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互动语言学(概念、视角与教学应用研究)

德语互动语言学(概念、视角与教学应用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8-01
版次: 1
ISBN: 9787560874838
定价: 4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0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语言文字
2人买过
  •   《德语互动语言学(概念、视角与教学应用研究)》首先介绍互动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背景,阐述互动语言现象的投射性、反顾性、自反性、序列性以及共构性等特征。在语言实证层面,对四种典型德语口语构式,即附加标记语、弱化关联词、会话标记语和左偏置结构进行语言学分析;在社会语用层面,以博士生答辩为例,揭示专家和学生不同的身份建构与定位模式;在教学应用层面,基于现有语法著作和教材对口语语法的处理,以弱化关联词、进行体结构和附加标记语为例,进行教学应用讨论与课堂教案设计。
      《德语互动语言学(概念、视角与教学应用研究)》定位于社会文化学导向的语言实证研究与教学应用研究,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审视语言问题,并结合德语教学实践,提供教学化应用方案。
      《德语互动语言学(概念、视角与教学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为德语教师、培训人员、德语学习者、口语爱好者在语言研究、教学和学习上提供一定的帮助。   陈琦,上海理工大学德语系副教授、博士,德国明斯特大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访问学者,德国洪堡基金会联邦总理奖获得者。
      研究方向为篇章语言学、语用学、德汉对比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洪堡基金会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2项、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攀登计划”及“精品本科”系列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全集”子课题“卷36书信卷”翻译。主讲的《综合德语》、《德语国家概况》为上海市重点课程,《科技德语概论》为校级核心课程。 前言
    第一章 互动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1.1 发展综述
    1.2 语言人类学
    1.2.1 互动社会语言学
    1.2.2 语境化理论
    1.2.3 动态语境观
    1.3 会话分析
    1.3.1 研究起源
    1.3.2 基本观点
    1.3.3 研究概况
    1.4 互动语言学
    1.4.1 互动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1.4.2 互动语言学的语法观
    1.4.3 互动语法的原则与特征

    第二章 互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
    2.1 互动句法研究
    2.1.1 口语语法特征研究
    2.1.2 会话标记语研究
    2.1.3 口语构式研究
    2.2 互动体裁研究
    2.3 教学应用研究

    第三章 互动语言实证研究
    3.1 德语附加标记语研究
    3.1.1 附加标记语的交互主观性
    3.1.2 附加标记语的功能分析
    3.1.3 附加标记语的教学化应用
    3.2 德语弱化关联词研究
    3.2.1 投射与反顾
    3.2.2 德语因果关联标记语
    3.2.3 小结
    3.3 德语会话标记语研究
    3.3.1 SPP构式的句法位置
    3.3.2 SPP构式的语用功能
    3.3.3 小结
    3.4 德语左偏置结构研究
    3.4.1 破框与投射
    3.4.2 左偏置结构
    3.4.3 小结
    3.5 学术会话身份研究
    3.5.1 研究方法与内容
    3.5.2 理论框架
    3.5.3 学术性机构话语及其定位模式
    3.5.4 分析与讨论
    3.5.5 小结

    第四章 教学应用研究
    4.1 互动语法与书面语法
    4.2 互动语法与德语教学
    4.2.1 交际能力培养
    4.2.2 问题与视角
    4.2.3 建构真实语境
    4.3 互动语法的教学应用
    4.3.1 弱化关联词
    4.3.2 进行体结构
    4.3.3 附加标记语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表目录
    附录2 口语语料转写规则及其说明
  • 内容简介:
      《德语互动语言学(概念、视角与教学应用研究)》首先介绍互动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背景,阐述互动语言现象的投射性、反顾性、自反性、序列性以及共构性等特征。在语言实证层面,对四种典型德语口语构式,即附加标记语、弱化关联词、会话标记语和左偏置结构进行语言学分析;在社会语用层面,以博士生答辩为例,揭示专家和学生不同的身份建构与定位模式;在教学应用层面,基于现有语法著作和教材对口语语法的处理,以弱化关联词、进行体结构和附加标记语为例,进行教学应用讨论与课堂教案设计。
      《德语互动语言学(概念、视角与教学应用研究)》定位于社会文化学导向的语言实证研究与教学应用研究,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审视语言问题,并结合德语教学实践,提供教学化应用方案。
      《德语互动语言学(概念、视角与教学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为德语教师、培训人员、德语学习者、口语爱好者在语言研究、教学和学习上提供一定的帮助。
  • 作者简介:
      陈琦,上海理工大学德语系副教授、博士,德国明斯特大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访问学者,德国洪堡基金会联邦总理奖获得者。
      研究方向为篇章语言学、语用学、德汉对比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洪堡基金会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2项、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攀登计划”及“精品本科”系列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全集”子课题“卷36书信卷”翻译。主讲的《综合德语》、《德语国家概况》为上海市重点课程,《科技德语概论》为校级核心课程。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互动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1.1 发展综述
    1.2 语言人类学
    1.2.1 互动社会语言学
    1.2.2 语境化理论
    1.2.3 动态语境观
    1.3 会话分析
    1.3.1 研究起源
    1.3.2 基本观点
    1.3.3 研究概况
    1.4 互动语言学
    1.4.1 互动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1.4.2 互动语言学的语法观
    1.4.3 互动语法的原则与特征

    第二章 互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
    2.1 互动句法研究
    2.1.1 口语语法特征研究
    2.1.2 会话标记语研究
    2.1.3 口语构式研究
    2.2 互动体裁研究
    2.3 教学应用研究

    第三章 互动语言实证研究
    3.1 德语附加标记语研究
    3.1.1 附加标记语的交互主观性
    3.1.2 附加标记语的功能分析
    3.1.3 附加标记语的教学化应用
    3.2 德语弱化关联词研究
    3.2.1 投射与反顾
    3.2.2 德语因果关联标记语
    3.2.3 小结
    3.3 德语会话标记语研究
    3.3.1 SPP构式的句法位置
    3.3.2 SPP构式的语用功能
    3.3.3 小结
    3.4 德语左偏置结构研究
    3.4.1 破框与投射
    3.4.2 左偏置结构
    3.4.3 小结
    3.5 学术会话身份研究
    3.5.1 研究方法与内容
    3.5.2 理论框架
    3.5.3 学术性机构话语及其定位模式
    3.5.4 分析与讨论
    3.5.5 小结

    第四章 教学应用研究
    4.1 互动语法与书面语法
    4.2 互动语法与德语教学
    4.2.1 交际能力培养
    4.2.2 问题与视角
    4.2.3 建构真实语境
    4.3 互动语法的教学应用
    4.3.1 弱化关联词
    4.3.2 进行体结构
    4.3.3 附加标记语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表目录
    附录2 口语语料转写规则及其说明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