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4-10
版次: 1
ISBN: 9787301078020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03页
字数: 53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224人买过
  •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是为北京大学课程《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开发和文化景观》编写的教材。以中国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视角,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缘政治结构,在区域地理环境制约下,水陆交通线与城市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本教材与多媒体讲授相结合,按中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岭南地区、东北平原与山地、蒙古草原等大自然区的划分来讲授区域历史地理。(1)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区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认识,适应学术研究和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接口”。因此,我们期望这门课程和教材的内容能够对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些新的启发。 李孝聪,男,1947年 1月26日生于四川成都,北京市人,汉族。1978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9月从西藏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修业四年。1982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于北京大学地理系获地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 导言: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思维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北地区:甘、宁、青、新
    第一节中国的内陆腹地——气候、地貌与水系
    一 甘肃省自然地理环境
    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地理环境
    三 青海省自然地理环境
    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
    一 丝绸之路东段
    二 丝绸之路中段
    三 丝绸之路西段
    第三节区域经济开发、人地关系与城镇分布的地带性
    一西北区域经济开发与人地关系的相关分析
    二西北地区城镇的地带性分布
    第四节西北内陆的多元民族文化
    一 西北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
    二西北地区的文化景观——石窟
    第二章 西南地区:川、渝、滇、黔、藏
    第一节“盆底”与“屋脊”
    一不同地理单元的组台
    二 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
    第二节川陕交通、“藏彝孔道”与西南边陲之路
    一川陕交通
    二藏彝孔道——川甘交通
    三巴蜀通西南边陲之路
    四西南地区的水路交通
    五藏区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线及其特点
    第三节西南经济开发、中心城市与政区之变
    一秦汉时期对巴蜀与西南夷地区的经略
    二唐宋时期西南的区域开发和中心城市
    三南诏对云南的开发和城市布局的影响
    四元明清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城镇的发展
    五 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第四节阶梯式的居住景观与民族文化区
    一西南地区文化的时空变迁
    二 西南历史民居文化地理
    第三章中原地区:陕、晋、冀、鲁、豫
    第一节黄土的侵蚀与堆积
    第二节崤函之险、“太行八陉”、中原的陆驿与运河
    一 关中东出的孔道——崤函、潼关道
    二 秦晋交通与太行八陉
    三 黄淮海平原的陆驿
    四中原的运河
    第三节 帝都之薮
    一 先秦时期的王都
    二 历代中原都城
    三黄淮海平原城市的地域分异
    四 运河城市
    第四节中原地区文化的地带性
    一陕西文化的地带性
    二 晋南和代北
    三 豫东与豫西
    四齐鲁文化的分异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赣、皖、苏
    第五章 东南沿海地区:浙、闽、台
    第六章 岭南地区:粤、桂、琼
    第七章 东北地区:辽、吉、黑
    第八章 北亚蒙古草原地区
    后记
  • 内容简介: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是为北京大学课程《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开发和文化景观》编写的教材。以中国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视角,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缘政治结构,在区域地理环境制约下,水陆交通线与城市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本教材与多媒体讲授相结合,按中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岭南地区、东北平原与山地、蒙古草原等大自然区的划分来讲授区域历史地理。(1)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区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认识,适应学术研究和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接口”。因此,我们期望这门课程和教材的内容能够对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些新的启发。
  • 作者简介:
    李孝聪,男,1947年 1月26日生于四川成都,北京市人,汉族。1978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9月从西藏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修业四年。1982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于北京大学地理系获地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
  • 目录:
    导言: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思维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北地区:甘、宁、青、新
    第一节中国的内陆腹地——气候、地貌与水系
    一 甘肃省自然地理环境
    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地理环境
    三 青海省自然地理环境
    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
    一 丝绸之路东段
    二 丝绸之路中段
    三 丝绸之路西段
    第三节区域经济开发、人地关系与城镇分布的地带性
    一西北区域经济开发与人地关系的相关分析
    二西北地区城镇的地带性分布
    第四节西北内陆的多元民族文化
    一 西北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
    二西北地区的文化景观——石窟
    第二章 西南地区:川、渝、滇、黔、藏
    第一节“盆底”与“屋脊”
    一不同地理单元的组台
    二 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
    第二节川陕交通、“藏彝孔道”与西南边陲之路
    一川陕交通
    二藏彝孔道——川甘交通
    三巴蜀通西南边陲之路
    四西南地区的水路交通
    五藏区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线及其特点
    第三节西南经济开发、中心城市与政区之变
    一秦汉时期对巴蜀与西南夷地区的经略
    二唐宋时期西南的区域开发和中心城市
    三南诏对云南的开发和城市布局的影响
    四元明清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城镇的发展
    五 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第四节阶梯式的居住景观与民族文化区
    一西南地区文化的时空变迁
    二 西南历史民居文化地理
    第三章中原地区:陕、晋、冀、鲁、豫
    第一节黄土的侵蚀与堆积
    第二节崤函之险、“太行八陉”、中原的陆驿与运河
    一 关中东出的孔道——崤函、潼关道
    二 秦晋交通与太行八陉
    三 黄淮海平原的陆驿
    四中原的运河
    第三节 帝都之薮
    一 先秦时期的王都
    二 历代中原都城
    三黄淮海平原城市的地域分异
    四 运河城市
    第四节中原地区文化的地带性
    一陕西文化的地带性
    二 晋南和代北
    三 豫东与豫西
    四齐鲁文化的分异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赣、皖、苏
    第五章 东南沿海地区:浙、闽、台
    第六章 岭南地区:粤、桂、琼
    第七章 东北地区:辽、吉、黑
    第八章 北亚蒙古草原地区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朗润舆地问学集(凤凰枝文丛)
李孝聪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古地图上的长城
李孝聪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总目提要(彩图版)
李孝聪 钟翀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中国古代舆图调查与研究
李孝聪;汪前进;成一农;孙靖国;席会东;王耀;覃影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中国长城志:图志
李孝聪、陈军、陈海燕 编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
李孝聪 著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城市地理
李孝聪 著;葛剑雄 编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
李孝聪 著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
李孝聪 编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A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pre-1900 Chinese maps seen in Europe
李孝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