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刑社会化研究

行刑社会化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5-09
版次: 1
ISBN: 9787811091823
定价: 2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39页
字数: 290千字
分类: 法律
12人买过
  • 本书具有如下特色和创新:
      
      
      第一,准确界定了行刑社会化这个素有争议的命题。作者在全面考察、比较和借鉴诸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所谓行刑社会化,是指为了避免和克服监禁刑存在的某些弊端,使刑罚执行服务于罪犯再社会化的目标,在执行刑罚过程中,通过弱化行刑机构的封闭性,拓展罪犯、行刑机关与社会的互动联系,塑造罪犯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促使其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最终促成罪犯顺利回归社会。这一界定概括了行刑社会化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如时空范围是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核心是拓展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最大程度实现行刑机关内在环境与自由社会相接近,最终目标是促使罪犯顺利地返回社会并适应现实社会,涵盖了行刑社会化的主体、场所、内容以及基本目标。这一定义比较科学全面地界定了行刑社会化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作者的研究从人的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等人学、社会学理论原理人手,分析了人的社会化与犯罪、越轨行为的深层关系,奠定了行刑社会化坚实的人文基础;从人权理论、刑罚目的与行刑目的理论、监禁刑悖论、刑罚经济原理以及被害人补偿理论等视角,富有说服力地论证了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从刑事政策模式的理性选择、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诉求等层面,阐明了以行刑社会化为导向的刑罚改革之刑事政策基础。
       
      第三,以行刑社会化理念为视角全面考察了我国当前的刑罚制度适用现状,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刑罚制度完善和行刑方式改革的建设性构想,从引导社会公众观念变革到行刑体制的科学理顺,从行刑制度创新到立法完善,从挖掘现有的刑罚资源到开发新的社区刑罚,诸如此类的独到见解,使得本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体现了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高度统一。
      
      
      第四,注重实证研究,用数据说话。在我国刑事法学界,不论是所谓的注释刑法学还是理论刑法学,都可谓思辨有余而实证不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谓是包括刑事法律科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王牌”准则,实证方法无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诚如日本近代刑法学大师牧野英一所言:“作为一个刑法学者,不去亲眼看看犯人是如何生活怎样劳动的,是没有资格讲课的。”刑法学者如果不了解刑罚执行现状,从未去过监狱,他们就不可能懂得刑法条文中所规定的徒刑的真正含义,就难以理解监禁刑的长短对服刑人员的意义,而只能把法定监禁刑当作一些缺乏真实意义的数字符号。对监狱行刑实践活动尽可能地调研分析,尽量用数据、现实案例说明问题,力争研讨问题时联系实际、有的放矢,是作者在撰写论文和本书过程中一直坚持的方法。为此,作者利用寒暑假期间,先后调研了河南省、天津市、上海市以及北京市等监狱行刑状况,走访了罪犯劳动的社区,并设计了调查问卷,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种脚踏实地、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值得赞许和大力提倡的。 袁登明,男,1974年3月生,河南省光山县人。1997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文博学院,获史前学士学位;2000年、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先后获法学硕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现在国家法官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事执行法学。主要学术成果有《发达国家赔偿制度》、 绪 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与简要评析

      三、关于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行刑社会化本体分析

      一、行刑社会化立论前提:人的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二、行刑社会化概念评析与界定

      三、行刑社会化的定位

      四、行刑社会化的制度保障

    第二章  行刑社会化思想源流之追溯

      一、行刑社会化思想的萌发:刑事古典学派的兴起及近代监狱行刑改革

      二、行刑社会化思想的滥觞与发展:从刑事人类学派到刑事社会学派

      三、行刑社会化思想的确立与推广:社会防卫运动的兴起

      四、行刑社会化的国际化趋向:联合国相关法律文件的认同与强化

      五、行刑社会化所面临的冲击及其发展趋势:以美国矫正模式变革为例

    第三章  行刑社会化理论基础

      一、人权理论与行刑社会化

      二、行刑目的与行刑社会化

      三、监禁刑悖论与行刑社会化

      四、行刑经济性原则与行刑社会化

      五、刑事补偿理论与行刑社会化

    第四章  行刑社会化的刑事政策学分析

      一、刑事政策概述及其与刑罚执行的关联

      二、刑事政策模式分析

      三、社会转型中的刑事政策选择与刑罚执行

    第五章  海外行刑社会化实践的考察与评析

      一、美国:处遇多样化

      二、英国:社区刑罚的推广

      三、日本:社区处遇制度的拓展

      四、加拿大:多层次渐进式的刑释体系

      五、香港地区:贯彻社会本位的矫正理念

      六、其他国家或地区:共性与特色——以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

    第六章  我国行刑社会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非监禁刑适用问题

      二、监狱整体设置问题

      三、监狱行刑模式问题

      四、行刑体制与行刑立法问题

    第七章  行刑社会化与我国行刑改革——兼及刑罚制度的若干完善

      一、观念的变革

      二、社区刑罚制度的健全完善

      三、监狱设置的合理化调整

      四、行刑社会化与监狱行刑制度的创新

      五、健全行刑体制与完善行刑立法

    余论:慎把“入口”、疏通“出口”

    附录一:关于当前监狱行刑若干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附录二:上海市女子监狱“半监禁”措施试点情况调查

    参考文献

    后 记
  • 内容简介:
    本书具有如下特色和创新:
      
      
      第一,准确界定了行刑社会化这个素有争议的命题。作者在全面考察、比较和借鉴诸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所谓行刑社会化,是指为了避免和克服监禁刑存在的某些弊端,使刑罚执行服务于罪犯再社会化的目标,在执行刑罚过程中,通过弱化行刑机构的封闭性,拓展罪犯、行刑机关与社会的互动联系,塑造罪犯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促使其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最终促成罪犯顺利回归社会。这一界定概括了行刑社会化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如时空范围是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核心是拓展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最大程度实现行刑机关内在环境与自由社会相接近,最终目标是促使罪犯顺利地返回社会并适应现实社会,涵盖了行刑社会化的主体、场所、内容以及基本目标。这一定义比较科学全面地界定了行刑社会化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作者的研究从人的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等人学、社会学理论原理人手,分析了人的社会化与犯罪、越轨行为的深层关系,奠定了行刑社会化坚实的人文基础;从人权理论、刑罚目的与行刑目的理论、监禁刑悖论、刑罚经济原理以及被害人补偿理论等视角,富有说服力地论证了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从刑事政策模式的理性选择、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诉求等层面,阐明了以行刑社会化为导向的刑罚改革之刑事政策基础。
       
      第三,以行刑社会化理念为视角全面考察了我国当前的刑罚制度适用现状,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刑罚制度完善和行刑方式改革的建设性构想,从引导社会公众观念变革到行刑体制的科学理顺,从行刑制度创新到立法完善,从挖掘现有的刑罚资源到开发新的社区刑罚,诸如此类的独到见解,使得本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体现了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高度统一。
      
      
      第四,注重实证研究,用数据说话。在我国刑事法学界,不论是所谓的注释刑法学还是理论刑法学,都可谓思辨有余而实证不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谓是包括刑事法律科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王牌”准则,实证方法无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诚如日本近代刑法学大师牧野英一所言:“作为一个刑法学者,不去亲眼看看犯人是如何生活怎样劳动的,是没有资格讲课的。”刑法学者如果不了解刑罚执行现状,从未去过监狱,他们就不可能懂得刑法条文中所规定的徒刑的真正含义,就难以理解监禁刑的长短对服刑人员的意义,而只能把法定监禁刑当作一些缺乏真实意义的数字符号。对监狱行刑实践活动尽可能地调研分析,尽量用数据、现实案例说明问题,力争研讨问题时联系实际、有的放矢,是作者在撰写论文和本书过程中一直坚持的方法。为此,作者利用寒暑假期间,先后调研了河南省、天津市、上海市以及北京市等监狱行刑状况,走访了罪犯劳动的社区,并设计了调查问卷,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种脚踏实地、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值得赞许和大力提倡的。
  • 作者简介:
    袁登明,男,1974年3月生,河南省光山县人。1997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文博学院,获史前学士学位;2000年、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先后获法学硕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现在国家法官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事执行法学。主要学术成果有《发达国家赔偿制度》、
  • 目录:
    绪 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与简要评析

      三、关于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行刑社会化本体分析

      一、行刑社会化立论前提:人的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二、行刑社会化概念评析与界定

      三、行刑社会化的定位

      四、行刑社会化的制度保障

    第二章  行刑社会化思想源流之追溯

      一、行刑社会化思想的萌发:刑事古典学派的兴起及近代监狱行刑改革

      二、行刑社会化思想的滥觞与发展:从刑事人类学派到刑事社会学派

      三、行刑社会化思想的确立与推广:社会防卫运动的兴起

      四、行刑社会化的国际化趋向:联合国相关法律文件的认同与强化

      五、行刑社会化所面临的冲击及其发展趋势:以美国矫正模式变革为例

    第三章  行刑社会化理论基础

      一、人权理论与行刑社会化

      二、行刑目的与行刑社会化

      三、监禁刑悖论与行刑社会化

      四、行刑经济性原则与行刑社会化

      五、刑事补偿理论与行刑社会化

    第四章  行刑社会化的刑事政策学分析

      一、刑事政策概述及其与刑罚执行的关联

      二、刑事政策模式分析

      三、社会转型中的刑事政策选择与刑罚执行

    第五章  海外行刑社会化实践的考察与评析

      一、美国:处遇多样化

      二、英国:社区刑罚的推广

      三、日本:社区处遇制度的拓展

      四、加拿大:多层次渐进式的刑释体系

      五、香港地区:贯彻社会本位的矫正理念

      六、其他国家或地区:共性与特色——以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

    第六章  我国行刑社会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非监禁刑适用问题

      二、监狱整体设置问题

      三、监狱行刑模式问题

      四、行刑体制与行刑立法问题

    第七章  行刑社会化与我国行刑改革——兼及刑罚制度的若干完善

      一、观念的变革

      二、社区刑罚制度的健全完善

      三、监狱设置的合理化调整

      四、行刑社会化与监狱行刑制度的创新

      五、健全行刑体制与完善行刑立法

    余论:慎把“入口”、疏通“出口”

    附录一:关于当前监狱行刑若干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附录二:上海市女子监狱“半监禁”措施试点情况调查

    参考文献

    后 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行刑社会化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案典(第2版上中下)
袁登明 编
行刑社会化研究
众合教育核心课程教材系列 刑法
袁登明、罗翔 著
行刑社会化研究
2014年众合教育核心课程教材系列 刑法
袁登明、罗翔 著
行刑社会化研究
专题讲座系列·2014国家司法考试:刑法48讲(第12版·应试版)
袁登明 著
行刑社会化研究
专题讲座:刑法48讲(2014国家司法考试)(第12版)(基础版)
袁登明 著
行刑社会化研究
刑罚适用疑难问题精解
袁登明 编
行刑社会化研究
刑法48讲
袁登明 著
行刑社会化研究
刑法
袁登明、罗翔 著
行刑社会化研究
2011年国家司法考试·刑法48讲(第9版)(法院版·众合版)
袁登明 著
行刑社会化研究
刑法48讲
袁登明 编著
行刑社会化研究
十年司法考试试题归类主题讲座 刑法
袁登明 编
行刑社会化研究
司法考试 案例分析导读
袁登明 编;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