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行而上者

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行而上者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5-09
版次: 1
ISBN: 9787301096123
定价: 21.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70页
字数: 250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30人买过
  • 本书发端于一个欲在汉语中说清海德格尔所思考的“SEIN[BEING]”这个在印欧中非常基本也在某种意义上非常普通的词的“意思”的冲动。说“冲动”当然会引起某种误解,因为作者考虑这一问题时间其实已经很长了。
      
      
      本书主要部分的初稿,即目前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其实都早在2000年就已经完成了。作者在讨论海德格尔的“SEIN”的意思的过程中开始深入思考汉语的“有”的既表“占有”又表所谓“存在”这种双重用法所可能蕴涵的哲学意义的。
      
      
      自作者开始考虑这些问题以来,国内已经出版了一些有关论著。最近结集出版的《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一书,汇集了讨论“BEING”问题的主要汉语论文和一些外语论文的汉语翻译,也许是这一问题领域中迄今最值得注意的著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第一部 从被翻译的“存在”回到汉语的“有”与“无”

      第一章 “语(言)(边)境”之上的“存在”

        一、“有存在”

        二、翻译“的”欲望

        三、“吸收”或“款待”

      第二章 跨越语言边境的西方(哲学概念)“存在”

        一、难以在汉语中款待的西方“存在”

        二、西方的“SEIN/BEING”(存在)与“SEIN/BE”(是)的语法关系

        三、以汉语的“是”翻译名词性的“BEING”的问题

        四、作为差异的“存在”

        五、“存在”这个词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

      第三章 汉语中的“有”:“占有”与“存在”

        一、回到中国传统的“有”

        二、一身而二任的“有”

        三、“有”与“在”

        四、作为语言事件而发生的物之原始性的因“占”而“有”

        五、人与物之互有或相有

      第四章 “有‘有’也者”

        一、有之成为万物的总名,以及有之有的遮蔽

        二、人不可能不有

        三、“有”什么都不可能“是”

      第五章 “有生于无”

        一、魏晋玄学所关心的无

        二、“以无为(本)体”还是“以无为用”

        三、“崇有论”之何以非真崇有?

      结论 中国之“有”与西方之“存在”

    第二部 道可道

      第一章 “道可道……”:重读《老子》第一章

        一、题解:“重”与“读”

        二、道“可道”,名“可名”

        三、“始”与“母”

        四、“帮常无……”

        五、天下万物“同”于有

        六、玄同

        七、众妙之门

      第二章 “虚”(之)“极”与“静”(之)“笃”:重读《老子》等十六章

        一、引论

        二、“虚”(之)“极”

        三、“静”(之)“笃”

        四、“物”之“命”

        五、“常”之“常”

        六、“道”之“久”

      第三章 老子与海德格尔之近:“道之为‘物’”抑或“物之为‘道’”?

        一、对海德格尔文本的阅读:物之为“道”

        二、对老子文本的阅读:“道之为‘物’”?

      参考书目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发端于一个欲在汉语中说清海德格尔所思考的“SEIN[BEING]”这个在印欧中非常基本也在某种意义上非常普通的词的“意思”的冲动。说“冲动”当然会引起某种误解,因为作者考虑这一问题时间其实已经很长了。
      
      
      本书主要部分的初稿,即目前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其实都早在2000年就已经完成了。作者在讨论海德格尔的“SEIN”的意思的过程中开始深入思考汉语的“有”的既表“占有”又表所谓“存在”这种双重用法所可能蕴涵的哲学意义的。
      
      
      自作者开始考虑这些问题以来,国内已经出版了一些有关论著。最近结集出版的《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一书,汇集了讨论“BEING”问题的主要汉语论文和一些外语论文的汉语翻译,也许是这一问题领域中迄今最值得注意的著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 目录:
    第一部 从被翻译的“存在”回到汉语的“有”与“无”

      第一章 “语(言)(边)境”之上的“存在”

        一、“有存在”

        二、翻译“的”欲望

        三、“吸收”或“款待”

      第二章 跨越语言边境的西方(哲学概念)“存在”

        一、难以在汉语中款待的西方“存在”

        二、西方的“SEIN/BEING”(存在)与“SEIN/BE”(是)的语法关系

        三、以汉语的“是”翻译名词性的“BEING”的问题

        四、作为差异的“存在”

        五、“存在”这个词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

      第三章 汉语中的“有”:“占有”与“存在”

        一、回到中国传统的“有”

        二、一身而二任的“有”

        三、“有”与“在”

        四、作为语言事件而发生的物之原始性的因“占”而“有”

        五、人与物之互有或相有

      第四章 “有‘有’也者”

        一、有之成为万物的总名,以及有之有的遮蔽

        二、人不可能不有

        三、“有”什么都不可能“是”

      第五章 “有生于无”

        一、魏晋玄学所关心的无

        二、“以无为(本)体”还是“以无为用”

        三、“崇有论”之何以非真崇有?

      结论 中国之“有”与西方之“存在”

    第二部 道可道

      第一章 “道可道……”:重读《老子》第一章

        一、题解:“重”与“读”

        二、道“可道”,名“可名”

        三、“始”与“母”

        四、“帮常无……”

        五、天下万物“同”于有

        六、玄同

        七、众妙之门

      第二章 “虚”(之)“极”与“静”(之)“笃”:重读《老子》等十六章

        一、引论

        二、“虚”(之)“极”

        三、“静”(之)“笃”

        四、“物”之“命”

        五、“常”之“常”

        六、“道”之“久”

      第三章 老子与海德格尔之近:“道之为‘物’”抑或“物之为‘道’”?

        一、对海德格尔文本的阅读:物之为“道”

        二、对老子文本的阅读:“道之为‘物’”?

      参考书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行而上者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
汪家明 编著
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行而上者
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足不出户看国博古代饮食文化展,感受跨越万年的烟火气)
王辉
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行而上者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
大卫·丹穆若什 著;宋明炜 译
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行而上者
没有面目的人
理查德·桑内特 著;周悟拿 译
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行而上者
(守望者)谁是罗兰·巴特
汪民安 著
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行而上者
中国山水画对谈录(跟随十位大师,走近山水画世界)
许钦松 编著
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行而上者
鼓楼新悦.采香者:世界香水之源
[法]多米尼克·罗克(Dominique Roques) 著;王祎慈 译;乔溪 审校
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行而上者
我是谁?段义孚自传
[美]段义孚 著;志丞 刘苏 译
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行而上者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女性(共域世界史)
[德]玛丽亚·米斯 著;李昕一 徐明强 译
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行而上者
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
[美]迈克尔·李普斯基(Michael Lipsky)
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行而上者
以文学为业:一部体制史(艺术与社会译丛)
杰拉尔德·格拉夫 著;蒋思婷 译;童可依
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行而上者
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