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下)

“重”写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下)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2015-12
版次: 1
ISBN: 9787506085106
定价: 5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轻型纸
页数: 520页
丛书: 电影学文丛
分类: 艺术
34人买过
  •   本书是从北京电影学院师生2002年至今中国早期电影史(1949年以前)研究成果中选择编纂的论文集。这些研究性文章既有对电影史学结论的质疑并提出新的史料依据;也有对史学编纂方法与史学价值的深入探寻;有对以往所忽略的电影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还有对既有电影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与建设性思考;以及对于历史遗珠的个体考证等。对早期电影史研究新的史学框架的建构与新的史学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能。
      钟大丰,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影历史及理论方向。著有《中国电影史》,译有《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等。曾四次获省部级奖,作者是中国头批电影专业硕士之一,1985年起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任教至今,其在在中国电影研究的领域内的研究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刘小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电影历史理论方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著有《中国早期沪外地区电影业的形成(1896-1949)》等。
    前言

    电影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初兴与散点分布  刘小磊
    辛亥前后商业文艺中的现代性呈现  钟大丰
    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20世纪30年代电影创作侧影  钟大丰,林黎
    政治抉择与都市文化认同:从一个角度认识战后电影  钟大丰
    往事如烟忆石挥——白穆谈石挥  舒晓鸣
    “南国影后”的“孤岛”岁月——陈云裳上海电影述评  张华
    李丽华的战后“明星”生涯  张华
    轻歌丽影共徘徊——关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女明星  张华
    陆洁:早期中国电影的“多面手”  陈刚
    卢根:一个“托拉斯主义者”的电影人生  陈刚
    豆蔻年华:宁波影人对早期中国电影的贡献  陈山
    揭开《神女》的面纱——《神女》在1934  张华
    永远的《小城之春》  陈山
    影像与现实的互涉——《假凤虚凰》风波中的双重“表演”与“误读” 朴文姬
    华资崛起与电影在香港的初兴  刘小磊
    亚西亚中国活动影戏之真相  黄德泉
    中国早期地方电影制作业的多元与互动特点  刘小磊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考略  黄德泉
    家族模式与美学观念的一次尝试——上海影戏公司  刘小磊
    新组织 旧圈子——早期中国电影圈的构成及其管理模式简析  张华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研究  沈莹
    “银星”闪闪出“明月”——老上海电影人才库“明月社”述评  张华
    有声思维:中国早期电影的同期录音思维   吕甍
    中国高等电影教育的奠基——从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的电影教育实践看中国高等电影教育的起步   杨姝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北京电影学院师生2002年至今中国早期电影史(1949年以前)研究成果中选择编纂的论文集。这些研究性文章既有对电影史学结论的质疑并提出新的史料依据;也有对史学编纂方法与史学价值的深入探寻;有对以往所忽略的电影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还有对既有电影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与建设性思考;以及对于历史遗珠的个体考证等。对早期电影史研究新的史学框架的建构与新的史学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能。
  • 作者简介:
      钟大丰,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影历史及理论方向。著有《中国电影史》,译有《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等。曾四次获省部级奖,作者是中国头批电影专业硕士之一,1985年起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任教至今,其在在中国电影研究的领域内的研究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刘小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电影历史理论方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著有《中国早期沪外地区电影业的形成(1896-1949)》等。
  • 目录:
    前言

    电影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初兴与散点分布  刘小磊
    辛亥前后商业文艺中的现代性呈现  钟大丰
    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20世纪30年代电影创作侧影  钟大丰,林黎
    政治抉择与都市文化认同:从一个角度认识战后电影  钟大丰
    往事如烟忆石挥——白穆谈石挥  舒晓鸣
    “南国影后”的“孤岛”岁月——陈云裳上海电影述评  张华
    李丽华的战后“明星”生涯  张华
    轻歌丽影共徘徊——关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女明星  张华
    陆洁:早期中国电影的“多面手”  陈刚
    卢根:一个“托拉斯主义者”的电影人生  陈刚
    豆蔻年华:宁波影人对早期中国电影的贡献  陈山
    揭开《神女》的面纱——《神女》在1934  张华
    永远的《小城之春》  陈山
    影像与现实的互涉——《假凤虚凰》风波中的双重“表演”与“误读” 朴文姬
    华资崛起与电影在香港的初兴  刘小磊
    亚西亚中国活动影戏之真相  黄德泉
    中国早期地方电影制作业的多元与互动特点  刘小磊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考略  黄德泉
    家族模式与美学观念的一次尝试——上海影戏公司  刘小磊
    新组织 旧圈子——早期中国电影圈的构成及其管理模式简析  张华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研究  沈莹
    “银星”闪闪出“明月”——老上海电影人才库“明月社”述评  张华
    有声思维:中国早期电影的同期录音思维   吕甍
    中国高等电影教育的奠基——从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的电影教育实践看中国高等电影教育的起步   杨姝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重”写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下)
电影讲义
钟大丰 著
“重”写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下)
影戏学
钟大丰 著
“重”写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下)
影戏剧本作法
钟大丰
“重”写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下)
影戏年鉴
钟大丰 著
“重”写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下)
惑学思影录:钟大丰中国电影史论集
钟大丰 著
“重”写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下)
“重”写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上)
钟大丰、刘小磊 编
“重”写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下)
走进世界各地的电影课堂:国际影视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钟大丰、李二仕、潘若简 编
“重”写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下)
影像中国
钟大丰、李二仕 著
“重”写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下)
中国电影史
钟大丰、舒晓鸣 著
“重”写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下)
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
钟大丰、梅峰 编
“重”写与重“写”:中国早期电影再认识(下)
电影理论:新的诠释与话语
钟大丰、潘若简、庄宇新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