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通论

教育通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0-02
版次: 1
ISBN: 9787561721698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6页
字数: 320千字
  • 《教育通论》似乎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些方面:

      其一,把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或教育理论的撰写置于反思的境地,使对教育理论的合理性的追求贯穿整个著述过程。该书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并引入了“元教育学(meta—pedagogy)”方法,用反思的眼光审视了西方教育学的萌生和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回答了教育学不会因为教育科学日益繁荣而消失的问题。我国教育学的历程可以说是世纪风云,阴晴圆缺。正是经历了磨难的教育学者们留下的足迹,构成了指引人们前进的线索。《教育通论》汲取了前人用心血酿成的养分。
      
      
      其二,重视用历史事实说明教育原理,并演绎出内在联系,力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该书在许多必要的场合,都引用了一定的教育历史事实,不仅使内容显得比较丰满,而且把一面面非常宝贵的镜子送到人们面前,让读者“有鉴于此”。
      
      
      其三,在结构上下功夫,使该书有了一些不同的面孔。在阐释“教育”的过程中,该书除了从含义、构成、形态等方面说明之外,特别论述了教育的语言,重点阐释了教育口号与教育隐喻的特征和功用等。尤其不无新鲜感的是该书增加了中西教育传统,对两种传统的异同进行比较,让人们在批判继承的同时,锻炼同中求异,异中存同,扬益抑害,“借石攻玉”的本领。
      
      
      其四,于体例处做文章,该书除了正文之外,结尾处都有“小结”、“关键词语”、“讨论题”以及参考资料,便于阅读与研究。
      
      
      当然,像所有教育学著作都不能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样,《教育通论》似也有可斟酌之处。例如材料较为详实,然是否尚有欠简练的?又如新增观点较多,然是否尚有乏升华的?《教育通论》带着一些新鲜的东西走来,必然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评论。它会在评论中完善起来。 序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含义的分歧

        (二)教育的三种界定方式

     二、教育的构成

        (一)教育要素的区分

        (二)教育要素的分析

     三、教育的形态

        (一)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所作的划分

        (二)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所作的划分

     四、教育的语言

        (一)教育语言的构成

        (二)教育口号

        (三)教育隐喻

    第二章  教育的演进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二)教育产生的条件

        (三)关于教育起源的争论

     二、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一)学校的萌芽——“青年之家”

        (二)学校的产生

        (三)学校的发展

     三、学校的未来

        (一)学校的未来变化

        (二)非学校化思潮

    第三章  中西教育传统

     一、中国教育传统

        (一)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

        (二)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三)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

        (四)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

     二、西方教育传统

        (一)重个性独立,强调个人本位

        (二)重主智主义,强调博雅教育

        (三)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

     三、中西教育传统的差异

    第四章  教育的心理基础

     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一)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几种认识

        (二)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二、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

    第五章 教育的社会基础

    第六章 教育目的

    第七章 教育制度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

    第九章 教师与学生

    第十章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后记 
  • 内容简介:
    《教育通论》似乎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些方面:

      其一,把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或教育理论的撰写置于反思的境地,使对教育理论的合理性的追求贯穿整个著述过程。该书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并引入了“元教育学(meta—pedagogy)”方法,用反思的眼光审视了西方教育学的萌生和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回答了教育学不会因为教育科学日益繁荣而消失的问题。我国教育学的历程可以说是世纪风云,阴晴圆缺。正是经历了磨难的教育学者们留下的足迹,构成了指引人们前进的线索。《教育通论》汲取了前人用心血酿成的养分。
      
      
      其二,重视用历史事实说明教育原理,并演绎出内在联系,力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该书在许多必要的场合,都引用了一定的教育历史事实,不仅使内容显得比较丰满,而且把一面面非常宝贵的镜子送到人们面前,让读者“有鉴于此”。
      
      
      其三,在结构上下功夫,使该书有了一些不同的面孔。在阐释“教育”的过程中,该书除了从含义、构成、形态等方面说明之外,特别论述了教育的语言,重点阐释了教育口号与教育隐喻的特征和功用等。尤其不无新鲜感的是该书增加了中西教育传统,对两种传统的异同进行比较,让人们在批判继承的同时,锻炼同中求异,异中存同,扬益抑害,“借石攻玉”的本领。
      
      
      其四,于体例处做文章,该书除了正文之外,结尾处都有“小结”、“关键词语”、“讨论题”以及参考资料,便于阅读与研究。
      
      
      当然,像所有教育学著作都不能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样,《教育通论》似也有可斟酌之处。例如材料较为详实,然是否尚有欠简练的?又如新增观点较多,然是否尚有乏升华的?《教育通论》带着一些新鲜的东西走来,必然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评论。它会在评论中完善起来。
  •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含义的分歧

        (二)教育的三种界定方式

     二、教育的构成

        (一)教育要素的区分

        (二)教育要素的分析

     三、教育的形态

        (一)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所作的划分

        (二)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所作的划分

     四、教育的语言

        (一)教育语言的构成

        (二)教育口号

        (三)教育隐喻

    第二章  教育的演进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二)教育产生的条件

        (三)关于教育起源的争论

     二、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一)学校的萌芽——“青年之家”

        (二)学校的产生

        (三)学校的发展

     三、学校的未来

        (一)学校的未来变化

        (二)非学校化思潮

    第三章  中西教育传统

     一、中国教育传统

        (一)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

        (二)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三)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

        (四)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

     二、西方教育传统

        (一)重个性独立,强调个人本位

        (二)重主智主义,强调博雅教育

        (三)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

     三、中西教育传统的差异

    第四章  教育的心理基础

     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一)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几种认识

        (二)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二、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

    第五章 教育的社会基础

    第六章 教育目的

    第七章 教育制度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

    第九章 教师与学生

    第十章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后记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教育通论
教育路上的思与行
秦和 著
教育通论
教育:师生共同追寻生命的真谛
王俭
教育通论
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达 大夏书系
颜莹
教育通论
教育的时空漫游——博物馆文化课程建设与实践
彭学明
教育通论
教育学院的困扰(教师教育哲学译丛)
(美)戴维·F.拉巴里
教育通论
教育与激情:社会转型背景下县城高中教师情感能量研究
胡鹏辉
教育通论
教育政策与法规(修订版)
苏艳霞 孟宪景 贾晓静
教育通论
教育心理学
刘儒德
教育通论
教育人类学
凯瑟琳·安德森-莱维特
教育通论
教育质性研究方法
朱恬恬
教育通论
教育法导读
唐之享
教育通论
教育信息化政策和总体规划论纲
苗逢春 译
系列丛书 / 更多
教育通论
教育路上的思与行
秦和 著
教育通论
教育:师生共同追寻生命的真谛
王俭
教育通论
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达 大夏书系
颜莹
教育通论
教育的时空漫游——博物馆文化课程建设与实践
彭学明
教育通论
教育学院的困扰(教师教育哲学译丛)
(美)戴维·F.拉巴里
教育通论
教育与激情:社会转型背景下县城高中教师情感能量研究
胡鹏辉
教育通论
教育政策与法规(修订版)
苏艳霞 孟宪景 贾晓静
教育通论
教育心理学
刘儒德
教育通论
教育人类学
凯瑟琳·安德森-莱维特
教育通论
教育质性研究方法
朱恬恬
教育通论
教育法导读
唐之享
教育通论
教育信息化政策和总体规划论纲
苗逢春 译
相关图书 / 更多
教育通论
教育路上的思与行
秦和 著
教育通论
教育:师生共同追寻生命的真谛
王俭
教育通论
教育写作:从教改实践走向成果表达 大夏书系
颜莹
教育通论
教育的时空漫游——博物馆文化课程建设与实践
彭学明
教育通论
教育学院的困扰(教师教育哲学译丛)
(美)戴维·F.拉巴里
教育通论
教育与激情:社会转型背景下县城高中教师情感能量研究
胡鹏辉
教育通论
教育政策与法规(修订版)
苏艳霞 孟宪景 贾晓静
教育通论
教育心理学
刘儒德
教育通论
教育人类学
凯瑟琳·安德森-莱维特
教育通论
教育质性研究方法
朱恬恬
教育通论
教育法导读
唐之享
教育通论
教育信息化政策和总体规划论纲
苗逢春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