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巴蜀书社
2006-11
版次: 1
ISBN: 9787806599266
定价: 2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32页
字数: 260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10人买过
  • 本书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为题,它的重心是专注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尤其是乡村生活。当前的口述史,以要人、要事、决策、重大功过、社会热点为题材的居多,而以社会生活为题材,以普通民众为中心人物的还不多见。

      本书选择了“三农”问题这个尖端课题,深入到乡间村落、酒肆茶坊、菜地农家,采访农夫、菜农、粮农、商人、老幼妇孺,并发掘出农村家庭40多年记载不间断的生活账本,又是植根于成都平原这块肥壤沃土上,这简直是弥足珍贵的发现,是口述历史方法探索的珍贵实践。

      2006年,全国农村有66万个行政村。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原三圣乡)的江家堰村,就是这66万分之一。与全国农村的整体相比,江家堰村可谓沧海一粟。

      本书以江家堰村为对象,从微观史学的角度回顾这个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历程。试图通过考察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村落的变迁,对探讨产生“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由来有所裨益。 走进“66万分之一”(前言)

    第一章 改革前的江家堰村

     一 同一时空之下:城乡二元结构的直观景象

     二 不算遥远的回忆:集体经济时代农民的生存状况

     三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家庭账本所反映的农民生存状态

    第二章 “土地下放”

     一 率先承包

     二 “均田”情结:划分承包地

     三 调整承包田

     四 成为空壳的集体经济

    第三章 播种希望的田野

     一 新问题冒出来了

     二 淘金之梦

     三 理性抉择

     四 思维惯性

     五 由产粮村到种菜村的转变

    第四章 市场是一位严厉的老师

     一 市场为农民上课

     二 家庭账本:农民向市场提交的答卷

     三 农民关注焦点的转移:改革前后的家庭账本比较

    第五章 蔬菜基地

     一 打通瓶颈

     二 专业村内的专业化分工

    第六章 从温饱渐入小康

     一 生活的初步改善

     二 草房群中崛起的第一批小楼

     三 从账本看农民的建房费用

     四 黄金时节

     五 步入小康

    第七章 变化中的农村社区

     一 民俗风情及其演变

     二 家庭结构及其变化

     三 改革以来江家堰村的两代农民

     四 农村基层组织与村干部

    第八章 徘徊局面

     一 价格下降影响增收

     二 种菜农民的应对策略

     三 难题一个接着一个

     四 新问题、新动向

    第九章 探索

     一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

     二 探索传统种植农业增收的尝试——“江家菜地”模式

     三 “江家菜地”模式的启示

     四 寻找“刀刃”

     五 江家堰村调查的几点突出感受

    附录一:村民家庭账本选录(1968.1969.1970年收入、支出账)

    附录二: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为题,它的重心是专注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尤其是乡村生活。当前的口述史,以要人、要事、决策、重大功过、社会热点为题材的居多,而以社会生活为题材,以普通民众为中心人物的还不多见。

      本书选择了“三农”问题这个尖端课题,深入到乡间村落、酒肆茶坊、菜地农家,采访农夫、菜农、粮农、商人、老幼妇孺,并发掘出农村家庭40多年记载不间断的生活账本,又是植根于成都平原这块肥壤沃土上,这简直是弥足珍贵的发现,是口述历史方法探索的珍贵实践。

      2006年,全国农村有66万个行政村。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原三圣乡)的江家堰村,就是这66万分之一。与全国农村的整体相比,江家堰村可谓沧海一粟。

      本书以江家堰村为对象,从微观史学的角度回顾这个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历程。试图通过考察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村落的变迁,对探讨产生“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由来有所裨益。
  • 目录:
    走进“66万分之一”(前言)

    第一章 改革前的江家堰村

     一 同一时空之下:城乡二元结构的直观景象

     二 不算遥远的回忆:集体经济时代农民的生存状况

     三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家庭账本所反映的农民生存状态

    第二章 “土地下放”

     一 率先承包

     二 “均田”情结:划分承包地

     三 调整承包田

     四 成为空壳的集体经济

    第三章 播种希望的田野

     一 新问题冒出来了

     二 淘金之梦

     三 理性抉择

     四 思维惯性

     五 由产粮村到种菜村的转变

    第四章 市场是一位严厉的老师

     一 市场为农民上课

     二 家庭账本:农民向市场提交的答卷

     三 农民关注焦点的转移:改革前后的家庭账本比较

    第五章 蔬菜基地

     一 打通瓶颈

     二 专业村内的专业化分工

    第六章 从温饱渐入小康

     一 生活的初步改善

     二 草房群中崛起的第一批小楼

     三 从账本看农民的建房费用

     四 黄金时节

     五 步入小康

    第七章 变化中的农村社区

     一 民俗风情及其演变

     二 家庭结构及其变化

     三 改革以来江家堰村的两代农民

     四 农村基层组织与村干部

    第八章 徘徊局面

     一 价格下降影响增收

     二 种菜农民的应对策略

     三 难题一个接着一个

     四 新问题、新动向

    第九章 探索

     一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

     二 探索传统种植农业增收的尝试——“江家菜地”模式

     三 “江家菜地”模式的启示

     四 寻找“刀刃”

     五 江家堰村调查的几点突出感受

    附录一:村民家庭账本选录(1968.1969.1970年收入、支出账)

    附录二: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二十四节气古琴曲集
张宇桦、陈思 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二十首情诗与一首绝望的歌(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巴勃罗·聂鲁达情诗集;西班牙语直译;全球销量超一亿册;加西亚·马尔克斯推荐!)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著;书田文化 出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二十四诗品 续诗品(-三全本)
陈玉兰 译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二十世纪前期关学研究文献辑要·关学与陕西历史文化(关学文丛)
刘学智,魏冬 辑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路过所有人心头的诗句,全世界共读的爱情诗篇!)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全108回,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深刻揭露20世纪初中国官场、商场、洋场现状)
[清]吴趼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100周年梦幻插图纪念版(诺奖得主聂鲁达情诗经典)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著 王佳祺/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二十七堂写作课 (叶圣陶、夏丏尊、陈望道、宋云彬四位名家强强联手,专为青少年编写的作文指南一本通)
夏丏尊,叶圣陶,陈望道,宋云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
巴勃罗·聂鲁达 著;李宗荣 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二十届中央纪委历次全会文件资料汇编
本书编写组 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教程
云立新,蔡连卫主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果麦文化 出品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巴蜀红潮
林成西 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村落变迁——江家堰村调查
另眼看三国
林成西、许蓉生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