、组织换气(230)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230)
    一、02的运输(230)
    二、c02的运输(231)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232)
    一、呼吸中枢(232)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232)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33)
    第五节缺氧(234)
    一、缺氧的概念及血氧指标(234)
    二、缺氧的原因、类型和血氧变化特点(234)
    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236)
    四、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239)
    五、氧疗与氧中毒(239)
    第六节呼吸衰竭(240)
    一、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理(240)
    二、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的代谢和功能变化(244)
    三、防治原则(245)

    第七章消化和吸收(247)
    第一节概述(247)
    一、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特性(248)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248)
    三、消化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248)
    四、胃肠激素(249)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250)
    一、唾液分泌(250)
    二、咀嚼与吞咽(251)
    第三节胃内消化(251)
    一、胃液的分泌(252)
    二、胃的运动(254)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255)
    一、胰液的分泌(256)
    二、胆汁的分泌和与排出(257)
    三、小肠液的分泌(257)
    四、小肠的运动(257)
    第五节大肠内消化(258)
    一、大肠液的分泌(258)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259)
    第六节吸收(259)
    一、吸收的部位(259)
    二、吸收的机制(260)
    三、各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260)
    四、无机盐、水和维生素的吸收(261)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和体液调节(262)
    第一节概述(262)
    一、肾的结构特点(263)
    二、肾的血液循环特征(264)
    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266)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66)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268)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270)
    四、尿的浓缩与稀释(271)
    第三节尿生成的调节(273)
    一、抗利尿激素(273)
    二、醛固酮(274)
    第四节血浆清除率(275)
    一、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75)
    二、测定清除率的理论意义(275)
    第五节尿的排放(276)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276)
    二、排尿反射(276)
    第六节水、电解质平衡及其紊乱(278)
    一、体液和内环境(278)
    二、水和电解质的正常代谢(278)
    三、水、钠代谢紊乱(280)
    四、钾代谢紊乱(285)
    五、镁代谢紊乱(288)
    第七节酸碱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290)
    一、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290)
    二、评估酸碱平衡的指标及其意义(295)
    三、酸碱平衡紊乱(297)
    第八节肾功能衰竭(302)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302)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306)
    三、尿毒症(310)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314)
    第一节感受器的一般生理(314)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314)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315)
    第二节眼的视觉功能(316)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功能(316)
    二、眼的感光系统的功能(318)
    三、几种视觉现象(320)
    第三节耳的听觉功能(321)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321)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322)
    三、听神经动作电位(324)
    第四节平衡感觉(324)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324)
    二、前庭反应(325)
    第五节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326)
    一、嗅觉(326)
    二、味觉(326)
    三、皮肤感觉(327)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329)
    第一节神经纤维(329)
    一、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330)
    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330)
    三、神经纤维的分类(330)
    四、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331)
    五、神经纤维的营养效应(331)
    第二节突触传递(331)
    一、突触的结构及其分类(331)
    二、突触传递的过程(332)
    三、突触传递的特征(334)
    四、神经递质(334)
    第三节甲状腺(364)
    第四节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和降钙素(366)
    第五节肾上腺(367)
    第六节胰岛(368)
    第七节生殖(369)
    第八节应激(372)

    第十二章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381)
    第一节核苷酸代谢(382)
    第二节DNA生物合成(384)
    第三节RNA生物合成(392)
    第四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97)
    第五节DNA重组与基因工程(405)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人体机能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
袁行霈、聂石樵、李炳海 编
人体机能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刑法学(第八版)
高铭暄、马克昌 著
人体机能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 第四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袁行霈、黄霖、袁世硕 编
人体机能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数学分析 第四版 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编
人体机能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民法(第七版)
魏振瀛 著
人体机能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数学分析 第四版 上册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编
人体机能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六版)
阎石、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 编
人体机能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化学(第6版)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 编
人体机能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
李小建 编
人体机能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第2版)
唐朔飞 著
人体机能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国文学史(第3版 第2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袁行霈、罗宗强 编
人体机能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外国文学史上(第3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郑克鲁、蒋承勇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