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艺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

撕裂的艺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2-12
版次: 1
ISBN: 9787513086660
定价: 72.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0页
字数: 202.000千字
分类: 哲学心理学
3人买过
  • 本书尝试从撕裂、裂隙与接缝来重构海德格尔艺术理论的代表作《艺术作品的本源》,并贯通到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之中,以此也回应了海德格尔的“美学之克服”的问题,揭示出撕裂的艺术与未来的美学之关联,最后提出“裂隙的美学”之命题。 罗益民,同济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巴赫金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现象学、艺术哲学、西方美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研究”、教*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与江西省社科项目“巴赫金伦理现象学研究”等。在《小说评论》《中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导言

    第一章 裂隙与艺术作品

    第一节 撕裂之经验:海德格尔的“袜子”与凡·高的《农鞋》

    第二节 存在者之存在的裂隙与艺术作品

    一、凡·高的《农鞋》与裂隙

    二、《罗马喷泉》与裂隙

    三、古希腊神庙与裂隙

    第三节 存在本身的裂隙与艺术作品

    一、存有真理的原始争执与“最内在的裂隙”

    二、俄狄浦斯的存有之痛与裂隙

    三、荷尔德林的神圣者之诗与裂隙

    四、雕塑作品中的裂隙

    五、音乐作品中的裂隙

    第二章 艺术创作与撕裂

    第一节 裂隙与作为撕裂的创作

    第二节 艺术的设置与形而上学的后置

    一、设置与[自然、涌现]

    二、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与艺术之设置

    三、形而上学的后置与传统的创作论

    四、艺术之设置与历史性

    五、艺术之设置与解构

    第三节 双重创作论:裂隙与接缝

    第三章 裂隙与艺术接受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困境与存有的裂隙

    一、“林中路”与“困境”

    二、“自然方式”与作为常人的读者

    三、“从外部”与作为主体的读者

    四、“首先且长此以往地”

    五、“表象与解说”

    六、“不”与“源泉领域”和“实事”

    七、“有待思想者的缄默无声的源泉领域”

    八、一个不可避免的困境

    第二节 通向本有的裂隙:艺术接受的三个层次

    一、艺术接受问题的提出

    二、体验论的艺术接受与符合论的真理

    三、艺术之保存与世地争执的裂隙

    四、本有之用与二重性的裂隙

    五、艺术接受的下行之路

    第三节 裂隙与文学作用论

    一、解释学循环与现实性:从《艺术作品的本源》到《冰雪故事》

    二、作为起作用者的物与作为被作用者的此在

    三、呼唤与聆听:作为起作用方式的语言与一个转折

    四、“不显眼儿的一步”:“从深处”与解释学循环

    五、史蒂夫特尔的“必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

    六、存在论视野中的文学作用论

    第四章 美学之克服

    第一节 形而上学之克服与基础问题

    一、存在问题与形而上学之克服

    二、《存在与时间》的存在问题与形而上学中的

    存在之被遗忘状态

    三、《哲学论稿》中的主导问题与基础问题

    第二节 以词源为关联的克服:“形而上学之克服”的三环节

    一、形而上学之克服的三环节及其整体关联

    二、剥夺与挣脱

    三、经受

    四、克服

    五、三环节的回旋与本有中的转向

    第三节 思想之物与形而上学之克服:以壶的四次阐释为例

    一、《哲学论稿》对壶的阐释

    二、《乡间小路上的谈话》对壶的阐释

    三、《注释Ⅰ-Ⅴ(黑色笔记1942—1948)》对壶的阐释

    四、《物》对壶的阐释

    第四节 《艺术作品的本源》与“美学之克服”

    一、“美学之克服”的提出

    二、美学之克服的三环节

    结语 撕裂的艺术与裂隙的美学

    参考文献

    索引
  • 内容简介:
    本书尝试从撕裂、裂隙与接缝来重构海德格尔艺术理论的代表作《艺术作品的本源》,并贯通到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之中,以此也回应了海德格尔的“美学之克服”的问题,揭示出撕裂的艺术与未来的美学之关联,最后提出“裂隙的美学”之命题。
  • 作者简介:
    罗益民,同济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巴赫金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现象学、艺术哲学、西方美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研究”、教*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与江西省社科项目“巴赫金伦理现象学研究”等。在《小说评论》《中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裂隙与艺术作品

    第一节 撕裂之经验:海德格尔的“袜子”与凡·高的《农鞋》

    第二节 存在者之存在的裂隙与艺术作品

    一、凡·高的《农鞋》与裂隙

    二、《罗马喷泉》与裂隙

    三、古希腊神庙与裂隙

    第三节 存在本身的裂隙与艺术作品

    一、存有真理的原始争执与“最内在的裂隙”

    二、俄狄浦斯的存有之痛与裂隙

    三、荷尔德林的神圣者之诗与裂隙

    四、雕塑作品中的裂隙

    五、音乐作品中的裂隙

    第二章 艺术创作与撕裂

    第一节 裂隙与作为撕裂的创作

    第二节 艺术的设置与形而上学的后置

    一、设置与[自然、涌现]

    二、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与艺术之设置

    三、形而上学的后置与传统的创作论

    四、艺术之设置与历史性

    五、艺术之设置与解构

    第三节 双重创作论:裂隙与接缝

    第三章 裂隙与艺术接受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困境与存有的裂隙

    一、“林中路”与“困境”

    二、“自然方式”与作为常人的读者

    三、“从外部”与作为主体的读者

    四、“首先且长此以往地”

    五、“表象与解说”

    六、“不”与“源泉领域”和“实事”

    七、“有待思想者的缄默无声的源泉领域”

    八、一个不可避免的困境

    第二节 通向本有的裂隙:艺术接受的三个层次

    一、艺术接受问题的提出

    二、体验论的艺术接受与符合论的真理

    三、艺术之保存与世地争执的裂隙

    四、本有之用与二重性的裂隙

    五、艺术接受的下行之路

    第三节 裂隙与文学作用论

    一、解释学循环与现实性:从《艺术作品的本源》到《冰雪故事》

    二、作为起作用者的物与作为被作用者的此在

    三、呼唤与聆听:作为起作用方式的语言与一个转折

    四、“不显眼儿的一步”:“从深处”与解释学循环

    五、史蒂夫特尔的“必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

    六、存在论视野中的文学作用论

    第四章 美学之克服

    第一节 形而上学之克服与基础问题

    一、存在问题与形而上学之克服

    二、《存在与时间》的存在问题与形而上学中的

    存在之被遗忘状态

    三、《哲学论稿》中的主导问题与基础问题

    第二节 以词源为关联的克服:“形而上学之克服”的三环节

    一、形而上学之克服的三环节及其整体关联

    二、剥夺与挣脱

    三、经受

    四、克服

    五、三环节的回旋与本有中的转向

    第三节 思想之物与形而上学之克服:以壶的四次阐释为例

    一、《哲学论稿》对壶的阐释

    二、《乡间小路上的谈话》对壶的阐释

    三、《注释Ⅰ-Ⅴ(黑色笔记1942—1948)》对壶的阐释

    四、《物》对壶的阐释

    第四节 《艺术作品的本源》与“美学之克服”

    一、“美学之克服”的提出

    二、美学之克服的三环节

    结语 撕裂的艺术与裂隙的美学

    参考文献

    索引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撕裂的艺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
撕裂的记忆
[英]丹妮·阿特金斯
撕裂的艺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
撕裂
洪放 著
撕裂的艺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
撕裂的天堂:聚焦阿富汗战争10周年
闫亮 著
撕裂的艺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
撕裂的枪声
美狄亚
撕裂的艺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
撕裂的星条旗
吴苏林 著
撕裂的艺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
撕裂的美国:一位常驻美国记者的深度观察
温宪 著
撕裂的艺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
撕裂
丁捷 著
撕裂的艺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
撕裂的公平:社会流动性以及孩子们的前景
邓肯·埃克斯利
撕裂的艺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
撕裂的梦境
兰思思
撕裂的艺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
撕裂之地
[美]查克·温迪格
撕裂的艺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
撕裂人头脑的逻辑
赵宇明 编;冯琦 主编;赵宇光
撕裂的艺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研究
撕裂与迷惘
梁晓声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