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

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9-09
版次: 1
ISBN: 9787214058683
定价: 2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8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5人买过
  •   我学古琴的时候,还没有什么人学。我只是喜欢它的声音。怡园的花开得多么红啊,叶子也绿得安静。叶老师弹琴,裴老师吹箫,我唱《阳关》、《凤求凰》、《风入松》、《思贤操》。回想起那段时光,真是幸福。我抱着琴,跟着老师。指甲磨了老茧。和朴素的老人一起喝茶。我还没有学会使用华美的学术词汇。   王咏,女,1972年生。社会学博士。现任教于南京大学。 导论
    一研究选题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理论框架
    四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一章从政治技术到民间艺术
    一“王化”——古琴“乐谏”合法性的来源
    二“音与政通”——“士”政治职能的审美外化
    三新文化运动中的古琴活动

    第二章新国家语境下的古琴艺术
    一新国家文化政策:为工农兵服务
    二古琴的时代危机
    三谋求合法性的改造策略

    第三章“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与“古琴之乡”
    一世界文化遗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二洋知音·考级——古琴的普世想象与再生产
    三“古琴之乡”——创建地方文化名片

    第四章复兴中的吴门琴社:改良与保留
    一变革的潜流
    二介入民间琴社的国家符号
    三分庭抗礼:山林vs学院

    第五章虞山琴社的繁荣:地方发展中的城市之声
    一考级基地与少儿普及班
    二古琴工作室——地方政府的回报与认可
    三两种民间声音的比较

    第六章结论与思考
    一和而不同:艺术场域中的国家与民间
    二“局内人”的思考:古琴艺术,你往何处去?
    附录一1950一1963年今虞琴社上海分社主要事件
    附录二苏州市音乐家协会古琴分会(吴门琴社)章程
    附录三吴门琴社1986—2002年重大活动
    附录四古琴分会(吴门琴社)2003—2004年主要活动
    附录五2003~2004年两年间虞山琴社(工作室)的主要工作汇报
    附录六2003—2004年虞山工作室的主要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我学古琴的时候,还没有什么人学。我只是喜欢它的声音。怡园的花开得多么红啊,叶子也绿得安静。叶老师弹琴,裴老师吹箫,我唱《阳关》、《凤求凰》、《风入松》、《思贤操》。回想起那段时光,真是幸福。我抱着琴,跟着老师。指甲磨了老茧。和朴素的老人一起喝茶。我还没有学会使用华美的学术词汇。
  • 作者简介:
      王咏,女,1972年生。社会学博士。现任教于南京大学。
  • 目录:
    导论
    一研究选题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理论框架
    四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一章从政治技术到民间艺术
    一“王化”——古琴“乐谏”合法性的来源
    二“音与政通”——“士”政治职能的审美外化
    三新文化运动中的古琴活动

    第二章新国家语境下的古琴艺术
    一新国家文化政策:为工农兵服务
    二古琴的时代危机
    三谋求合法性的改造策略

    第三章“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与“古琴之乡”
    一世界文化遗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二洋知音·考级——古琴的普世想象与再生产
    三“古琴之乡”——创建地方文化名片

    第四章复兴中的吴门琴社:改良与保留
    一变革的潜流
    二介入民间琴社的国家符号
    三分庭抗礼:山林vs学院

    第五章虞山琴社的繁荣:地方发展中的城市之声
    一考级基地与少儿普及班
    二古琴工作室——地方政府的回报与认可
    三两种民间声音的比较

    第六章结论与思考
    一和而不同:艺术场域中的国家与民间
    二“局内人”的思考:古琴艺术,你往何处去?
    附录一1950一1963年今虞琴社上海分社主要事件
    附录二苏州市音乐家协会古琴分会(吴门琴社)章程
    附录三吴门琴社1986—2002年重大活动
    附录四古琴分会(吴门琴社)2003—2004年主要活动
    附录五2003~2004年两年间虞山琴社(工作室)的主要工作汇报
    附录六2003—2004年虞山工作室的主要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