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

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8-08
版次: 1
ISBN: 9787208078789
定价: 4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58页
字数: 37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自然科学
41人买过
  • 《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全书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的驱动因素的研究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研究。作者在中篇中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中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作了较系统的讨论,这种讨论对于我们分析这样一个自然和人文都十分复杂的云贵高原地区是十分有益的。作者在下篇中对土地利用而来的环境变化生态响应的研究十分有意义。一方面像云贵高原这样的地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自然和人文背景的内外差异,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其他区域并不完全一样,显然不是一个简单地土地利用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能够说清的;另一方面探索这样的变化而来的传统社会应对及其机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本身,可能会使我们对传统社会的经济管理和文化传统关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综观全书,纲目设计循序渐进,逐渐分理,读之可使人一气呵成。

    特别要指出的是书中时时闪烁着理性分析的火花。比如中篇在讨论云贵地区册载耕地时认为:“整个清代云贵地区册载耕地亩数大都反映赋税取向,或者说是赋税及其征收制度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尚难成为单位面积的直接数据一一不过册载耕地数字的分布上变化,对于考察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仍是重要的参数之一。”这种客观理性的认识对于中国古代册载耕地数意义和正确利用来进行区域历史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又比如中篇在分析农业经济及其用地结构时分析了黔东南地区林粮问作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一个传统社会中区域地缘、地形地貌、文化传统对于传统“主谷制”背景下的区域开发的修正的个案,对于我们今天深刻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又如,中篇中分析“矿业及旱作经济区”时不是简单沿用其他地区高产旱地农作物垦殖破坏生态环境的角度,而是充分考虑了云贵地区开发与其他地区的时间差问题,正确分析了清代云贵地区农业开发过程中玉米、马铃薯对农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过程,而且考虑到清代云贵地区矿业开发地区劳动力分散对农业开发的影响。再如,书中在讨论影响土地利用的驱动因素时有许多有益的探索。这在讨论技术影响方面特别明显,讨论到清代高产旱作农作物时认为,在清代并没有在云贵高原地区马上产生“革命性”的结构影响方面,指出了云贵地区的开发由于自然环境和开发过程上的特殊性。 杨伟兵,男,白族,复旦大学副教授。1974年11月生于云南云龙,1996、1999年在西南师范大学分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在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日本学习院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明清西南区域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著作1部(合作),获第三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学术论文二等奖(2004年)、第四届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合作,2005年)、复旦大学“世纪之星”(2006年)、复旦大学光华奖教金(2007年)等荣誉。现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创新基地重大项目各1项,系国家清史编纂地理志项目主要成员。 总序



    绪论生态系统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上篇清代云贵高原的经济与社会

    第一章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开发基础

    一、自然地理环境

    1.地文系统

    2.土壤及物质资源

    3.自然灾害



    二、经济社会及其发展

    1.元代以前的经济与社会

    2.元明时期的地区开发

    3.人口增长下的土地利用



    第二章清代云贵高原经济开发与社会变迁

    一、政治和社会形势

    1.地方行政与疆域调整

    2.经济恢复与地方社会



    二、改土归流

    1.问题的由来

    2.改土归流活动

    3.地域生态变迁



    三、移民开发

    1.农业垦殖

    2.矿业开发

    3.商品经济:林木和鸦片



    中篇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景况

    第三章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主要分布

    一、耕地

    1.构成与类别

    2.数值与分布



    二、矿业

    1.规模与分布

    2.土地利用变化

    三、其他用地

    四、小结



    第四章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局地事例

    一、基本经济区:滇中盆坝及其周边的水利与环境

    1.水利与农业环境

    2.人口损耗与耕地变化

    二、山林经济区:清水江流域的生产与土地结构

    1.移民垦殖与耕地变化

    2.农林经济及其用地结构

    3.土地生态一、生产结构的局限



    三、矿业及早作经济区:滇川黔边区的开发与生态

    1.农业垦殖与耕地变化

    2.矿业与山地生态

    四小结



    第五章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常态制约

    2.灾变制约



    二、人文因素

    1.社会变革

    2.田赋制度

    3.矿政因素

    4.人口因素

    5.技术因素

    6.民族文化

    三小结



    下篇清代云贵高原环境变化生态响应

    第六章清代云贵高原生态变迁的区域响应

    一、自然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

    二、社会应对及其机制

    1.水利应对与管理

    2.植林与山林保护



    三、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变关系的认识

    图表目录

    图1云南生态物群基本类型和垂直分布

    图2-1清前中期云贵两省行政区形势

    图2-2清代云南地区册载耕地数量变化

    图2-3清水江上的放排

    图3-1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云贵地区耕地分布

    图3-2光绪十年(1884年)云南省耕地分布

    图3-3清代云南铜厂分布

    图3-4清代云南银厂分布

    图3-51917年东川府产矿地分布图

    图3-61917年大理府道路

    图3-7清代镇远府城景

    图3-8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云贵地区主要城镇分布

    图4-1清代云南水利工程分布

    图4-2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前后滇池地区灌溉分布

    图4-3大理地区盆坝分布

    图4-4云南宾川县旧时修筑的“地龙”(出口)

    图4-5黔东南地区杉木“皆伐”景观

    图4-6黔东南山林契约反映的光绪年间污堵溪地区山林分界

    图4-7贵州黔东南地区林业契约包样

    图5-1清代京铜运输路线

    图5-2毕节沔鱼河民国时期遗留至今的筒车

    图5-3贵州锦屏亮司水车群

    图5-4云南红河州梯田景观

    图5-5贵州黔东南山地梯田

    图6-1云南山地侵蚀景观

    图6-2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宾川州《为照例立坪勒石以杜后患事》碑拓片

    图6-3民国五年(1916年)云龙长新大达村水利碑刻拓片

    图6-4云龙县炼登乡道光年间乡规民约碑刻

    图6-5锦屏县城飞山庙附近碑刻



    表1-1云南省坝子(盆地)数量和面积统计

    表1-2云贵高原主要土壤分布及利用

    表1-3云贵高原立体农业分布

    表1-4元代云贵高原主要民族分布与社会经济状况

    表1-5元世祖至元年间云南地区册载军民屯田数量及其分布

    表1-6嘉靖《贵州通志》所载明代初期屯田数

    表2-1清前中期云贵地区府级建置变动

    表2-2清前中期云贵地区卫所建置变动

    表2-3清代云贵高原主要民族分布与社会经济状况

    表2-4清代云贵地区土司降废情况

    表2-5清代清水江流域木行及其经办商帮

    表2-6有关晚清时期云贵地区鸦片种植面积的各类估算

    表3-1《古今图书集成》载康熙朝云贵两省各府田地数

    表3-2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云贵两省各地册载耕地数量及其所占比例

    表3-3道光、光绪两朝云南各地册载耕地数量、所占比例及其增长率

    表3-4清代云南铜厂与产量分布

    表3-5清代云南银厂与产值分布

    表3-6清代云南鼓铸设局情况

    表3-7清末民初大理县(洱海坝区)农村聚落分布及其等级

    表3-8明清镇远城码头、巷道及水井布局

    表4-1明清时期大理坝区水利工程

    表4-2清代云南主要水利工程分布、类型和数量

    表4-3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今大理各地区耕地构成与数量分布

    表4-4清代今大理各地区耕地亩数变化

    表4-5清代云南各府鼠疫死亡人口及其比例

    表4-6清代昆明(郊区)、安宁两县鼠疫流行被灾村镇数量与人口死亡状况

    表4-7道光初期黔东南客民职业状况

    表4-8乾嘉时期册载黔东南地区田地数

    表4-9锦屏县魁胆寨“十八杉”传统种植制度

    表4-10乾嘉时期大定府耕地亩数

    表4-11清代滇川黔边区耕地亩数

    表4-12民国时期四川省金阳县鸦片种植情况

    表4-13清代至民国初年滇东北地区矿厂分布

    表4-14《清实录》载乾隆年间滇东北地区铜矿产量

    表5-1嘉道年间贵州各府州亲辖地与屯田区田土类别、产量及粮米征收率

    表5-2《清实录》载雍正、乾隆两朝贵州省垦荒亩数

    表5-3清代滇铜外运主要路线及相关情况

    表5-4嘉道年间贵州省农村聚落及其人口分布

    表6-1明代大理府卫关里十八溪军民分定水例

    表6-21947年宾川县西平渠大小江股灌区全受益田地统计

    表6-3云南历史林业碑刻分类(1127-1949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全书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的驱动因素的研究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研究。作者在中篇中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中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作了较系统的讨论,这种讨论对于我们分析这样一个自然和人文都十分复杂的云贵高原地区是十分有益的。作者在下篇中对土地利用而来的环境变化生态响应的研究十分有意义。一方面像云贵高原这样的地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自然和人文背景的内外差异,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其他区域并不完全一样,显然不是一个简单地土地利用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能够说清的;另一方面探索这样的变化而来的传统社会应对及其机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本身,可能会使我们对传统社会的经济管理和文化传统关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综观全书,纲目设计循序渐进,逐渐分理,读之可使人一气呵成。

    特别要指出的是书中时时闪烁着理性分析的火花。比如中篇在讨论云贵地区册载耕地时认为:“整个清代云贵地区册载耕地亩数大都反映赋税取向,或者说是赋税及其征收制度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尚难成为单位面积的直接数据一一不过册载耕地数字的分布上变化,对于考察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仍是重要的参数之一。”这种客观理性的认识对于中国古代册载耕地数意义和正确利用来进行区域历史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又比如中篇在分析农业经济及其用地结构时分析了黔东南地区林粮问作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一个传统社会中区域地缘、地形地貌、文化传统对于传统“主谷制”背景下的区域开发的修正的个案,对于我们今天深刻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又如,中篇中分析“矿业及旱作经济区”时不是简单沿用其他地区高产旱地农作物垦殖破坏生态环境的角度,而是充分考虑了云贵地区开发与其他地区的时间差问题,正确分析了清代云贵地区农业开发过程中玉米、马铃薯对农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过程,而且考虑到清代云贵地区矿业开发地区劳动力分散对农业开发的影响。再如,书中在讨论影响土地利用的驱动因素时有许多有益的探索。这在讨论技术影响方面特别明显,讨论到清代高产旱作农作物时认为,在清代并没有在云贵高原地区马上产生“革命性”的结构影响方面,指出了云贵地区的开发由于自然环境和开发过程上的特殊性。
  • 作者简介:
    杨伟兵,男,白族,复旦大学副教授。1974年11月生于云南云龙,1996、1999年在西南师范大学分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在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日本学习院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明清西南区域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著作1部(合作),获第三届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学术论文二等奖(2004年)、第四届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合作,2005年)、复旦大学“世纪之星”(2006年)、复旦大学光华奖教金(2007年)等荣誉。现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创新基地重大项目各1项,系国家清史编纂地理志项目主要成员。
  • 目录:
    总序



    绪论生态系统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上篇清代云贵高原的经济与社会

    第一章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开发基础

    一、自然地理环境

    1.地文系统

    2.土壤及物质资源

    3.自然灾害



    二、经济社会及其发展

    1.元代以前的经济与社会

    2.元明时期的地区开发

    3.人口增长下的土地利用



    第二章清代云贵高原经济开发与社会变迁

    一、政治和社会形势

    1.地方行政与疆域调整

    2.经济恢复与地方社会



    二、改土归流

    1.问题的由来

    2.改土归流活动

    3.地域生态变迁



    三、移民开发

    1.农业垦殖

    2.矿业开发

    3.商品经济:林木和鸦片



    中篇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景况

    第三章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主要分布

    一、耕地

    1.构成与类别

    2.数值与分布



    二、矿业

    1.规模与分布

    2.土地利用变化

    三、其他用地

    四、小结



    第四章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局地事例

    一、基本经济区:滇中盆坝及其周边的水利与环境

    1.水利与农业环境

    2.人口损耗与耕地变化

    二、山林经济区:清水江流域的生产与土地结构

    1.移民垦殖与耕地变化

    2.农林经济及其用地结构

    3.土地生态一、生产结构的局限



    三、矿业及早作经济区:滇川黔边区的开发与生态

    1.农业垦殖与耕地变化

    2.矿业与山地生态

    四小结



    第五章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常态制约

    2.灾变制约



    二、人文因素

    1.社会变革

    2.田赋制度

    3.矿政因素

    4.人口因素

    5.技术因素

    6.民族文化

    三小结



    下篇清代云贵高原环境变化生态响应

    第六章清代云贵高原生态变迁的区域响应

    一、自然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

    二、社会应对及其机制

    1.水利应对与管理

    2.植林与山林保护



    三、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变关系的认识

    图表目录

    图1云南生态物群基本类型和垂直分布

    图2-1清前中期云贵两省行政区形势

    图2-2清代云南地区册载耕地数量变化

    图2-3清水江上的放排

    图3-1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云贵地区耕地分布

    图3-2光绪十年(1884年)云南省耕地分布

    图3-3清代云南铜厂分布

    图3-4清代云南银厂分布

    图3-51917年东川府产矿地分布图

    图3-61917年大理府道路

    图3-7清代镇远府城景

    图3-8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云贵地区主要城镇分布

    图4-1清代云南水利工程分布

    图4-2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前后滇池地区灌溉分布

    图4-3大理地区盆坝分布

    图4-4云南宾川县旧时修筑的“地龙”(出口)

    图4-5黔东南地区杉木“皆伐”景观

    图4-6黔东南山林契约反映的光绪年间污堵溪地区山林分界

    图4-7贵州黔东南地区林业契约包样

    图5-1清代京铜运输路线

    图5-2毕节沔鱼河民国时期遗留至今的筒车

    图5-3贵州锦屏亮司水车群

    图5-4云南红河州梯田景观

    图5-5贵州黔东南山地梯田

    图6-1云南山地侵蚀景观

    图6-2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宾川州《为照例立坪勒石以杜后患事》碑拓片

    图6-3民国五年(1916年)云龙长新大达村水利碑刻拓片

    图6-4云龙县炼登乡道光年间乡规民约碑刻

    图6-5锦屏县城飞山庙附近碑刻



    表1-1云南省坝子(盆地)数量和面积统计

    表1-2云贵高原主要土壤分布及利用

    表1-3云贵高原立体农业分布

    表1-4元代云贵高原主要民族分布与社会经济状况

    表1-5元世祖至元年间云南地区册载军民屯田数量及其分布

    表1-6嘉靖《贵州通志》所载明代初期屯田数

    表2-1清前中期云贵地区府级建置变动

    表2-2清前中期云贵地区卫所建置变动

    表2-3清代云贵高原主要民族分布与社会经济状况

    表2-4清代云贵地区土司降废情况

    表2-5清代清水江流域木行及其经办商帮

    表2-6有关晚清时期云贵地区鸦片种植面积的各类估算

    表3-1《古今图书集成》载康熙朝云贵两省各府田地数

    表3-2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云贵两省各地册载耕地数量及其所占比例

    表3-3道光、光绪两朝云南各地册载耕地数量、所占比例及其增长率

    表3-4清代云南铜厂与产量分布

    表3-5清代云南银厂与产值分布

    表3-6清代云南鼓铸设局情况

    表3-7清末民初大理县(洱海坝区)农村聚落分布及其等级

    表3-8明清镇远城码头、巷道及水井布局

    表4-1明清时期大理坝区水利工程

    表4-2清代云南主要水利工程分布、类型和数量

    表4-3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今大理各地区耕地构成与数量分布

    表4-4清代今大理各地区耕地亩数变化

    表4-5清代云南各府鼠疫死亡人口及其比例

    表4-6清代昆明(郊区)、安宁两县鼠疫流行被灾村镇数量与人口死亡状况

    表4-7道光初期黔东南客民职业状况

    表4-8乾嘉时期册载黔东南地区田地数

    表4-9锦屏县魁胆寨“十八杉”传统种植制度

    表4-10乾嘉时期大定府耕地亩数

    表4-11清代滇川黔边区耕地亩数

    表4-12民国时期四川省金阳县鸦片种植情况

    表4-13清代至民国初年滇东北地区矿厂分布

    表4-14《清实录》载乾隆年间滇东北地区铜矿产量

    表5-1嘉道年间贵州各府州亲辖地与屯田区田土类别、产量及粮米征收率

    表5-2《清实录》载雍正、乾隆两朝贵州省垦荒亩数

    表5-3清代滇铜外运主要路线及相关情况

    表5-4嘉道年间贵州省农村聚落及其人口分布

    表6-1明代大理府卫关里十八溪军民分定水例

    表6-21947年宾川县西平渠大小江股灌区全受益田地统计

    表6-3云南历史林业碑刻分类(1127-1949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