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20-05
版次: 1
ISBN: 9787520160957
定价: 89.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5页
字数: 259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3人买过
  • 群际互动的过程隐含了不同规范、习俗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对话与交融,同时也折射出了不同群体之间由于权力和地位的差别而出现的合作、冲突或博弈,此外还有这些群体所依托的文化在频繁接触中所激荡出来的创意和智慧。本书是《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的第17辑,聚焦于群体心理与行为、群际互动与文化心理、群际亲社会行为和群际冲突等议题,通过对群际互动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解读当代中国社会。 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与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电子信箱:cassyiyinyang@126.com。



    张庆鹏,心理学博士,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研究领域包括群际关系心理学、文化与社会认知、移民社会学,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和Illness, Crisis and Loss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青少年的社群成长之路: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以及合著《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促进:理论和方法》《非洲人在广州:跨境迁移者的口述史》。现任《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和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杂志的审稿人。电子信箱:zhqp@gzhu.edu.cn。



    寇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在青少年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影响源、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与行为促进、社会阶层和系统合理化、幸福倾向和幸福感、道德判断和腐败认知、民族认同和群际帮助等方面获得系列成果。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等CSSCI期刊,以及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Youth & Society等SSCI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电子信箱:kouyu@bnu.edu.cn。 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全球化浪潮下的“群性光辉”(代卷首语) 张庆鹏 寇彧



    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



    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体帮助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 孙涛 梁芳美 赵玉芳



    个人怀旧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常保瑞 谢天



    疾病风险感知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移情的中介作用 路红 邓雅丹 郭蕾 张庆鹏



    群际亲社会互动中的态度和动机



    少数人群体精神需求的满足促进对多数人群体的积极态度 王锦 寇彧



    想象接触改善群际态度:民族观的中介作用 于海涛 李嘉诚



    社会认同和群际威胁对群际态度的影响:基于语言群际偏差的指标



      夏瑞雪 李诺 牛百灵 苏婉茹 李世峰 邵宏宏 刘冰华



    群体本质主义与群际刻板印象: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如何预测热情和能力?



      韦庆旺 董文兰 武心丹 周欣彤 唐楠棋



    青年志愿者帮助HIV感染儿童的初始动机 徐华女 钟年



    群际亲社会行为的文化心理学内涵



    中原地区跨文化通婚家庭的身份协商:日常情境中的生活策略 牧石玲 杨宜音 郭亚星



    集体主义与亲社会行为:群体认同的作用 吴胜涛 高承海 梁肖幸子 胡沈璠



    亲社会正义感的阶层差异:个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吴胜涛 王平丽 陈咏媛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 内容简介:
    群际互动的过程隐含了不同规范、习俗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对话与交融,同时也折射出了不同群体之间由于权力和地位的差别而出现的合作、冲突或博弈,此外还有这些群体所依托的文化在频繁接触中所激荡出来的创意和智慧。本书是《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的第17辑,聚焦于群体心理与行为、群际互动与文化心理、群际亲社会行为和群际冲突等议题,通过对群际互动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解读当代中国社会。
  • 作者简介:
    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与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电子信箱:cassyiyinyang@126.com。



    张庆鹏,心理学博士,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研究领域包括群际关系心理学、文化与社会认知、移民社会学,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和Illness, Crisis and Loss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青少年的社群成长之路: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以及合著《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促进:理论和方法》《非洲人在广州:跨境迁移者的口述史》。现任《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和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杂志的审稿人。电子信箱:zhqp@gzhu.edu.cn。



    寇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在青少年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影响源、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与行为促进、社会阶层和系统合理化、幸福倾向和幸福感、道德判断和腐败认知、民族认同和群际帮助等方面获得系列成果。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等CSSCI期刊,以及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Youth & Society等SSCI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电子信箱:kouyu@bnu.edu.cn。
  • 目录:
    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全球化浪潮下的“群性光辉”(代卷首语) 张庆鹏 寇彧



    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



    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体帮助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 孙涛 梁芳美 赵玉芳



    个人怀旧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常保瑞 谢天



    疾病风险感知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移情的中介作用 路红 邓雅丹 郭蕾 张庆鹏



    群际亲社会互动中的态度和动机



    少数人群体精神需求的满足促进对多数人群体的积极态度 王锦 寇彧



    想象接触改善群际态度:民族观的中介作用 于海涛 李嘉诚



    社会认同和群际威胁对群际态度的影响:基于语言群际偏差的指标



      夏瑞雪 李诺 牛百灵 苏婉茹 李世峰 邵宏宏 刘冰华



    群体本质主义与群际刻板印象: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如何预测热情和能力?



      韦庆旺 董文兰 武心丹 周欣彤 唐楠棋



    青年志愿者帮助HIV感染儿童的初始动机 徐华女 钟年



    群际亲社会行为的文化心理学内涵



    中原地区跨文化通婚家庭的身份协商:日常情境中的生活策略 牧石玲 杨宜音 郭亚星



    集体主义与亲社会行为:群体认同的作用 吴胜涛 高承海 梁肖幸子 胡沈璠



    亲社会正义感的阶层差异:个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吴胜涛 王平丽 陈咏媛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
杨宜音;张曙光;赵德雷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23辑
杨宜音;吴胜涛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22辑
杨宜音;张晓辉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1辑)
杨宜音 编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0辑)
杨宜音 编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9辑
杨宜音 应小萍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8辑
杨宜音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6辑)
杨宜音 编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5辑
杨宜音 著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社会心态研究新进展
杨宜音 李原 陈满琪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4辑
杨宜音 汪新建 吕小康本辑特约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1辑):心理测量与文化
杨宜音、童辉杰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