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训史(精)

中国家训史(精)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3-04
版次: 1
ISBN: 9787224064216
定价: 55.00
装帧: 精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788页
字数: 621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60人买过
  • 重视对幼儿的启蒙教育和养成教育,强调“家训”和培育良好家风,为“治国”、“平天下”打好必要的基础,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道德文化中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古人已经认识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处於初始与基础的重要地位,一切道德教育和品质培养,如果能够在一个人的“幼稚之时”.就对其训诫诱导,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那麽,在他们成人之後,就能对应当履行的道德规范,自觉地予以遵守,不会有所谓“扦格不胜”之患。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之所以重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从无数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的一个重要道德教育规律。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极其亲密的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的了解与关爱,子女对父母的信任与依赖,贯穿着一种特殊的联系。这就是中国古人所特别强调的“亲情”。在中国古代长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关系中,这种“亲情”关系,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的“家训”,也就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其内容之丰富、涉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中所没有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家庭的作用、组成和功能也将不断地变化、发展,这是必然的;但是,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具有的亲情联系和生养、教育子女的功能,仍将得到延续和发展。社会愈发展愈进步,就愈加需要赋予“家庭”这个细胞以新的职能和新的活力。社会在物质文明方面的急速进步,更要求社会的精神文明的相应提高,而家庭教育和良好家风的形成,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没有良好的家庭美德,没有对子女的适应时代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安定。当前西方国家中一些社会问题和道德危机的日趋严重,青少年犯罪现像的不断增长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上升乃至发生危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忽视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而伟大的事业。在道德建设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大力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加强和培育“家庭”在新社会中各个方面的作用,重视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
      
      
      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和“家训”,都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社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的制约,受到维护封建“家庭”和“氏族”延续的思想的局限,受到封建的“尊亲”、“忠君”和轻视妇女等观念的影响,随着封建社会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走向没落,这种等级尊卑思想和轻视妇女的观念,不断地日渐凸现,突出地表现在所谓“三纲”的至高无上和绝对要求中。汉代以後,特别是宋明以降,随着封建道德的日渐强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愚忠愚孝”、“三从四德”等教条,也贯穿於中国家训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家训”中,往往是既有其积极方面,又有消极因素;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此书并不是一般地阐述和摘录有关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思想,而是从家训教化实践的视角,遴选了从先秦到清末几千年中二百多位典型人物,将他们训育女子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具体方法等,进行分类归纳,理出其历史演进线索,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本书对中国传统家训从萌芽、产生、成型、成熟、繁荣以及由盛至衰过程的清晰勾画,对每个时期家训的特点和重点的提炼论证,对家训中的许多重要概念的历史考察,对家训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及认为整个传统家训贯穿着以道德训诫为中心的主线,其根本宗旨是塑造高尚的人格,使子弟成为国之用材,等等,这些都是符合实际的。本书对于传统家训缺陷的分析批判,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批判继承的原则。
      
      
      本书的出版,不仅拓宽与加深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领域,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家庭美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徐少锦,男,1935年生,上海嘉定人,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南京审计学院人文社科教授,江苏省道德研究中心、徐州师范大学、晓庄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伦理学会荣誉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副会长。曾任西北轻工业学院教授,陕西省伦理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 导言

    第一编 产生时期:先秦家训

     第一章 先秦家训概述

      一、先秦的社会制度

      二、先秦的家庭

      三、先秦家训概况

     第一章 五帝至西周的家训萌芽

      一、父权制家庭的出现

      二、五帝“禅让”中的家训端倪

      三、五帝至西周的世传“家学”

     第三章 周公:开中国传统家训先河

      一、文王、武王的家训

      二、周公的家训

      三、召公、成王对周公家训思想的继承与丰富

     第四章 孔门家训

     第五章 《国语》、《左传》和《战国策》中记载的家训

     第六章 先秦的贤线家训

    第二编 定型时期:两汉三国家训

     第七章 两汉三国时期家训概述

     第八章 从刘邦到曹操、刘备的帝王家训

     第九章 东汉、曹魏的后妃与外戚家训

     第十章 世代相传的德业训子

     第十一章 东汉时期的女训

     第十二章 三国时期的名臣名士家训

     第十三章 两汉的家训方法

    第三编  成熟时期:两晋至隋唐家训

     第十四章 两晋至隋唐家训概述

     第十五章 两晋官宦世家的家训

     第十六章 南朝君臣的家训

     第十七章 中国仕宦家训的成熟著作:《颜氏家训》

     第十八章 两晋至隋唐的母训

     第十九章 唐代的帝后家训

     第二十章 唐代的训女书:《女孝经》和《女论语》

    ……

    第四编 繁荣时期:宋元家训

    第五编 鼎盛到衰落时期:明清家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重视对幼儿的启蒙教育和养成教育,强调“家训”和培育良好家风,为“治国”、“平天下”打好必要的基础,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道德文化中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古人已经认识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处於初始与基础的重要地位,一切道德教育和品质培养,如果能够在一个人的“幼稚之时”.就对其训诫诱导,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那麽,在他们成人之後,就能对应当履行的道德规范,自觉地予以遵守,不会有所谓“扦格不胜”之患。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之所以重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从无数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的一个重要道德教育规律。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极其亲密的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的了解与关爱,子女对父母的信任与依赖,贯穿着一种特殊的联系。这就是中国古人所特别强调的“亲情”。在中国古代长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关系中,这种“亲情”关系,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的“家训”,也就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其内容之丰富、涉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中所没有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家庭的作用、组成和功能也将不断地变化、发展,这是必然的;但是,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具有的亲情联系和生养、教育子女的功能,仍将得到延续和发展。社会愈发展愈进步,就愈加需要赋予“家庭”这个细胞以新的职能和新的活力。社会在物质文明方面的急速进步,更要求社会的精神文明的相应提高,而家庭教育和良好家风的形成,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没有良好的家庭美德,没有对子女的适应时代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安定。当前西方国家中一些社会问题和道德危机的日趋严重,青少年犯罪现像的不断增长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上升乃至发生危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忽视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而伟大的事业。在道德建设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大力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加强和培育“家庭”在新社会中各个方面的作用,重视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
      
      
      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和“家训”,都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社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的制约,受到维护封建“家庭”和“氏族”延续的思想的局限,受到封建的“尊亲”、“忠君”和轻视妇女等观念的影响,随着封建社会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走向没落,这种等级尊卑思想和轻视妇女的观念,不断地日渐凸现,突出地表现在所谓“三纲”的至高无上和绝对要求中。汉代以後,特别是宋明以降,随着封建道德的日渐强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愚忠愚孝”、“三从四德”等教条,也贯穿於中国家训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家训”中,往往是既有其积极方面,又有消极因素;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此书并不是一般地阐述和摘录有关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思想,而是从家训教化实践的视角,遴选了从先秦到清末几千年中二百多位典型人物,将他们训育女子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具体方法等,进行分类归纳,理出其历史演进线索,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本书对中国传统家训从萌芽、产生、成型、成熟、繁荣以及由盛至衰过程的清晰勾画,对每个时期家训的特点和重点的提炼论证,对家训中的许多重要概念的历史考察,对家训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及认为整个传统家训贯穿着以道德训诫为中心的主线,其根本宗旨是塑造高尚的人格,使子弟成为国之用材,等等,这些都是符合实际的。本书对于传统家训缺陷的分析批判,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批判继承的原则。
      
      
      本书的出版,不仅拓宽与加深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领域,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家庭美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 作者简介:
    徐少锦,男,1935年生,上海嘉定人,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南京审计学院人文社科教授,江苏省道德研究中心、徐州师范大学、晓庄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伦理学会荣誉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副会长。曾任西北轻工业学院教授,陕西省伦理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
  • 目录:
    导言

    第一编 产生时期:先秦家训

     第一章 先秦家训概述

      一、先秦的社会制度

      二、先秦的家庭

      三、先秦家训概况

     第一章 五帝至西周的家训萌芽

      一、父权制家庭的出现

      二、五帝“禅让”中的家训端倪

      三、五帝至西周的世传“家学”

     第三章 周公:开中国传统家训先河

      一、文王、武王的家训

      二、周公的家训

      三、召公、成王对周公家训思想的继承与丰富

     第四章 孔门家训

     第五章 《国语》、《左传》和《战国策》中记载的家训

     第六章 先秦的贤线家训

    第二编 定型时期:两汉三国家训

     第七章 两汉三国时期家训概述

     第八章 从刘邦到曹操、刘备的帝王家训

     第九章 东汉、曹魏的后妃与外戚家训

     第十章 世代相传的德业训子

     第十一章 东汉时期的女训

     第十二章 三国时期的名臣名士家训

     第十三章 两汉的家训方法

    第三编  成熟时期:两晋至隋唐家训

     第十四章 两晋至隋唐家训概述

     第十五章 两晋官宦世家的家训

     第十六章 南朝君臣的家训

     第十七章 中国仕宦家训的成熟著作:《颜氏家训》

     第十八章 两晋至隋唐的母训

     第十九章 唐代的帝后家训

     第二十章 唐代的训女书:《女孝经》和《女论语》

    ……

    第四编 繁荣时期:宋元家训

    第五编 鼎盛到衰落时期:明清家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国家训史(精)
两头不到岸: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
杨国强
中国家训史(精)
高罗佩 : 其人其书
【荷】 扬威廉·范德魏特灵
中国家训史(精)
官家的心事 : 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
吴铮强
中国家训史(精)
重读鲁迅:荣格的参照视角
卡罗琳·T. 布朗
中国家训史(精)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
汪家明 编著
中国家训史(精)
没有面目的人
理查德·桑内特 著;周悟拿 译
中国家训史(精)
两美元过一天 : 美国的福利与贫穷
凯瑟琳·爱丁;卢克·谢弗
中国家训史(精)
以文学为业:一部体制史(艺术与社会译丛)
杰拉尔德·格拉夫 著;蒋思婷 译;童可依
中国家训史(精)
我是谁?段义孚自传
[美]段义孚 著;志丞 刘苏 译
中国家训史(精)
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
中国家训史(精)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女性(共域世界史)
[德]玛丽亚·米斯 著;李昕一 徐明强 译
中国家训史(精)
(守望者)谁是罗兰·巴特
汪民安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