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20世纪50-90年代末)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20世纪50-90年代末)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05
版次: 1
ISBN: 9787555903246
定价: 4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纯质纸
页数: 302页
分类: 文学
36人买过
  •   回首向来萧瑟行。对历史的寻踪和文脉的梳理,也是对当下文学“路”和“桥”的选择与认取。  本书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特殊的时间段——20世纪下半叶(1950—2000年)的文学路径为观察、切入点,通过回顾与反思,深入析述了共和国文学由“一”到“多”、由“封闭”到“开放”的伟大过渡,从中提炼其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辩证阐释了诸如“时间与空间”“主流与非主流”“语言与现实”“限制与自由”“此岸与彼岸”“发散与收敛”等文学元素之间的多重互补关系;悉心考量了当代文学生态的得失,寻求足以共享的各美其美、集美之美的和谐境界;在整体性“大中国文学”视野下,认真探讨了海峡两岸当代文学的优长以及和合的愿景。  本书规避一般的“史”的罗列,侧重于以分析哲学对“问题”的提出和解读,富有创新思维的观念,则贯穿于“诗—思—史”的关系结构和智性表述之中。   杨匡汉(1940—),上海宝山人,当代学者、文学评论家。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学术顾问。  出版有《艾青传论》《缪斯的空间》《时空的共享》《中国新诗学》《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与阿里山对话》《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玉树临风——学术自选集》《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海外华文文学知识谱系的诗学考辩》《莼鲈之思》等30余种著作,并主编《开放文丛》《90年代文学观察》等多套丛书。  曾获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奖等。 引言第一章、曲折的路径一 世纪视野之于文学二 过程还是美丽的三 悲喜交集的季节四 可逆与不可逆五 转折的艰难六 “前”朦胧“后”朦胧七 “反智”倾向与精神改写第二章、辩证阐释一 时间与空间二 主流与非主流三 语言与言说四 此岸与彼岸的“现代”五 路的哲学六 陌生化之桥七 发散与收敛八 崇高无可躲避第三章、性别一 女性形象的演进二 真疯三 佯狂四 “作女”现象五 告别“战争”第四章、第十位缪斯一 运动着的美学二 方法的敞开三 线性—双向—系统四 学科建设第五章 、文学生态一 生态的价值二 当代文学生态圈三 释放与规约四 谁能诗意地栖居?第六章、点燃民族心火一 分合之缘二 和实生物第七章、附录一 各个时期的典型文本二 “共和国文学”纵横谈三 关于“开放文学”命名的对话
  • 内容简介:
      回首向来萧瑟行。对历史的寻踪和文脉的梳理,也是对当下文学“路”和“桥”的选择与认取。  本书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特殊的时间段——20世纪下半叶(1950—2000年)的文学路径为观察、切入点,通过回顾与反思,深入析述了共和国文学由“一”到“多”、由“封闭”到“开放”的伟大过渡,从中提炼其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辩证阐释了诸如“时间与空间”“主流与非主流”“语言与现实”“限制与自由”“此岸与彼岸”“发散与收敛”等文学元素之间的多重互补关系;悉心考量了当代文学生态的得失,寻求足以共享的各美其美、集美之美的和谐境界;在整体性“大中国文学”视野下,认真探讨了海峡两岸当代文学的优长以及和合的愿景。  本书规避一般的“史”的罗列,侧重于以分析哲学对“问题”的提出和解读,富有创新思维的观念,则贯穿于“诗—思—史”的关系结构和智性表述之中。
  • 作者简介:
      杨匡汉(1940—),上海宝山人,当代学者、文学评论家。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学术顾问。  出版有《艾青传论》《缪斯的空间》《时空的共享》《中国新诗学》《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与阿里山对话》《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玉树临风——学术自选集》《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海外华文文学知识谱系的诗学考辩》《莼鲈之思》等30余种著作,并主编《开放文丛》《90年代文学观察》等多套丛书。  曾获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奖等。
  • 目录:
    引言第一章、曲折的路径一 世纪视野之于文学二 过程还是美丽的三 悲喜交集的季节四 可逆与不可逆五 转折的艰难六 “前”朦胧“后”朦胧七 “反智”倾向与精神改写第二章、辩证阐释一 时间与空间二 主流与非主流三 语言与言说四 此岸与彼岸的“现代”五 路的哲学六 陌生化之桥七 发散与收敛八 崇高无可躲避第三章、性别一 女性形象的演进二 真疯三 佯狂四 “作女”现象五 告别“战争”第四章、第十位缪斯一 运动着的美学二 方法的敞开三 线性—双向—系统四 学科建设第五章 、文学生态一 生态的价值二 当代文学生态圈三 释放与规约四 谁能诗意地栖居?第六章、点燃民族心火一 分合之缘二 和实生物第七章、附录一 各个时期的典型文本二 “共和国文学”纵横谈三 关于“开放文学”命名的对话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20世纪50-90年代末)
长亭听云
杨匡汉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20世纪50-90年代末)
古典的回响
杨匡汉 著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20世纪50-90年代末)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第二版)
杨匡汉 主编;饶芃子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20世纪50-90年代末)
玉树临风:杨匡汉选集
杨匡汉 著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20世纪50-90年代末)
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杨匡汉 主编;饶芃子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20世纪50-90年代末)
莼鲈之思
杨匡汉 著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20世纪50-90年代末)
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上下册)
杨匡汉 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20世纪50-90年代末)
中国新诗学
杨匡汉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20世纪50-90年代末)
上网学英语——白领英语小丛书
杨匡汉 编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20世纪50-90年代末)
诗探索(2000年第1-2辑 总第37-38辑)
杨匡汉;谢冕;吴思敬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20世纪50-90年代末)
共和国文学50年
杨匡汉;孟繁华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20世纪50-90年代末)
新世纪文丛・矫矫不群
杨匡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