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

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
2015-01
版次: 1
ISBN: 9787517901549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83页
字数: 32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丛书: 中国影像史
分类: 艺术
27人买过
  •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中华民国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赵迎新: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北京申奥成功》获2001中国体育摄影展特等奖;2002年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第一名;2004年被评为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序
    主编的话
    导论
    第一章l937-1945年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同仇敌忾,全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二节中国融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

    第二章1937-1945年影像的总体风貌
    第一节抗击日军的新闻摄影
    第二节日本侵略暴行影像
    第三节人文地理摄影
    第四节百姓生活纪实
    第五节艺术摄影
    第六节按图像学分类的影像

    第三章1937-1945年影像的技术特征
    第一节摄影器材
    第二节影像拍摄场域
    第三节影像生产者
    第四节抗日战争期间摄影书刊的出版

    第四章l937一l945年影像的构成性特点
    第一节仰拍
    第二节逆光
    第三节表情
    第四节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的形象
    第五节风景

    第五章1937-1945年影像的传播场域
    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的画报及摄影展览
    第二节中共抗日根据地摄影展览及面报
    第三节日伪占领区摄影活动

    第六章1937-1945年的影像作者
    第一节沙飞
    第二节王小亭
    第三节吴印咸
    第四节石少华
    第五节徐肖冰
    第六节庄学本
    第七节孙明经
    第八节郎静山
    第九节郑景康
    第十节高帆

    第七章1937-1945年电影概述
    第一节本时期电影的特点
    第二节本时期电影的生产特点
    第三节本时期电影的构成
    第四节本时期电影的传播场域
    第五节本时期电影的样态

    第八章1937一1945年影像选萃

    第九章结束语
    第一节民族危难关头,摄影要为抗战服务
    第二节反对新闻摄影中的虚假报道
    第三节影像作品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第四节影像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中华民国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 作者简介: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赵迎新: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北京申奥成功》获2001中国体育摄影展特等奖;2002年获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第一名;2004年被评为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 目录:

    主编的话
    导论
    第一章l937-1945年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同仇敌忾,全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二节中国融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

    第二章1937-1945年影像的总体风貌
    第一节抗击日军的新闻摄影
    第二节日本侵略暴行影像
    第三节人文地理摄影
    第四节百姓生活纪实
    第五节艺术摄影
    第六节按图像学分类的影像

    第三章1937-1945年影像的技术特征
    第一节摄影器材
    第二节影像拍摄场域
    第三节影像生产者
    第四节抗日战争期间摄影书刊的出版

    第四章l937一l945年影像的构成性特点
    第一节仰拍
    第二节逆光
    第三节表情
    第四节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的形象
    第五节风景

    第五章1937-1945年影像的传播场域
    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的画报及摄影展览
    第二节中共抗日根据地摄影展览及面报
    第三节日伪占领区摄影活动

    第六章1937-1945年的影像作者
    第一节沙飞
    第二节王小亭
    第三节吴印咸
    第四节石少华
    第五节徐肖冰
    第六节庄学本
    第七节孙明经
    第八节郎静山
    第九节郑景康
    第十节高帆

    第七章1937-1945年电影概述
    第一节本时期电影的特点
    第二节本时期电影的生产特点
    第三节本时期电影的构成
    第四节本时期电影的传播场域
    第五节本时期电影的样态

    第八章1937一1945年影像选萃

    第九章结束语
    第一节民族危难关头,摄影要为抗战服务
    第二节反对新闻摄影中的虚假报道
    第三节影像作品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第四节影像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系列丛书 / 更多
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
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
陈申、谢建国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
中国影像史·第三卷(1900-1911)
郑丽君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
中国影像史·第五卷(1919-1927)
范文霈、周振华、郑丽君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
中国影像史·第八卷(1945-1949)
范文霈、杨健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
中国影像史·第一卷(古代)
沙振舜、韩丛耀 著;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
中国影像史·第四卷(1911-1919)
徐希景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
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
季芬、熊韬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
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
陈权、张龙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中国影像史·第七卷(1937-1945)
中国影像史·第六卷(1927-1937)
周振华、罗智子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