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

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12
版次: 1
ISBN: 9787303183807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9页
字数: 265千字
分类: 文学
22人买过
  •   作为中国新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文学,以其独特的观照对象和表达方式,自觉地加入到近代以来对国家现代性发展的叙述之中,以期探求中国进入世界闻名的现实轨道和走出困境的未来之路。“五四”文学阶段是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一个重要转型期,而五四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的过程确立了一种国家想象的文学传统,并成为一种精神资源,滋养了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演进和变迁。本书立足于五四这一特殊语境,重点考究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儿童书写与中国形象建构的内在形态,探析中国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的逻辑起点、问题结构、运思方式、嬗变历程、精神品格等重要问题;同时立足当代中国语境,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对中国儿童文学自身建设和当下发展做出一些理性思考 绪论 

    第一章 国家表述与五四儿童文学的出场 

     第一节 被召唤的现代性与自我形象的找寻 

     第二节 民族危机与儿童文学范式危机的合并 

    第二章 五四儿童文学想象中国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儿童本位”的内在诉求与时代共振 

     第二节 “弱者”启蒙与儿童“强国”的构想 

    第三章 五四儿童文学呈述中国的形象学体系 

     第一节 代际伦理与“道德中国”的解构 

     第二节 民族新生与“未来中国”的建构 

    第四章 五四儿童文学营构中国形象的精神表征 

     第一节 空间隐喻与想象中国的文化建构 

     第二节 身体隐喻与想象中国的形象言说 

     第三节 时间隐喻与想象中国的成长叙事 

    第五章 他者制导与中外儿童文学资源的整合 

     第一节 “特别国情”与外来资源的“译介” 

     第二节 “中国情境”与传统资源的“创化” 

    第六章 异域的参照与五四儿童文学的本土立场 

     第一节 中国效应与理论资源引入的错位 

     第二节 中国信仰与外国童话借鉴的置换 

     第三节 对跖性图景与跨文化的中国想象 

    第七章 五四儿童文学想象中国的张力和限制 

     第一节 成人与儿童的话语冲突与融合 

     第二节 思想的显效与审美的偏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新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文学,以其独特的观照对象和表达方式,自觉地加入到近代以来对国家现代性发展的叙述之中,以期探求中国进入世界闻名的现实轨道和走出困境的未来之路。“五四”文学阶段是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一个重要转型期,而五四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的过程确立了一种国家想象的文学传统,并成为一种精神资源,滋养了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演进和变迁。本书立足于五四这一特殊语境,重点考究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儿童书写与中国形象建构的内在形态,探析中国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的逻辑起点、问题结构、运思方式、嬗变历程、精神品格等重要问题;同时立足当代中国语境,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对中国儿童文学自身建设和当下发展做出一些理性思考
  •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国家表述与五四儿童文学的出场 

     第一节 被召唤的现代性与自我形象的找寻 

     第二节 民族危机与儿童文学范式危机的合并 

    第二章 五四儿童文学想象中国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儿童本位”的内在诉求与时代共振 

     第二节 “弱者”启蒙与儿童“强国”的构想 

    第三章 五四儿童文学呈述中国的形象学体系 

     第一节 代际伦理与“道德中国”的解构 

     第二节 民族新生与“未来中国”的建构 

    第四章 五四儿童文学营构中国形象的精神表征 

     第一节 空间隐喻与想象中国的文化建构 

     第二节 身体隐喻与想象中国的形象言说 

     第三节 时间隐喻与想象中国的成长叙事 

    第五章 他者制导与中外儿童文学资源的整合 

     第一节 “特别国情”与外来资源的“译介” 

     第二节 “中国情境”与传统资源的“创化” 

    第六章 异域的参照与五四儿童文学的本土立场 

     第一节 中国效应与理论资源引入的错位 

     第二节 中国信仰与外国童话借鉴的置换 

     第三节 对跖性图景与跨文化的中国想象 

    第七章 五四儿童文学想象中国的张力和限制 

     第一节 成人与儿童的话语冲突与融合 

     第二节 思想的显效与审美的偏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