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9-08
版次: 1
ISBN: 9787214058072
定价: 5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其他
页数: 72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丛书: 凤凰文库
分类: 哲学心理学
60人买过
  •   在这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读到后现代大师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福柯认为,他之所以别出心裁地提出“知识考古学”,是为了关注被传统史学家、思想史学家有意删除的“零落时间的印迹”,即非连续性,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密码。①在福柯看来,过去的思想史面对一种观念、一个思想家,总试图去作一种“同心圆的描述”,即在一个线性逻辑中来讲述一个有始有终的连续同质的变化总体。这不过是假象。思想发展中最本真的东西恰恰是,存在于话语的断裂处、栖居于话语布展的边界以及活跃于理论逻辑中的独特的异质性、。因此,福柯认为,必须对隐匿的无名的异端和断裂给予格外的关注。当然,在总体上我的诠释明显异质于福柯和阿尔都塞的那种准结构主义的截断式解读。但是,福柯对非连续性的关注引发了我的共鸣,读者面前的这本关于马克思的书与过去一切类似论著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我格外关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非连续性。不过,这是一种在肯定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内在连续性之上的非连续性解读。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后来的现实发展,正是在这种打破了“同心圆”的非连续性上生成起来的,否则,就不会有列宁的“十月革命”,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也绝不可能出现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显然,这是一种“源”与“流”的辩证法。 张异宾
    一、个人信息:
    张异宾(笔名张一兵),1956年3月17日生于南京,祖籍山东茌平。1981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哲学组主要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入选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和“跨世纪人才工程”,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列宁、海德格尔、福柯哲学文本学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激进哲学;构境理论。
    二、主要科研成果:
    (一)主编丛书、系列教材: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14,共计一百余种)
    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丛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009,共计六种)
    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学术文库,2007-2013,共计30余种)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验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共计六种)
    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2015,共计十种)
    《社会批判理论纪事》(中央编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15,共计七种)
    (二)出版著作:
    1、《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英文版,The Subjective Dimension of Marxian Historical Dialectics,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
    2、《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二版,2009年 ;第三版,2014年;日文版:マルクスへ帰れ—―経済学的コンテキスト中の哲学用語,2013年日本情况出版社出版;英文版:Back to Marx:Changes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s,Universitätsverlag Göttingen,2014)
    3、《回到列宁——对“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英译本出版:Lenin Revisited:A Post-textological Reading on Philosophical Notes, 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
    4、《无调性的辩证幻想—阿多诺的文本学解读》(三联书店2001年)
    5、《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一种关于阿尔都塞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英文版:Althusser Revisited. Problematic, Symptomatic Reading, ISA and History of Marxism,Canut Publishers (April 1, 2014), Berlin and London)
    6、《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商务印书馆2006年)
    7、《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卷,2008年;英译本出版:A Deep Plough:Unscrambling Major Post-Marxist Texts from Adorno to Zizek,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 土耳其文译本,二卷,土耳其Kalkedon出版社2012年出版)。
    8、《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解构》(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英文版:A Marxist Reading of Young Baudrillard. Throughout His Ordered Masks,Canut Publishers (April 15, 2014), Berlin and London;)
    9、《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等。
    (三)发表论文:
    外文论文
    1、日本《情况》2004年6月号「廣松渉-関係主義的存在論と事的世界観 訳者序文に代えて」
    2、日本《情况》2005年10、11月号 「文献学コンテキスト中の広義の史的唯物論の原初的基盤―廣松渉の『文献学コンテキスト中の「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を評す」
    3、日本《情况》2007年5月号別冊「文献学とマルクス主義基本理論研究の科学的立場―魯克倹氏ならびに大村氏等日本の研究者の批判に応える」
    4、日本《情况》2014年9、10月号「廣松渉の物象化パラダイムの起源―『物象化論の構図』の構造環境論による解説」
    5、ЧжанИбин Аутентичный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й дискурс «возвращение к Марксу», в журнале: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2014, №08, с. 76-89.(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历史语境)载俄罗斯《哲学问题》2014年第8期,第76-89页)。A&HCI
    中文论文
    1、《“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意蕴:遭遇世界中的上手与在手》(《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4、《析马克思社会历史似自然性的特设规定》(《哲学研究》1991年第2期)
    5、《列宁深化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思路》(《哲学研究》1992年第5期)
    6、《当代生态学视界与科学历史观的深层逻辑》(《哲学研究》1993年第8期)
    7、《马克思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深层内涵》(《哲学研究》1994年第8期)
    8、《马克思走向哲学革命的三次非常性思想探索》(《哲学研究》1996年第2期)
    9、《青年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的哲学转变》(《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
    10、《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哲学研究》1998年第9期)
    11、《历史认识论与历史批判理论》(《哲学研究》1999年第10期)
    12、《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13、《物化、异化及其反抗》(《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
    14、《问题式:阿尔都塞的核心理论范式》(《哲学研究》2002年第7期)
    15、《生成的辩证法与现成的辩证法》(《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16、《马克思发明了拉康的症候概念》(《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
    17、《拉康的哲学问题式》(《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8、《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僭越?》(《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19、《从他性镜像到自主性思想空间的转换》(《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20、《广松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像〉》(《哲学研究》2008年第4期)
    21、《劳动塑形、关系构式、生产创序与结构筑模》(《哲学研究》2009年11期)
    22、《科学实践场与社会历史构境》(《哲学研究》2010年第6期)
    23、《海德格尔学术思想文本中的“怎样”(Wie)》(《哲学研究》2011年第7期)
    24、《身体化隐性构序的治安逻辑》(《哲学研究》2012年第12期)
    25、《奥斯维辛背后不可见的存在论剩余》(《哲学研究》2013年第11期)
    26、《再论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批判》(《哲学研究》2014年第7期)
    27、《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构境》(《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28、《关联与境:狄尔泰的历史哲学》(《历史研究》2011年第4期)
    29、《马克思的历史概念》(《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年第1期)
    30、《从抽象到具体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2期)
    31、《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的异质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3期)
    32、《无形的本体牢狱》(《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1期)
    33、《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6期)
    34、《只有一个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35、《孙伯揆哲学思想的方法论缘起和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36、《分延马克思:被解构了的精神遗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37、《生产本体论:我生产故历史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1期)
    38、《黑格尔:唯物辩证法不可或缺的思想环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39、《广松涉:日本新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
    40、《交道与实践:青年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相遇》(《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0期)
    41、《海德格尔的实际性解释学与马克思的实践意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0期)
    42、《学术文本词频统计: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一个新视角》(《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9期)等。
    (四)科研项目:
    1、马克思自然历史过程理论 国家青年基金 1992-1995
    2、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批判 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 1999-2003
    3、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工程项目 1999-2002年
    4、南京大学“文史哲”教学改革 国家教育部教改项目 2000-2003
    5、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2002-2007
    6、社会科学引文及评价体系 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 2003-2006
    7、列宁哲学的历史逻辑 国家“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2004-2007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教育部研究项目 2008-2010年
    9、“2008年度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英文版、土尔其文版)
    10、当前意识形态动态及对策研究 国家“十一五”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  2009-2011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2009
    12、“2009年度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大学出版社,英文版、土尔其文版)
    13、“2009年度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回到列宁》、《反鲍德里亚》《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英文版、土尔其文版)
    14、国家社科基金“2010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回到马克思》,英文版)
    15、张异宾“2010年度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回到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日文版)
    16、张异宾 文献学语境中的海德格尔哲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点项目,2011-2013年
    17、张异宾 《回到列宁》(德文版,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第一批中华外译项目
    18、张异宾 《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二卷,德文版,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第一批中华外译项目
    19、张异宾 《回到列宁》(日文版)江苏省社科规划2013年外译项目
    20、张异宾“2014年度经典中国”外译工程(《回到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德文版),
    (五)科研教学获奖情况:
    1、《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转换》(专著),获教育部第三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获江苏省第七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001年;
    2、《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专著),获教育部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998年;江苏省第五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997年;
    3、《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专著),江苏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003年;教育部第四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4、《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专著),江苏省第九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005年;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年);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5年)。
    5、指导刘怀玉博士论文获得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6、《不可能的存在之真》(专著),江苏省第十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007年。
    7、“高层次海外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8、《资本主义理解史》(六卷),江苏省第十一届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011年。
    9、《资本主义理解史》(六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3年。
    三、主要论著简介
    《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第一卷)
    作者张一兵 出版 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字数55万字
    全书共分为导言 海德格尔的学术场境故事,第一卷 青年海德格尔的学术开端;第一章 圣性山民之子的“灵魂分裂”, 附文: 狄尔泰与他的历史解释学;第二章 青年海德格尔的早期弗莱堡时期中的学术思想;第三章 生活现象学:没有亚里士多德的亚里士多德研究;第四章 “那托普报告”:青年海德格尔第一次重要的学术表现;第五章 “人”与此在:实际性的解释学。
    本书为作者在构境论语境中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学术重构。其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次揭示了深埋在海德格尔内心本真居有的质朴性本有之思与作为现实学术治理场中概念化存在论透视之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构境。后者,是海德格尔一生公开努力去做的“克服形而上学”,而前者,则是被他精心隐匿起来的“弃绝存在”。并且,作者也首次区分了海德格尔文本学研究中的表演性文本、表现性文本、现身性文本和秘密文本,从而重构了从青年海德格尔内在初始性本有思想到面向学术大他者的外部学术话语构境,最终通达海德格尔隐匿起来的弃让存有的本有哲学思想之境。同时,作者也特别关注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关联的可能性空间建构,以及本有之思与构境论的思想链接。
    《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解读》
    作者张一兵 出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字数 40万字
    英译本出版:Lenin Revisited:A Post-textological Reading on Philosophical Notes, 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
    全书共分为一个导言,上篇和下篇共十三章。上篇 走向哲学圣殿的列宁,第一章 革命实践中的青年列宁与历史的主客体向度;第二章 列宁与狄慈根的哲学唯物主义;附文:物•关系•拜物教:一场已经被忘却的思想交锋;第三章 列宁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初步了解;第四章 俄国思想家:仍然是唯物主义;第五章 费尔巴哈哲学的摘要笔记;第六章 全面地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七章 列宁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的提要;下编 站在哲学巨人肩上的列宁,第八章 列宁阅读黑格尔哲学的初始视界;第九章 全新解读构架的突现与转换;第十章 以实践为本质的唯物辩证法;附文:一个被删除的文本存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历史概念;第十一章 同一的逻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在实践辩证法上的统一;第十二章 去圣化:列宁的辩证法“十六要素”;第十三章 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总结;附录:否定之否定学说的内在逻辑结构。
    本书是作者继《回到马克思》之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研究方面完成的另一部重要专著,也是国内在第二版中文《列宁全集》问世后所推出的第一部专题性地研究列宁哲学思想的论著。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关于阅读批注、笔记性拟文本研究的全新解读模式,即思想构境理论。面对核心解读文本——列宁“哲学笔记”中最重要的“伯尔尼笔记”,作者尝试彻底摆脱以僵化的教科书体系肢解式地反注经典文献的传统方式,尤其是一改原先从先验的“构想论”出发,简单线性地处理列宁关于黑格尔哲学笔记研究的传统模式,转为致力于最大程度地贴近列宁学习、研究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思路,由此入手、依据文本,重新建构列宁脑海中这个“思想实验室” 的逻辑情境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其中特别着力厘清列宁在研读黑格尔哲学的全程中发生的多次重大的思想转变。本书资料翔实、语言生动、方法独特、立意深刻,堪称国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中一部新的原创性探索力作。
    《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魅》
    作者 张一兵 出版 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字数 35万字
    英文版:A Marxist Reading of Young Baudrillard. Throughout His Ordered Masks,Canut Publishers (April 15, 2014)
    全书共分为一个导言、正文共十八章,一个结束语。导言 鲍德里亚曾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吗?上篇 符号之谜:物质存在的化蝶幻象——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批判性文本解读,第一章 物的差异性操持方式中的表意符号编码;第二章 伪消费背后的需求幻象;第三章 从商品拜物教到能指拜物教;第四章 符号政治经济学的“革命”;第五章 新经济学复杂的逻辑结构;第六章 使用价值的形而上学的批判;第七章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意识形态;中篇 猴体对人体的颠倒性透视——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的批判性文本解读,第八章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僭越;第九章 生产本体:我生产故历史在;第十章 劳动意识形态批判;第十一章 马克思与自然的支配;第十二章 马克思与种族中心主义;第十三章 猴体解剖与猿体结构的之谜;第十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中的欧几里德几何学;下篇 从符号到死亡性的拟真——《象征交换与死亡》的批判性文本解读,引子 以死亡反对死亡:作为理论恐怖主义者的鲍德里亚;第十五章 结构性价值对质性价值的替代;第十六章 非生产性劳动与社会反抗的窒息;第十七章 拟真与对当代资本象征统治的反抗;第十八章 拟像与拟真:布尔乔亚王国的世界图景;结束语:诱惑、死亡与消失。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直接正面回应早期鲍德里亚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解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战性著作。作者以全新的构境论的方法,批判性地精读了青年鲍德里亚的三本最重要的学术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深入剖析了青年鲍德里亚学术思想基根,即基于莫斯-巴塔耶草根浪漫主义之上的象征交换逻辑;厘清了鲍德里亚思想发展中最隐秘的批判逻辑转换过程:从物的表意性消解到编码结构的符号价值,再到没有模本的拟真存在;最终,死亡性的象征乱码成为鲍德里亚试图拯救世界无望期待。这是鲍德里亚学术图景中呈现的真实存在被谋杀的死亡三部曲。后期鲍德里亚的思想是病毒性和妄想狂式的,这种理论恐怖主义的逻辑暴力在过度的理性诠释中成为一幅荒诞的现代学术漫画。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
    作者 张一兵 出版 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2008年第二次印刷 字数 30万字
    全书一共分为一个引论和正文十章。第一章,弗洛伊德:心灵深处的哥伦布;第二章,超现实主义与新黑格尔主义;第三章,从自恋到畸镜之恋;第四章,索绪尔与语言学结构主义;第五章,伪主体:作为存在之尸的象征性语言;第六章,能指链:我在我不思之处;第七章,大写他者的发生学逻辑;第八章,魔鬼他者:谁让你疯狂?第九章,伪“我要”:他者欲望的欲望;第十章,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哲学文本学的视角出发,系统解读法国当代精神分析学与哲学大师拉康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以拉康著名的《文选》(Écrits)中最重要的文本为基本解读对象,深入解析了拉康哲学复杂的学术背景,并以他独有的颠覆式的历时性关联,分别说明了拉康与超现实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语言学结构主义等学术思潮之间潜在的承袭关系,尤其是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背叛与激情高扬。在作者笔下,拉康哲学中的伪个人主体理论首次被曝于当代西方现代思想史广阔的逻辑平台上:在镜像映射中,人类个人自我的本质不过是小他者影像构成的想象操作而已;在象征性逻辑中,传统哲学的主体被指证为大写他者的无意识自居,主体因而成为一具腹内空空的稻草人;所以,个人存在之真永远都只能是一种现实的不可能性。笔锋所及之处,作者以通俗生动的文风言说着不可能译介的拉康哲学的魔幻逻辑,就学理讨论的意义而言称得上是首开国内拉康深度研究之先河。最后,我们必须看到,拉康哲学在当代之所以显要,并不在于他片面而深遂的思想性和非普适性,而在于每一个不想靠自欺活着的人必须内省的一幅清醒剂。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一卷)
    作者 张一兵 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字数 48万字
    全书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哲学本体的历史性重构——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解读;第二章,社会与自然的双向中介——施米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解读;第三章,无限可能的个人:马克思哲学之根—弗罗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解读;第四章,一个真世界之澄明——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解读;第五章,带脚镣的个人之舞——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解读;第六章,第六章 缝合应该和是——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解读。
    本书是作者关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论著《文本的深度耕犁》之第一卷,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典文献的文本学研究。在书中,作者第一次以深度解读的模式批判性地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本卷分别解读了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施米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弗罗姆的《马克思的人的概念》、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和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等重要论著。
    《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第二卷)
    作者 张一兵 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字数 40万字;
    英文版:A Deep Plough:Unscrambling Major Post-Marxist Texts from Adorno to Zizek,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
    土耳其文译本:二卷,土耳其Kalkedon出版社2012年出版。
    全书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解读;第二章,通过影像表象出来的伪存在——德波的《景观社会》解读;第三章,猴体对人体的颠倒性透视——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的批判性文本解读;第四章,马克思的在场与不在场——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文本学解读;第五章,空心人:不朽的幻境建构物——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的文本解读。
    本书是作者关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论著《文本的深度耕犁》之第二卷,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后马克思哲学思潮中经典文献的文本学研究。在本卷中,作者以文本学的深度解读模式批判性地分别解读了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德波的《景观社会》、鲍德里亚的《生产之镜》、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等重要论著。
    《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
    作者 张一兵 出版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字数 28万字
    英文版:Althusser Revisited. Problematic, Symptomatic Reading, ISA and History of Marxism,Canut Publishers (April 1, 2014), Berlin and London)
    全书除引言外共分上下两篇:上篇 阿尔都塞哲学的方法论构架,共分六章:第一章 问题式:阿尔都塞的理论范式;附文:德里达的解构——问题式的深刻病症;第二章 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附文:巴特论阅读——对阿尔都塞的一种理论“反打”;第三章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验主义认识概念批判;第四章 认识论断裂:意识形态/科学;第五章 意识形态:永存的想象之境;第六章 意识形态理论与拉康式的精神分析学;下篇 重断马克思哲学思想史,共分四章:第七章 新解释学:马克思哲学思想史的方法论辨识;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的重新考证;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本原则;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附录:阿尔都塞自己说的故事。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以文本学的解读方式研究阿尔都塞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阿尔都塞的三个经典文本:《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和《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者着力揭示了阿尔都塞研究中长期被遮蔽的隐性方法论构架,这主要是作为认识论史研究语境中深层理论构架的问题式与症候阅读法。在此,作者首次采用了理论“反打”的写作法,以附录的形式穿插了对阿尔都塞逻辑核心的解构与后现代消解。长期被遮蔽的阿尔都塞认识论研究、在当代西方文化批判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观念第一次得以完整地呈现。同时,本书还重新透析了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历史性解读,马克思哲学进程中的“断裂”、“理论上拒绝人本主义”和“历史是一个无主体过程”等重要理念均有深入的解析。
    《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尔诺文本学解读》
    张一兵著
    三联书店2001年12月版 260千字
    全书分引言、第一章 否定辩证法的理论前提;第二章 批判海德格尔:颠覆哲学本体论;第三章 面对概念与范畴的否定的辩证法;第四章 否定的辩证法模式。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以文本诠释学的方式解读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学术专著。作者在占有大量研究性背景文献的基础上,第一次对《否定的辩证法》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文本分析与理论解码,从而使阿多尔诺哲学的深层语境和批判话语在音乐诗学的文本段句中呈现出来,特别是阿多尔诺对海德格尔哲学批判的深层语境,首次开启了被称为“不可侈译不可解读”阿多尔诺哲学的神秘视域之门。阿多尔诺是西方当代思想史走向后现代与后马克思思潮的重要门径,《否定的辩证法》是阿多尔诺最重要的哲学论著,因此,想真正理解阿多尔诺,走向当代解构的逻辑,此书可谓必读之物。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张一兵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51万字;第二版,2009年;第三版,2014年。
    日文版:マルクスへ帰れ—―経済学的コンテキスト中の哲学用語,2013年日本情况出版社出版;
    英文版:Back to Marx:Changes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s,Universitätsverlag Göttingen,2014)
    全书分导言、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初次面对经济学的复杂背景;第二章 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沉默与突现;第三章 人本学劳动异化史观与走向客观经济现实的双重语境;第四章 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理论联盟;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新视域建构的理论背景;第六章 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建构;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最后视域;第八章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历史唯物主义;第九章 经济学语境中的历史现象学;后 记;参考文献;附录一:马克思的重要学术研究与文本年表;附录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文献版)情况。第二版增加二篇附文:《〈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和《文本解读与哲学创造——张异宾教授访谈录》。
    “回到马克思”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建构深度模式的一个划时代的口号。廓清理论地平,寻求新的理论衍射点是这一深度模式的逻辑前提。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真正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二版(MEGA2)摘录笔记和手稿的最新文献、并在哲学研究领域第一次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完整内在历史语境出发,真实地呈现了马克思哲学话语深层转换的动态历史原像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学术创新在于,首次运用全新的解读方法确认了青年马克思的人本学社会现象学,以及建立在扬弃古典经济学社会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视域,特别是第一次指认出马克思在最后的经济学科学探索中所创立的历史现象学哲学批判话语。由此,解决了前苏东学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卢卡奇、阿尔都塞和施米特在理解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重重理论困境和谜障。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 张一兵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386千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二版 400千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 40万字
    英文版,The Subjective Dimension of Marxian Historical Dialectics,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
    该书是林基洲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中的一种。研究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
    全书分为引言,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哲学视界中的主体辩证法、第二章 哲学新视界中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与人类主体、第三章 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现象的特设规定、第四章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体进程的再认识、第五章 恩格斯与社会历史辩证法、第六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历史辩证法、第七章 当代自然科学与历史辩证法,第八章 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与历史辩证法,共九部分。从目前国内外有关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研究的文献和基本水平来看,该书无论是研究方法、基本理论思路还是主要观点,都是具有开拓性的突破。该书立意新颖深刻,在史辨与论说、逻辑深入与生动浅出,以及理论研讨与现实反观等方面均有较为上乘的着墨,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不多见的探新之作。
    该书的一个重大理论进展是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进程的重新解读。作者采用了孙伯揆教授提出的深层历史解读法,结合当代科学认识论和哲学方法论,重新确证了青年马克思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次重大理论转变,特别是科学地说明了1845-184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格式塔意义。并且首次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同时,如何再一次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批判理论的。所以,该书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发生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现象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中历史辩证法逻辑主体向度的重要内容。而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隐喻在马克思科学文本之后的这一重要的科学批判话语却一直为人所忽略。本书作者在对大量文献的精心研读之上,重新提出和确证了马克思这一重要学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并不永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只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功能度的特定水平上,社会历史发展才出现类似自然界盲目运动的历史现象;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人类主体畸变为外部力量(自然和人的物化世界)的奴隶,而社会总体发展则成为一种近似于自然历史运动的无主体过程;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似自然性与物役性并不是永恒的自然规律,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将最终超越这一历史状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前时期--必然王国走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时期--自由王国。作者还站在当代思想史和自然科学发展的理论断面上,特别是结合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实践,论说了马克思这一学说的现代意义。
    该书的撰写方法和原则也别具一格。书中确立的第一个理论原则是驳论性。由于该书是力图要纠正哲学解释框架对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历史过程的误释,所以在众多理论阐述中作者总是在辩识马克思这一规定“不是什么”,这是本书的一条理论主线。其二是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尤其凸现出研究马克思哲学视界的历史性。在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研究马克思主义,集中为一点没有历史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所以该书的总体框架是从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出发的,对于马克思逻辑的确证是在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背景中实现的。作者在本书的研究和撰写中,始终坚持了从理论自身的内在演进出发的科学方法,试图摆脱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外在资料堆砌的研究状况。
    《西方人学第五代》
    张一兵 著
    学林出版社 1991年版。145000字。
    全书由代绪论 西方人学的思想逻辑演进;第一章 人的需要系统与存在本体论;第二章 高峰体验与存在性认知的新视界;第三章 自我实现与真正完善的人;第四章 科学人本主义的现实泛化;结束语:为什么今天会出现一个马斯洛?等六部分组成。
    本书以生动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当代西方人学的一种最新动向──西方人学第五代:科学人本主义。作者通过较深层次的哲学逻辑分析,使隐匿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思想中的一一条新人本主义思路昭然显现,并揭示了这一新的人学的基本理论意向:科学主体化与人性实证化的双向建构。向人们展现了一种新的存在本体论、人学认识论和人论。最后又以马斯洛这种人学理论在现实生活和科学中的有效泛化,表明了这一人本主义新趋向在西方的巨大影响。 作者的话

    导言
    一五大解读模式:从青年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理论写作中的三类文本及其哲学评估
    三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三个理论制高点

    第一章青年马克思初次面对经济学的支援背景
    第一节被遮蔽的线索一:早期政治经济学的隐性哲学构架
    一政治经济学是从怎样的感性经验出发的
    二早期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隐性社会唯物主义前提
    三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进展中的社会唯物主义原则
    四科学抽象视域中的现代社会存在本质与运动规律
    五李嘉图与社会唯物主义的深层语境
    第二节被遮蔽的线索二:黑格尔对古典经济学的认同与超越
    一黑格尔哲学与古典经济学
    二劳动:人创造自己并建构社会历史的外化活动
    三经济的盲目性与自发性:市民社会背后的理性的狡计
    四颠倒的哲学逻辑与颠倒的经济世界:黑格尔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第三节被遮蔽的线索三:对资产阶级社会直接冲击的经济哲学逻辑
    一一种经济学浪漫主义的主体性审判
    二蒲鲁东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抨击
    三赫斯:哲学层面上被凸现出来的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异化
    四青年恩格斯的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

    第二章经济学语境中哲学话语的沉默与凸现
    第一节从《克罗茨纳赫笔记》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一青年马克思与《克罗茨纳赫笔记》
    二《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文本解读:再审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的缘由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内在理论学思的重新界定
    第二节《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与写作语境
    一《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
    二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认知背景
    三《巴黎笔记》的具体阅读语境与内在研读线索
    第三节《巴黎笔记》的摘录性文本研究
    一一个沉默的开端:从萨伊到斯密
    二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初识
    三李嘉图:话语转换前的一种思想激活
    第四节《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经济学批判中的人本学话语之凸现
    一《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的解读语境
    二理论建构A:政治经济学的哲学评判
    三理论建构B:经济关系颠倒之经济学哲学反思
    四理论建构C:劳动异化逻辑的初步设定
    五走向总体批判:一种社会主义的结论

    第三章人本学劳动异化史观与走向客观经济现实的复调语境
    第一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情况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结构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般评述
    第二节走向社会本真的人学现象学批判
    一第一笔记本的文本结构与总体逻辑构架
    二第一笔记本第一部分中的两种话语
    三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青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史观
    第三节权力话语与复杂的隐性逻辑悖结
    一经济哲学:第二笔记本开始的新视域
    二第三笔记本:一个总体评价
    三经济学中的现实历史
    四哲学共产主义
    五青年马克思的社会概念
    六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探讨
    第四节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二次批判
    一青年黑格尔派的逻辑误区与费尔巴啥的批判方法
    二两种现象学: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蔽与遮蔽
    三客观地扬弃异化:对黑格尔意识对象克服论的批判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前夜的实验性文本
    第一节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理论联盟
    一政治经济学前提与方法的再批判
    二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三次批判
    三社会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结合的重新审视
    四马克思思想中逐步强化起来的新唯物主义倾向
    第二节无策略:人本主义逻辑的亚意图颠覆
    一《布鲁塞尔笔记》A的前期摘录与研究
    二李斯特与经济发展中的“德国特色”
    三《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文本情况与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
    四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一种哲学逻辑解构
    第三节马克思走向哲学革命的非常性思想实验
    一马克思的《黑格尔现象学的结构》解读
    二令人费解的《笔记本中的札记》
    第四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格式塔变革323
    一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实践意味着什么
    二马克思认知构架的质变
    三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科学方法论之最初建构

    第五章马克思哲学新视域建构的重要理论参照系
    第一节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布鲁塞尔笔记》B与《曼彻斯特笔记》的文本研究
    二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特定语境
    第二节古典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的联结
    一物质生产特别是劳动创造了一切社会财富和知识
    二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也可以承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三劳动价值论的肯定与逻辑翻转
    四能否发展生产力: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客观依据
    第三节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一施蒂纳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一般理论逻辑
    二费尔巴哈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之证伪
    三施蒂纳为什么同时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
    四“打倒一大片”的施蒂纳到底想要什么

    第六章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与话语结构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特定对象性语境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及其文本的一般情况
    三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手稿的文本结构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复杂的话语重组
    第二节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历史性存在及本质
    一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话语和历史规定
    二人类历史性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
    三现实的个人与历史性生存
    第三节分工与现实的世界历史: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
    一分工在马克思科学批判话语中的地位
    二分工与历史发生的四种社会所有制形式
    三一个简短的理论评述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最后视域
    第一节科学批判理论的新基点
    一《马克思致巴维尔·瓦西里也维奇·安年柯夫》的写作语境
    二一定的历史的暂时的历史情境
    三能有:一种逻辑与现实的科学联结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接合
    一蒲鲁东与《贫困的哲学》
    二马克思对蒲鲁东经济学观点的批判
    三马克思对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批判
    四分立与缝合:哲学话语内居于经济学语境

    第八章《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九章经济学语境中的历史现象学
    附录
    后记
  •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读到后现代大师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福柯认为,他之所以别出心裁地提出“知识考古学”,是为了关注被传统史学家、思想史学家有意删除的“零落时间的印迹”,即非连续性,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密码。①在福柯看来,过去的思想史面对一种观念、一个思想家,总试图去作一种“同心圆的描述”,即在一个线性逻辑中来讲述一个有始有终的连续同质的变化总体。这不过是假象。思想发展中最本真的东西恰恰是,存在于话语的断裂处、栖居于话语布展的边界以及活跃于理论逻辑中的独特的异质性、。因此,福柯认为,必须对隐匿的无名的异端和断裂给予格外的关注。当然,在总体上我的诠释明显异质于福柯和阿尔都塞的那种准结构主义的截断式解读。但是,福柯对非连续性的关注引发了我的共鸣,读者面前的这本关于马克思的书与过去一切类似论著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我格外关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非连续性。不过,这是一种在肯定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内在连续性之上的非连续性解读。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后来的现实发展,正是在这种打破了“同心圆”的非连续性上生成起来的,否则,就不会有列宁的“十月革命”,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也绝不可能出现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显然,这是一种“源”与“流”的辩证法。
  • 作者简介:
    张异宾
    一、个人信息:
    张异宾(笔名张一兵),1956年3月17日生于南京,祖籍山东茌平。1981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哲学组主要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入选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和“跨世纪人才工程”,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列宁、海德格尔、福柯哲学文本学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激进哲学;构境理论。
    二、主要科研成果:
    (一)主编丛书、系列教材: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14,共计一百余种)
    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丛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009,共计六种)
    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学术文库,2007-2013,共计30余种)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验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共计六种)
    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2015,共计十种)
    《社会批判理论纪事》(中央编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15,共计七种)
    (二)出版著作:
    1、《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英文版,The Subjective Dimension of Marxian Historical Dialectics,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
    2、《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二版,2009年 ;第三版,2014年;日文版:マルクスへ帰れ—―経済学的コンテキスト中の哲学用語,2013年日本情况出版社出版;英文版:Back to Marx:Changes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s,Universitätsverlag Göttingen,2014)
    3、《回到列宁——对“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英译本出版:Lenin Revisited:A Post-textological Reading on Philosophical Notes, 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
    4、《无调性的辩证幻想—阿多诺的文本学解读》(三联书店2001年)
    5、《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一种关于阿尔都塞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英文版:Althusser Revisited. Problematic, Symptomatic Reading, ISA and History of Marxism,Canut Publishers (April 1, 2014), Berlin and London)
    6、《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商务印书馆2006年)
    7、《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卷,2008年;英译本出版:A Deep Plough:Unscrambling Major Post-Marxist Texts from Adorno to Zizek,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 土耳其文译本,二卷,土耳其Kalkedon出版社2012年出版)。
    8、《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解构》(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英文版:A Marxist Reading of Young Baudrillard. Throughout His Ordered Masks,Canut Publishers (April 15, 2014), Berlin and London;)
    9、《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等。
    (三)发表论文:
    外文论文
    1、日本《情况》2004年6月号「廣松渉-関係主義的存在論と事的世界観 訳者序文に代えて」
    2、日本《情况》2005年10、11月号 「文献学コンテキスト中の広義の史的唯物論の原初的基盤―廣松渉の『文献学コンテキスト中の「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を評す」
    3、日本《情况》2007年5月号別冊「文献学とマルクス主義基本理論研究の科学的立場―魯克倹氏ならびに大村氏等日本の研究者の批判に応える」
    4、日本《情况》2014年9、10月号「廣松渉の物象化パラダイムの起源―『物象化論の構図』の構造環境論による解説」
    5、ЧжанИбин Аутентичный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й дискурс «возвращение к Марксу», в журнале: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2014, №08, с. 76-89.(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历史语境)载俄罗斯《哲学问题》2014年第8期,第76-89页)。A&HCI
    中文论文
    1、《“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意蕴:遭遇世界中的上手与在手》(《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4、《析马克思社会历史似自然性的特设规定》(《哲学研究》1991年第2期)
    5、《列宁深化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思路》(《哲学研究》1992年第5期)
    6、《当代生态学视界与科学历史观的深层逻辑》(《哲学研究》1993年第8期)
    7、《马克思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深层内涵》(《哲学研究》1994年第8期)
    8、《马克思走向哲学革命的三次非常性思想探索》(《哲学研究》1996年第2期)
    9、《青年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的哲学转变》(《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
    10、《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哲学研究》1998年第9期)
    11、《历史认识论与历史批判理论》(《哲学研究》1999年第10期)
    12、《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13、《物化、异化及其反抗》(《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
    14、《问题式:阿尔都塞的核心理论范式》(《哲学研究》2002年第7期)
    15、《生成的辩证法与现成的辩证法》(《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16、《马克思发明了拉康的症候概念》(《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
    17、《拉康的哲学问题式》(《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8、《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僭越?》(《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19、《从他性镜像到自主性思想空间的转换》(《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20、《广松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像〉》(《哲学研究》2008年第4期)
    21、《劳动塑形、关系构式、生产创序与结构筑模》(《哲学研究》2009年11期)
    22、《科学实践场与社会历史构境》(《哲学研究》2010年第6期)
    23、《海德格尔学术思想文本中的“怎样”(Wie)》(《哲学研究》2011年第7期)
    24、《身体化隐性构序的治安逻辑》(《哲学研究》2012年第12期)
    25、《奥斯维辛背后不可见的存在论剩余》(《哲学研究》2013年第11期)
    26、《再论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批判》(《哲学研究》2014年第7期)
    27、《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构境》(《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28、《关联与境:狄尔泰的历史哲学》(《历史研究》2011年第4期)
    29、《马克思的历史概念》(《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年第1期)
    30、《从抽象到具体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2期)
    31、《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的异质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3期)
    32、《无形的本体牢狱》(《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1期)
    33、《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6期)
    34、《只有一个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35、《孙伯揆哲学思想的方法论缘起和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36、《分延马克思:被解构了的精神遗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37、《生产本体论:我生产故历史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1期)
    38、《黑格尔:唯物辩证法不可或缺的思想环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39、《广松涉:日本新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
    40、《交道与实践:青年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相遇》(《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0期)
    41、《海德格尔的实际性解释学与马克思的实践意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0期)
    42、《学术文本词频统计: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一个新视角》(《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9期)等。
    (四)科研项目:
    1、马克思自然历史过程理论 国家青年基金 1992-1995
    2、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批判 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 1999-2003
    3、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工程项目 1999-2002年
    4、南京大学“文史哲”教学改革 国家教育部教改项目 2000-2003
    5、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2002-2007
    6、社会科学引文及评价体系 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 2003-2006
    7、列宁哲学的历史逻辑 国家“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 2004-2007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教育部研究项目 2008-2010年
    9、“2008年度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英文版、土尔其文版)
    10、当前意识形态动态及对策研究 国家“十一五”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  2009-2011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2009
    12、“2009年度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大学出版社,英文版、土尔其文版)
    13、“2009年度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回到列宁》、《反鲍德里亚》《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英文版、土尔其文版)
    14、国家社科基金“2010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回到马克思》,英文版)
    15、张异宾“2010年度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回到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日文版)
    16、张异宾 文献学语境中的海德格尔哲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点项目,2011-2013年
    17、张异宾 《回到列宁》(德文版,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第一批中华外译项目
    18、张异宾 《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二卷,德文版,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第一批中华外译项目
    19、张异宾 《回到列宁》(日文版)江苏省社科规划2013年外译项目
    20、张异宾“2014年度经典中国”外译工程(《回到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德文版),
    (五)科研教学获奖情况:
    1、《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转换》(专著),获教育部第三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获江苏省第七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001年;
    2、《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专著),获教育部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998年;江苏省第五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997年;
    3、《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专著),江苏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003年;教育部第四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4、《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专著),江苏省第九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005年;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年);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5年)。
    5、指导刘怀玉博士论文获得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6、《不可能的存在之真》(专著),江苏省第十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007年。
    7、“高层次海外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8、《资本主义理解史》(六卷),江苏省第十一届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011年。
    9、《资本主义理解史》(六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3年。
    三、主要论著简介
    《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第一卷)
    作者张一兵 出版 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字数55万字
    全书共分为导言 海德格尔的学术场境故事,第一卷 青年海德格尔的学术开端;第一章 圣性山民之子的“灵魂分裂”, 附文: 狄尔泰与他的历史解释学;第二章 青年海德格尔的早期弗莱堡时期中的学术思想;第三章 生活现象学:没有亚里士多德的亚里士多德研究;第四章 “那托普报告”:青年海德格尔第一次重要的学术表现;第五章 “人”与此在:实际性的解释学。
    本书为作者在构境论语境中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学术重构。其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次揭示了深埋在海德格尔内心本真居有的质朴性本有之思与作为现实学术治理场中概念化存在论透视之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构境。后者,是海德格尔一生公开努力去做的“克服形而上学”,而前者,则是被他精心隐匿起来的“弃绝存在”。并且,作者也首次区分了海德格尔文本学研究中的表演性文本、表现性文本、现身性文本和秘密文本,从而重构了从青年海德格尔内在初始性本有思想到面向学术大他者的外部学术话语构境,最终通达海德格尔隐匿起来的弃让存有的本有哲学思想之境。同时,作者也特别关注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关联的可能性空间建构,以及本有之思与构境论的思想链接。
    《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解读》
    作者张一兵 出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字数 40万字
    英译本出版:Lenin Revisited:A Post-textological Reading on Philosophical Notes, 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
    全书共分为一个导言,上篇和下篇共十三章。上篇 走向哲学圣殿的列宁,第一章 革命实践中的青年列宁与历史的主客体向度;第二章 列宁与狄慈根的哲学唯物主义;附文:物•关系•拜物教:一场已经被忘却的思想交锋;第三章 列宁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初步了解;第四章 俄国思想家:仍然是唯物主义;第五章 费尔巴哈哲学的摘要笔记;第六章 全面地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七章 列宁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的提要;下编 站在哲学巨人肩上的列宁,第八章 列宁阅读黑格尔哲学的初始视界;第九章 全新解读构架的突现与转换;第十章 以实践为本质的唯物辩证法;附文:一个被删除的文本存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历史概念;第十一章 同一的逻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在实践辩证法上的统一;第十二章 去圣化:列宁的辩证法“十六要素”;第十三章 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总结;附录:否定之否定学说的内在逻辑结构。
    本书是作者继《回到马克思》之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研究方面完成的另一部重要专著,也是国内在第二版中文《列宁全集》问世后所推出的第一部专题性地研究列宁哲学思想的论著。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关于阅读批注、笔记性拟文本研究的全新解读模式,即思想构境理论。面对核心解读文本——列宁“哲学笔记”中最重要的“伯尔尼笔记”,作者尝试彻底摆脱以僵化的教科书体系肢解式地反注经典文献的传统方式,尤其是一改原先从先验的“构想论”出发,简单线性地处理列宁关于黑格尔哲学笔记研究的传统模式,转为致力于最大程度地贴近列宁学习、研究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思路,由此入手、依据文本,重新建构列宁脑海中这个“思想实验室” 的逻辑情境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其中特别着力厘清列宁在研读黑格尔哲学的全程中发生的多次重大的思想转变。本书资料翔实、语言生动、方法独特、立意深刻,堪称国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中一部新的原创性探索力作。
    《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魅》
    作者 张一兵 出版 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字数 35万字
    英文版:A Marxist Reading of Young Baudrillard. Throughout His Ordered Masks,Canut Publishers (April 15, 2014)
    全书共分为一个导言、正文共十八章,一个结束语。导言 鲍德里亚曾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吗?上篇 符号之谜:物质存在的化蝶幻象——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批判性文本解读,第一章 物的差异性操持方式中的表意符号编码;第二章 伪消费背后的需求幻象;第三章 从商品拜物教到能指拜物教;第四章 符号政治经济学的“革命”;第五章 新经济学复杂的逻辑结构;第六章 使用价值的形而上学的批判;第七章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意识形态;中篇 猴体对人体的颠倒性透视——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的批判性文本解读,第八章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僭越;第九章 生产本体:我生产故历史在;第十章 劳动意识形态批判;第十一章 马克思与自然的支配;第十二章 马克思与种族中心主义;第十三章 猴体解剖与猿体结构的之谜;第十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中的欧几里德几何学;下篇 从符号到死亡性的拟真——《象征交换与死亡》的批判性文本解读,引子 以死亡反对死亡:作为理论恐怖主义者的鲍德里亚;第十五章 结构性价值对质性价值的替代;第十六章 非生产性劳动与社会反抗的窒息;第十七章 拟真与对当代资本象征统治的反抗;第十八章 拟像与拟真:布尔乔亚王国的世界图景;结束语:诱惑、死亡与消失。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直接正面回应早期鲍德里亚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解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战性著作。作者以全新的构境论的方法,批判性地精读了青年鲍德里亚的三本最重要的学术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深入剖析了青年鲍德里亚学术思想基根,即基于莫斯-巴塔耶草根浪漫主义之上的象征交换逻辑;厘清了鲍德里亚思想发展中最隐秘的批判逻辑转换过程:从物的表意性消解到编码结构的符号价值,再到没有模本的拟真存在;最终,死亡性的象征乱码成为鲍德里亚试图拯救世界无望期待。这是鲍德里亚学术图景中呈现的真实存在被谋杀的死亡三部曲。后期鲍德里亚的思想是病毒性和妄想狂式的,这种理论恐怖主义的逻辑暴力在过度的理性诠释中成为一幅荒诞的现代学术漫画。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
    作者 张一兵 出版 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2008年第二次印刷 字数 30万字
    全书一共分为一个引论和正文十章。第一章,弗洛伊德:心灵深处的哥伦布;第二章,超现实主义与新黑格尔主义;第三章,从自恋到畸镜之恋;第四章,索绪尔与语言学结构主义;第五章,伪主体:作为存在之尸的象征性语言;第六章,能指链:我在我不思之处;第七章,大写他者的发生学逻辑;第八章,魔鬼他者:谁让你疯狂?第九章,伪“我要”:他者欲望的欲望;第十章,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哲学文本学的视角出发,系统解读法国当代精神分析学与哲学大师拉康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以拉康著名的《文选》(Écrits)中最重要的文本为基本解读对象,深入解析了拉康哲学复杂的学术背景,并以他独有的颠覆式的历时性关联,分别说明了拉康与超现实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语言学结构主义等学术思潮之间潜在的承袭关系,尤其是他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背叛与激情高扬。在作者笔下,拉康哲学中的伪个人主体理论首次被曝于当代西方现代思想史广阔的逻辑平台上:在镜像映射中,人类个人自我的本质不过是小他者影像构成的想象操作而已;在象征性逻辑中,传统哲学的主体被指证为大写他者的无意识自居,主体因而成为一具腹内空空的稻草人;所以,个人存在之真永远都只能是一种现实的不可能性。笔锋所及之处,作者以通俗生动的文风言说着不可能译介的拉康哲学的魔幻逻辑,就学理讨论的意义而言称得上是首开国内拉康深度研究之先河。最后,我们必须看到,拉康哲学在当代之所以显要,并不在于他片面而深遂的思想性和非普适性,而在于每一个不想靠自欺活着的人必须内省的一幅清醒剂。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一卷)
    作者 张一兵 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字数 48万字
    全书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哲学本体的历史性重构——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解读;第二章,社会与自然的双向中介——施米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解读;第三章,无限可能的个人:马克思哲学之根—弗罗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解读;第四章,一个真世界之澄明——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解读;第五章,带脚镣的个人之舞——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解读;第六章,第六章 缝合应该和是——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解读。
    本书是作者关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论著《文本的深度耕犁》之第一卷,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典文献的文本学研究。在书中,作者第一次以深度解读的模式批判性地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本卷分别解读了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施米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弗罗姆的《马克思的人的概念》、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和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等重要论著。
    《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第二卷)
    作者 张一兵 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字数 40万字;
    英文版:A Deep Plough:Unscrambling Major Post-Marxist Texts from Adorno to Zizek,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
    土耳其文译本:二卷,土耳其Kalkedon出版社2012年出版。
    全书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解读;第二章,通过影像表象出来的伪存在——德波的《景观社会》解读;第三章,猴体对人体的颠倒性透视——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的批判性文本解读;第四章,马克思的在场与不在场——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文本学解读;第五章,空心人:不朽的幻境建构物——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的文本解读。
    本书是作者关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论著《文本的深度耕犁》之第二卷,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后马克思哲学思潮中经典文献的文本学研究。在本卷中,作者以文本学的深度解读模式批判性地分别解读了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德波的《景观社会》、鲍德里亚的《生产之镜》、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等重要论著。
    《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
    作者 张一兵 出版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字数 28万字
    英文版:Althusser Revisited. Problematic, Symptomatic Reading, ISA and History of Marxism,Canut Publishers (April 1, 2014), Berlin and London)
    全书除引言外共分上下两篇:上篇 阿尔都塞哲学的方法论构架,共分六章:第一章 问题式:阿尔都塞的理论范式;附文:德里达的解构——问题式的深刻病症;第二章 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附文:巴特论阅读——对阿尔都塞的一种理论“反打”;第三章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验主义认识概念批判;第四章 认识论断裂:意识形态/科学;第五章 意识形态:永存的想象之境;第六章 意识形态理论与拉康式的精神分析学;下篇 重断马克思哲学思想史,共分四章:第七章 新解释学:马克思哲学思想史的方法论辨识;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的重新考证;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本原则;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附录:阿尔都塞自己说的故事。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以文本学的解读方式研究阿尔都塞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阿尔都塞的三个经典文本:《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和《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者着力揭示了阿尔都塞研究中长期被遮蔽的隐性方法论构架,这主要是作为认识论史研究语境中深层理论构架的问题式与症候阅读法。在此,作者首次采用了理论“反打”的写作法,以附录的形式穿插了对阿尔都塞逻辑核心的解构与后现代消解。长期被遮蔽的阿尔都塞认识论研究、在当代西方文化批判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观念第一次得以完整地呈现。同时,本书还重新透析了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历史性解读,马克思哲学进程中的“断裂”、“理论上拒绝人本主义”和“历史是一个无主体过程”等重要理念均有深入的解析。
    《无调式的辩证想象-阿多尔诺文本学解读》
    张一兵著
    三联书店2001年12月版 260千字
    全书分引言、第一章 否定辩证法的理论前提;第二章 批判海德格尔:颠覆哲学本体论;第三章 面对概念与范畴的否定的辩证法;第四章 否定的辩证法模式。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以文本诠释学的方式解读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学术专著。作者在占有大量研究性背景文献的基础上,第一次对《否定的辩证法》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文本分析与理论解码,从而使阿多尔诺哲学的深层语境和批判话语在音乐诗学的文本段句中呈现出来,特别是阿多尔诺对海德格尔哲学批判的深层语境,首次开启了被称为“不可侈译不可解读”阿多尔诺哲学的神秘视域之门。阿多尔诺是西方当代思想史走向后现代与后马克思思潮的重要门径,《否定的辩证法》是阿多尔诺最重要的哲学论著,因此,想真正理解阿多尔诺,走向当代解构的逻辑,此书可谓必读之物。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张一兵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51万字;第二版,2009年;第三版,2014年。
    日文版:マルクスへ帰れ—―経済学的コンテキスト中の哲学用語,2013年日本情况出版社出版;
    英文版:Back to Marx:Changes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s,Universitätsverlag Göttingen,2014)
    全书分导言、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初次面对经济学的复杂背景;第二章 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沉默与突现;第三章 人本学劳动异化史观与走向客观经济现实的双重语境;第四章 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理论联盟;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新视域建构的理论背景;第六章 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建构;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最后视域;第八章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历史唯物主义;第九章 经济学语境中的历史现象学;后 记;参考文献;附录一:马克思的重要学术研究与文本年表;附录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文献版)情况。第二版增加二篇附文:《〈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和《文本解读与哲学创造——张异宾教授访谈录》。
    “回到马克思”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建构深度模式的一个划时代的口号。廓清理论地平,寻求新的理论衍射点是这一深度模式的逻辑前提。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真正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二版(MEGA2)摘录笔记和手稿的最新文献、并在哲学研究领域第一次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完整内在历史语境出发,真实地呈现了马克思哲学话语深层转换的动态历史原像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学术创新在于,首次运用全新的解读方法确认了青年马克思的人本学社会现象学,以及建立在扬弃古典经济学社会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视域,特别是第一次指认出马克思在最后的经济学科学探索中所创立的历史现象学哲学批判话语。由此,解决了前苏东学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卢卡奇、阿尔都塞和施米特在理解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重重理论困境和谜障。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 张一兵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386千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二版 400千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 40万字
    英文版,The Subjective Dimension of Marxian Historical Dialectics,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Berlin and London.
    该书是林基洲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中的一种。研究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
    全书分为引言,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哲学视界中的主体辩证法、第二章 哲学新视界中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与人类主体、第三章 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现象的特设规定、第四章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体进程的再认识、第五章 恩格斯与社会历史辩证法、第六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历史辩证法、第七章 当代自然科学与历史辩证法,第八章 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与历史辩证法,共九部分。从目前国内外有关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研究的文献和基本水平来看,该书无论是研究方法、基本理论思路还是主要观点,都是具有开拓性的突破。该书立意新颖深刻,在史辨与论说、逻辑深入与生动浅出,以及理论研讨与现实反观等方面均有较为上乘的着墨,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不多见的探新之作。
    该书的一个重大理论进展是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进程的重新解读。作者采用了孙伯揆教授提出的深层历史解读法,结合当代科学认识论和哲学方法论,重新确证了青年马克思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次重大理论转变,特别是科学地说明了1845-184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格式塔意义。并且首次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同时,如何再一次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批判理论的。所以,该书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发生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现象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中历史辩证法逻辑主体向度的重要内容。而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隐喻在马克思科学文本之后的这一重要的科学批判话语却一直为人所忽略。本书作者在对大量文献的精心研读之上,重新提出和确证了马克思这一重要学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并不永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只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功能度的特定水平上,社会历史发展才出现类似自然界盲目运动的历史现象;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人类主体畸变为外部力量(自然和人的物化世界)的奴隶,而社会总体发展则成为一种近似于自然历史运动的无主体过程;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似自然性与物役性并不是永恒的自然规律,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将最终超越这一历史状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前时期--必然王国走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时期--自由王国。作者还站在当代思想史和自然科学发展的理论断面上,特别是结合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实践,论说了马克思这一学说的现代意义。
    该书的撰写方法和原则也别具一格。书中确立的第一个理论原则是驳论性。由于该书是力图要纠正哲学解释框架对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历史过程的误释,所以在众多理论阐述中作者总是在辩识马克思这一规定“不是什么”,这是本书的一条理论主线。其二是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尤其凸现出研究马克思哲学视界的历史性。在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研究马克思主义,集中为一点没有历史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所以该书的总体框架是从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出发的,对于马克思逻辑的确证是在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背景中实现的。作者在本书的研究和撰写中,始终坚持了从理论自身的内在演进出发的科学方法,试图摆脱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外在资料堆砌的研究状况。
    《西方人学第五代》
    张一兵 著
    学林出版社 1991年版。145000字。
    全书由代绪论 西方人学的思想逻辑演进;第一章 人的需要系统与存在本体论;第二章 高峰体验与存在性认知的新视界;第三章 自我实现与真正完善的人;第四章 科学人本主义的现实泛化;结束语:为什么今天会出现一个马斯洛?等六部分组成。
    本书以生动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当代西方人学的一种最新动向──西方人学第五代:科学人本主义。作者通过较深层次的哲学逻辑分析,使隐匿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思想中的一一条新人本主义思路昭然显现,并揭示了这一新的人学的基本理论意向:科学主体化与人性实证化的双向建构。向人们展现了一种新的存在本体论、人学认识论和人论。最后又以马斯洛这种人学理论在现实生活和科学中的有效泛化,表明了这一人本主义新趋向在西方的巨大影响。
  • 目录:
    作者的话

    导言
    一五大解读模式:从青年马克思到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理论写作中的三类文本及其哲学评估
    三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三个理论制高点

    第一章青年马克思初次面对经济学的支援背景
    第一节被遮蔽的线索一:早期政治经济学的隐性哲学构架
    一政治经济学是从怎样的感性经验出发的
    二早期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隐性社会唯物主义前提
    三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进展中的社会唯物主义原则
    四科学抽象视域中的现代社会存在本质与运动规律
    五李嘉图与社会唯物主义的深层语境
    第二节被遮蔽的线索二:黑格尔对古典经济学的认同与超越
    一黑格尔哲学与古典经济学
    二劳动:人创造自己并建构社会历史的外化活动
    三经济的盲目性与自发性:市民社会背后的理性的狡计
    四颠倒的哲学逻辑与颠倒的经济世界:黑格尔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第三节被遮蔽的线索三:对资产阶级社会直接冲击的经济哲学逻辑
    一一种经济学浪漫主义的主体性审判
    二蒲鲁东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抨击
    三赫斯:哲学层面上被凸现出来的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异化
    四青年恩格斯的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

    第二章经济学语境中哲学话语的沉默与凸现
    第一节从《克罗茨纳赫笔记》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一青年马克思与《克罗茨纳赫笔记》
    二《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文本解读:再审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的缘由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内在理论学思的重新界定
    第二节《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与写作语境
    一《巴黎笔记》的文本结构
    二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认知背景
    三《巴黎笔记》的具体阅读语境与内在研读线索
    第三节《巴黎笔记》的摘录性文本研究
    一一个沉默的开端:从萨伊到斯密
    二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初识
    三李嘉图:话语转换前的一种思想激活
    第四节《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经济学批判中的人本学话语之凸现
    一《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的解读语境
    二理论建构A:政治经济学的哲学评判
    三理论建构B:经济关系颠倒之经济学哲学反思
    四理论建构C:劳动异化逻辑的初步设定
    五走向总体批判:一种社会主义的结论

    第三章人本学劳动异化史观与走向客观经济现实的复调语境
    第一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情况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结构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般评述
    第二节走向社会本真的人学现象学批判
    一第一笔记本的文本结构与总体逻辑构架
    二第一笔记本第一部分中的两种话语
    三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青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史观
    第三节权力话语与复杂的隐性逻辑悖结
    一经济哲学:第二笔记本开始的新视域
    二第三笔记本:一个总体评价
    三经济学中的现实历史
    四哲学共产主义
    五青年马克思的社会概念
    六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探讨
    第四节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二次批判
    一青年黑格尔派的逻辑误区与费尔巴啥的批判方法
    二两种现象学: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蔽与遮蔽
    三客观地扬弃异化:对黑格尔意识对象克服论的批判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前夜的实验性文本
    第一节社会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理论联盟
    一政治经济学前提与方法的再批判
    二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第三次批判
    三社会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结合的重新审视
    四马克思思想中逐步强化起来的新唯物主义倾向
    第二节无策略:人本主义逻辑的亚意图颠覆
    一《布鲁塞尔笔记》A的前期摘录与研究
    二李斯特与经济发展中的“德国特色”
    三《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文本情况与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
    四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一种哲学逻辑解构
    第三节马克思走向哲学革命的非常性思想实验
    一马克思的《黑格尔现象学的结构》解读
    二令人费解的《笔记本中的札记》
    第四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格式塔变革323
    一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实践意味着什么
    二马克思认知构架的质变
    三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科学方法论之最初建构

    第五章马克思哲学新视域建构的重要理论参照系
    第一节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布鲁塞尔笔记》B与《曼彻斯特笔记》的文本研究
    二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特定语境
    第二节古典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的联结
    一物质生产特别是劳动创造了一切社会财富和知识
    二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也可以承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三劳动价值论的肯定与逻辑翻转
    四能否发展生产力: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客观依据
    第三节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一施蒂纳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一般理论逻辑
    二费尔巴哈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之证伪
    三施蒂纳为什么同时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
    四“打倒一大片”的施蒂纳到底想要什么

    第六章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与话语结构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特定对象性语境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及其文本的一般情况
    三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手稿的文本结构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复杂的话语重组
    第二节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历史性存在及本质
    一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话语和历史规定
    二人类历史性存在的四重原初关系
    三现实的个人与历史性生存
    第三节分工与现实的世界历史: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
    一分工在马克思科学批判话语中的地位
    二分工与历史发生的四种社会所有制形式
    三一个简短的理论评述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最后视域
    第一节科学批判理论的新基点
    一《马克思致巴维尔·瓦西里也维奇·安年柯夫》的写作语境
    二一定的历史的暂时的历史情境
    三能有:一种逻辑与现实的科学联结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接合
    一蒲鲁东与《贫困的哲学》
    二马克思对蒲鲁东经济学观点的批判
    三马克思对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批判
    四分立与缝合:哲学话语内居于经济学语境

    第八章《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九章经济学语境中的历史现象学
    附录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民主的浪漫:当代墨西哥民众的无声抗议
[美]顾得民 著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
[美]简·罗伯森、[美]克雷格·迈克丹尼尔 著;范景中 编;匡骁 译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吐蕃丝绸之路
张云 著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凤凰文库:更快 更好 更省?
[美]达尔·W.福赛斯 著;范春辉 译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生命与信仰:克尔凯郭尔假名写作时期基督教哲学思想研究
王齐 著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日常天才
[美国]盖瑞·阿兰·法恩 著;卢文超、王夏歌 译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阿多诺早中期哲学思想的文本学解读
张亮 著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
杜继文 著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新中国社会形态研究
吴波 著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全球化与比较公共管理
吉瑞赛特 著;徐浩、付满 译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一卷(总论)
杨栋梁 著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凤凰文库·历史研究系列 艰难的转变:冷战的初次缓和
葛腾飞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未来 (世界科幻电影里程碑之作同名图画书)(奇想国童书)
[美]鲍勃·盖尔 著;彭懿 译;[加拿大]金·史密斯 绘;[美]罗伯特·泽梅基斯;杨玲玲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地面
朵朵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神话本身的神话学-(神话学的民俗学现象学—先验论革命(全二册))
吕微 著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原点看教育
梁好 著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原生态——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当代阐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
宫敬才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本源:经典中医启蒙对话录
李辛;[法]克劳迪那·梅赫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远古看恐龙(共5册)
叶卡捷琳娜·拉达特卡 著;[俄]阿纳斯塔西亚·加尔金娜、索轶群 译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祖国的怀抱(精)/了解中国红色历史/爱国主义教育
温会会 著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沈小华 著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教育的未来:OECD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编;窦卫霖 张悦晨 王淑琦 译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常识 一位博士的16堂小学语文课
黄耀红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回到“实践”问题:在布伦塔诺与亚里士多德之间(中大哲学文库)
郝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