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8-08
版次: 1
ISBN: 9787301294857
定价: 10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612页
字数: 628千字
分类: 政治
20人买过
  •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的核心思想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等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全书导论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实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途径和根本方法六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约2万字。全书共分五编:一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的整体性,约10万字;第二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整体性,约6万字;第三编: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理论的整体性,约8万字;第四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规律理论的整体性,约9字;第五遍:社会发展道路及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理论的整体性,越是14万字。   赵家祥,1937年生于天津市武清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简论、唯物史观的核心与当代现实、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历史过程论和历史动力论、历史唯物主义教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等十余部教材和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题组首席专家。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师。 目录 

    导言1 

    一、 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看马克思主义的 

    整体性2 

    二、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4 

    三、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9 

    四、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3 

    五、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的 

    整体性15 

    六、 掌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途径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的基本方法19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整体性 

    第一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马克思主义 

    发展史上的地位29 

    一、 对列宁的“两种转变”观点的评析29 

    二、 全面评价《导言》中的“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思想33 

    三、 《导言》尚未完全克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39 

    四、 《导言》中的“共产主义”属于“哲学共产主义”43 

    第二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 

    发展史上的地位49 

    一、 《手稿》中两个出发点的矛盾49 

    二、 《手稿》中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 

    三、 《手稿》中存在的旧学说的遗迹66 

    四、 《手稿》以后的著作对旧学说遗迹的克服70 

    第三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75 

    一、 写作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75 

    二、 新唯物主义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78 

    三、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80 

    四、 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阐述84 

    五、 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88 

    第四章《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94 

    一、 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94 

    二、 对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阐释116 

    三、 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122 

    四、 “生产关系”和“交往形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132 

    第五章《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143 

    一、 批判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观点,阐述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44 

    二、 批判蒲鲁东构造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阐述唯物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52 

    三、 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进一步深入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58 

    四、 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点,阐述科学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167 

    第二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整体性 

    第六章实践的本质和丰富内容175 

    一、 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176 

    二、 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179 

    三、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84 

    四、 准确把握实践的本质和内容,克服“泛实践论”倾向186 

    第七章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194 

    一、 我国理论界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 

    地位的不同理解195 

    二、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基本观点196 

    三、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97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而不是实践本体论200 

    五、 人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01 

    第八章把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克服“唯实践论”倾向207 

    一、 不能片面理解实践检验理论208 

    二、 不能片面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211 

    三、 不能把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213 

    四、 不能把理论联系实际简单化、庸俗化215 

    第九章“实践观念”与“实践活动”的关系217 

    一、 “实践理性”概念含义的历史考察217 

    二、 列宁与黑格尔对实践和实践观念的关系理解上的 

    差别222 

    三、 实践观念是连接理论观念和实践活动的桥梁224 

    四、 实践不具有普遍性的品格230 

    五、 由实践到认识(理论)的过程是由特殊到普遍的过程234 

    第三编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理论的整体性 

    第十章《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力概念241 

    一、 具体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241 

    二、 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244 

    三、 资本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生产力247 

    四、 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252 

    五、 联合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257 

    六、 主体的生产力和客体的生产力260 

    七、 几点有益的启示261第十一章《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关系概念267 

    一、 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267 

    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270 

    三、 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274 

    四、 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 

    的关系277第十二章《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方式概念280 

    一、 与生产方式概念相关联的概念280 

    二、 生产方式指生产的技术基础283 

    三、 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关系284 

    四、 生产方式指生产力的社会利用形式286 

    五、 生产方式指用什么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 

    大小和不同的生产部门288 

    六、 生产方式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291 

    七、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括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形式293 

    八、 两点启示295第十三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297 

    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97 

    二、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302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304 

    四、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标准305 

    五、 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关系308第十四章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否在一定条件下 

    起决定作用”问题的论争311 

    一、 “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区别311 

    二、 “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观点的理论依据及其错误313 

    三、 对为“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辩护观点的剖析317 

    第十五章“知识经济”与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323 

    一、 正确界定“知识经济”概念323 

    二、 知识资源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325 

    三、 知识资源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取代自然资源327 

    四、 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生产仍然是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330 

    第四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理论的整体性 

    第十六章社会历史规律的性质337 

    一、 社会历史规律就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337 

    二、 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客观性341 

    三、 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历史性346 

    四、 社会历史规律具有非直接现实性348 

    五、 社会历史规律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350 

    六、 正确理解“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含义353 

    第十七章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356 

    一、 “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一个历史 

    唯心主义命题357 

    二、 “历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及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 

    目的论的批判359 

    三、 “历史发展合规律性”命题违背社会历史规律的 

    性质和特点363第十八章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及其相互关系366 

    一、 历史哲学的分类和历史非决定论的理论渊源366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性质369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唯物辩证的决定论375 

    第十九章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386 

    一、 马克思“历史概述”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386 

    二、 如何防止对马克思“历史概述”的误解390 

    三、 马克思对待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科学态度393 

    第二十章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辩证性质405 

    一、 历史过程中的联系与发展405 

    二、 历史过程时空结构的特点417 

    三、 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的关系420 

    四、 历史时间的三个向度——过去·现实·未来423 

    五、 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命题的评析426 

    六、 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命题的评析431 

    第五编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及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理论的整体性 

    第二十一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437 

    一、 1844年以前未来社会的名称437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未来社会的 

    名称441 

    三、 1850年以后著作中未来社会的名称443 

    四、 《哥达纲领批判》中未来社会两个阶段的划分444 

    五、 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本意理解“社会主义” 

    这个名称的含义446第二十二章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449 

    一、 资本社会作用的二重性449 

    二、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未来新社会创造物质 

    技术条件453 

    三、 创造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建设未来新社会锻造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57 

    四、 促进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孕育和形成未来社会主义的 

    生产关系因素462 

    五、 资本的历史作用的二重性和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464 

    第二十三章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新视角470 

    一、 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470 

    二、 世界革命中心的转移475 

    三、 东西方革命的互动481 

    四、 反思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新视角487 

    第二十四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499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总体设想500 

    二、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506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508 

    四、 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522 

    第二十五章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524 

    一、 关于列宁“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525 

    二、 关于斯大林“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537 

    三、 我国理论界如何看待这个论争542第二十六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549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549 

    二、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553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562 

    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568 

    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575 

    第二十七章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577 

    一、 必然王国的含义577 

    二、 自由王国的含义582 

    三、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593参考文献597
  •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的核心思想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等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全书导论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实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途径和根本方法六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约2万字。全书共分五编:一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的整体性,约10万字;第二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整体性,约6万字;第三编: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理论的整体性,约8万字;第四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规律理论的整体性,约9字;第五遍:社会发展道路及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理论的整体性,越是14万字。
  • 作者简介:
      赵家祥,1937年生于天津市武清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简论、唯物史观的核心与当代现实、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历史过程论和历史动力论、历史唯物主义教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等十余部教材和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题组首席专家。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师。
  • 目录:
    目录 

    导言1 

    一、 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看马克思主义的 

    整体性2 

    二、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4 

    三、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9 

    四、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3 

    五、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的 

    整体性15 

    六、 掌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途径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的基本方法19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整体性 

    第一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马克思主义 

    发展史上的地位29 

    一、 对列宁的“两种转变”观点的评析29 

    二、 全面评价《导言》中的“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思想33 

    三、 《导言》尚未完全克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39 

    四、 《导言》中的“共产主义”属于“哲学共产主义”43 

    第二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 

    发展史上的地位49 

    一、 《手稿》中两个出发点的矛盾49 

    二、 《手稿》中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 

    三、 《手稿》中存在的旧学说的遗迹66 

    四、 《手稿》以后的著作对旧学说遗迹的克服70 

    第三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75 

    一、 写作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75 

    二、 新唯物主义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78 

    三、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80 

    四、 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阐述84 

    五、 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88 

    第四章《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94 

    一、 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94 

    二、 对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阐释116 

    三、 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122 

    四、 “生产关系”和“交往形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132 

    第五章《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143 

    一、 批判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观点,阐述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44 

    二、 批判蒲鲁东构造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阐述唯物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52 

    三、 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进一步深入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58 

    四、 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点,阐述科学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167 

    第二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整体性 

    第六章实践的本质和丰富内容175 

    一、 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176 

    二、 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179 

    三、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84 

    四、 准确把握实践的本质和内容,克服“泛实践论”倾向186 

    第七章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194 

    一、 我国理论界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 

    地位的不同理解195 

    二、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基本观点196 

    三、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97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而不是实践本体论200 

    五、 人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01 

    第八章把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克服“唯实践论”倾向207 

    一、 不能片面理解实践检验理论208 

    二、 不能片面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211 

    三、 不能把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213 

    四、 不能把理论联系实际简单化、庸俗化215 

    第九章“实践观念”与“实践活动”的关系217 

    一、 “实践理性”概念含义的历史考察217 

    二、 列宁与黑格尔对实践和实践观念的关系理解上的 

    差别222 

    三、 实践观念是连接理论观念和实践活动的桥梁224 

    四、 实践不具有普遍性的品格230 

    五、 由实践到认识(理论)的过程是由特殊到普遍的过程234 

    第三编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理论的整体性 

    第十章《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力概念241 

    一、 具体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241 

    二、 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244 

    三、 资本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生产力247 

    四、 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252 

    五、 联合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257 

    六、 主体的生产力和客体的生产力260 

    七、 几点有益的启示261第十一章《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关系概念267 

    一、 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267 

    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270 

    三、 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274 

    四、 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 

    的关系277第十二章《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方式概念280 

    一、 与生产方式概念相关联的概念280 

    二、 生产方式指生产的技术基础283 

    三、 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关系284 

    四、 生产方式指生产力的社会利用形式286 

    五、 生产方式指用什么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 

    大小和不同的生产部门288 

    六、 生产方式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291 

    七、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括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形式293 

    八、 两点启示295第十三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297 

    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97 

    二、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302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304 

    四、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标准305 

    五、 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关系308第十四章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否在一定条件下 

    起决定作用”问题的论争311 

    一、 “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区别311 

    二、 “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观点的理论依据及其错误313 

    三、 对为“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辩护观点的剖析317 

    第十五章“知识经济”与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323 

    一、 正确界定“知识经济”概念323 

    二、 知识资源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325 

    三、 知识资源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取代自然资源327 

    四、 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生产仍然是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330 

    第四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理论的整体性 

    第十六章社会历史规律的性质337 

    一、 社会历史规律就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337 

    二、 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客观性341 

    三、 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历史性346 

    四、 社会历史规律具有非直接现实性348 

    五、 社会历史规律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350 

    六、 正确理解“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含义353 

    第十七章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356 

    一、 “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一个历史 

    唯心主义命题357 

    二、 “历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及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 

    目的论的批判359 

    三、 “历史发展合规律性”命题违背社会历史规律的 

    性质和特点363第十八章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及其相互关系366 

    一、 历史哲学的分类和历史非决定论的理论渊源366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性质369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唯物辩证的决定论375 

    第十九章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386 

    一、 马克思“历史概述”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386 

    二、 如何防止对马克思“历史概述”的误解390 

    三、 马克思对待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科学态度393 

    第二十章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辩证性质405 

    一、 历史过程中的联系与发展405 

    二、 历史过程时空结构的特点417 

    三、 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的关系420 

    四、 历史时间的三个向度——过去·现实·未来423 

    五、 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命题的评析426 

    六、 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命题的评析431 

    第五编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及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理论的整体性 

    第二十一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437 

    一、 1844年以前未来社会的名称437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未来社会的 

    名称441 

    三、 1850年以后著作中未来社会的名称443 

    四、 《哥达纲领批判》中未来社会两个阶段的划分444 

    五、 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本意理解“社会主义” 

    这个名称的含义446第二十二章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449 

    一、 资本社会作用的二重性449 

    二、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未来新社会创造物质 

    技术条件453 

    三、 创造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建设未来新社会锻造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57 

    四、 促进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孕育和形成未来社会主义的 

    生产关系因素462 

    五、 资本的历史作用的二重性和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464 

    第二十三章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新视角470 

    一、 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470 

    二、 世界革命中心的转移475 

    三、 东西方革命的互动481 

    四、 反思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新视角487 

    第二十四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499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总体设想500 

    二、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506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508 

    四、 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522 

    第二十五章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524 

    一、 关于列宁“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525 

    二、 关于斯大林“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537 

    三、 我国理论界如何看待这个论争542第二十六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549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549 

    二、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553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562 

    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568 

    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575 

    第二十七章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577 

    一、 必然王国的含义577 

    二、 自由王国的含义582 

    三、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593参考文献597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博士论文》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系列)
白刚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生活美学研究
陈欣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与人性
魏南海 译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修订本)
鲁献慧 主编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 (第40卷) 上册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译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生态社会主义
(日)斋藤幸平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日常生活批判思想研究
张雪敏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
戴亮 著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林进平 著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讲
颜旭 高宁 唐梓翔 著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信息文明研究
王水兴|责编:梁剑琴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薛庆超,薛静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