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走向荒野

美学走向荒野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9-08
版次: 1
ISBN: 9787500481461
定价: 3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60页
字数: 29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自然科学
23人买过
  • 罗尔斯顿是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人们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环境伦理思想,特别是集中于“自然价值论”上。其实,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思想具有浓厚的美学情结,忽略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中的美学韵味必然会带来其研究上的偏颇与不足。另外,罗尔斯顿的环境思想不仪扎根于“自然价值论”,而且扎根于“荒野”(他曾提出过“哲学走向荒野”、“美学走向荒野”)。荒野是生命之源、价值之源。为此,《美学走向荒野:论罗尔斯顿环境美学思想》作者另辟蹊径,从“荒野”入手切入到罗尔斯顿的环境思想,通过荒野与自然、荒野与文化、荒野与自由关系的分析对荒野的意蕴进行解读。 赵红梅,女,1969年出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1995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中旧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文艺伦理学论纲》,曾任《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现为湖北人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七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哲学、环境美学。 序
    导论
    第一章“荒野”诠释
    第一节“荒野”的语言学分析
    第二节罗尔斯顿对“荒野”的把握

    第二章人与荒野关系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崇拜与模仿
    第二节俯视与改造
    第三节言说与聆听
    第四节《穿越岩石景观》:聆听自然的一个例证

    第三章荒野价值的发现
    第一节荒野价值的发现历程
    第二节罗尔斯顿对荒野价值的挖掘
    第三节罗尔斯顿对传统自然价值观的反拨
    第四节罗尔斯顿发现荒野价值的方式

    第四章荒野审美价值的生成
    第一节美的价值追问
    第二节创化与流变:罗尔斯顿论荒野审美价值的生成
    第三节美与善的汇通

    第五章荒野审美模式的重新厘定
    第一节中西自然审美史一瞥
    第二节自然欣赏的几种模式
    第三节对传统自然欣赏模式的反思
    第四节罗尔斯顿的荒野欣赏模式
    第五节荒野的深度审美:从美到责任

    第六章走向荒野的美学
    第一节历史的反思与美学的重构
    第二节美学走向荒野的缘由
    第三节美学走向荒野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罗尔斯顿是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人们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环境伦理思想,特别是集中于“自然价值论”上。其实,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思想具有浓厚的美学情结,忽略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中的美学韵味必然会带来其研究上的偏颇与不足。另外,罗尔斯顿的环境思想不仪扎根于“自然价值论”,而且扎根于“荒野”(他曾提出过“哲学走向荒野”、“美学走向荒野”)。荒野是生命之源、价值之源。为此,《美学走向荒野:论罗尔斯顿环境美学思想》作者另辟蹊径,从“荒野”入手切入到罗尔斯顿的环境思想,通过荒野与自然、荒野与文化、荒野与自由关系的分析对荒野的意蕴进行解读。
  • 作者简介:
    赵红梅,女,1969年出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1995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中旧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文艺伦理学论纲》,曾任《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现为湖北人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七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哲学、环境美学。
  • 目录:

    导论
    第一章“荒野”诠释
    第一节“荒野”的语言学分析
    第二节罗尔斯顿对“荒野”的把握

    第二章人与荒野关系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崇拜与模仿
    第二节俯视与改造
    第三节言说与聆听
    第四节《穿越岩石景观》:聆听自然的一个例证

    第三章荒野价值的发现
    第一节荒野价值的发现历程
    第二节罗尔斯顿对荒野价值的挖掘
    第三节罗尔斯顿对传统自然价值观的反拨
    第四节罗尔斯顿发现荒野价值的方式

    第四章荒野审美价值的生成
    第一节美的价值追问
    第二节创化与流变:罗尔斯顿论荒野审美价值的生成
    第三节美与善的汇通

    第五章荒野审美模式的重新厘定
    第一节中西自然审美史一瞥
    第二节自然欣赏的几种模式
    第三节对传统自然欣赏模式的反思
    第四节罗尔斯顿的荒野欣赏模式
    第五节荒野的深度审美:从美到责任

    第六章走向荒野的美学
    第一节历史的反思与美学的重构
    第二节美学走向荒野的缘由
    第三节美学走向荒野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美学走向荒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PPP项目效率研究
赵红梅 著;吴玉轩
美学走向荒野
银行业务
赵红梅
美学走向荒野
液压与气动传动
赵红梅 著;张双侠
美学走向荒野
《汉语大词典》修订脞论
赵红梅 程志兵 著
美学走向荒野
《文心雕龙》与楚辞之关系研究
赵红梅 著
美学走向荒野
社会法学前沿问题研究
赵红梅
美学走向荒野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第二版)(实践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
赵红梅 李莉
美学走向荒野
新时代英语(本科.上册)/赵红梅,邹勇
赵红梅、邹勇 著
美学走向荒野
前燕史
赵红梅 著
美学走向荒野
机械制图及AUTOCAD
赵红梅、张双侠 编
美学走向荒野
有爱的管教更有效:儿童心理专家跟你一起养育孩子
赵红梅 著
美学走向荒野
旱地小麦抗逆御旱栽培技术模式与水分运行机制
赵红梅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