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诉与中国社会

中国刑诉与中国社会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0-09
版次: 1
ISBN: 9787301177488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47页
字数: 229千字
分类: 法律
28人买过
  • 《中国刑诉与中国社会》将中国刑事诉讼置于中国社会这一广阔的语境当中,采用法解释学的基本进路,兼用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刑事诉讼中的基本问题作了既富激情而又合于理性的分析与阐释。书中所涉论题均为刑事诉讼和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问题。其中,对于刑事诉讼中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及其与有罪推定的关系、劳动教养等非司法性拘禁制度获得合法性的途径、搜查与扣押程序中公民宪法权利的保护、逮捕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误用与滥用、侦查讯问中的人权保障、诉讼模式与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证人出庭与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实现以及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等问题,本书均有独到的见解。 易延友,湖南省黔阳县(今洪江市)人。1992年至2002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留学于英国华威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并兼任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出版专著《沉默的自由》、《陪审团审判与对抗式诉讼》及《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以英美法为特别参照》和教材《刑事诉讼法》。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比较法研究》、《政法论坛》、《清华法学》、《中外法学》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媒体发表理论性随笔数十篇。 序言
    致谢
    第一编制度背景
    第1章冤狱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之检讨——从《窦娥冤》中的举证责任谈起
    一、冤狱是怎样炼成的
    二、窦娥冤案中的举证责任问题
    三、事实上的有罪推定与法律上的无罪推定
    四、有罪推定的背后
    五、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结论
    第2章政府可以迫使其公民更加自由吗?——非司法性拘禁及其正当化途径之反思
    引言
    一、行政规章下的非司法性拘禁
    二、非司法性拘禁的正当化路径
    三、政府可以迫使公民更自由吗
    四、非司法性拘禁背后理念的意义
    五、非司法性拘禁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论
    第二编审前程序
    第3章隐私权、程序法治与法的可预期性——以黄碟案为中心的法理透视
    引言
    一、隐私权保护的观念与制度
    二、黄碟案中隐私权保护的宪法问题
    三、黄碟案中警察行为的合法性
    四、黄碟案中警察行为的正当性
    五、除罪化、现代程序法治与法的可预期性
    结论
    第4章作为惩罚措施的逮捕——逮捕在实践中的适用与误用
    引言
    一、逮捕的先决条件
    ‘二、实践中逮捕的滥用:来自中国法律年鉴的数据
    三、作为惩罚措施的逮捕
    四、逮捕滥用的原因
    五、如何改革审前程序:学者之间的讨论
    结论
    第5章“权衡原则”是怎样把人权消灭掉的——以《刑事诉讼法》第93条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与本章的目标
    二、第93条规定的内容
    三、“目的是所有法律的创造者”
    四、善良的动机与蹩脚的手段
    五、都是“权衡”惹的祸
    六、结语:寻求刑事程序中的底线正义
    附录关于本章的几点说明
    第三编审判模式
    第6章刑事证明模式与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以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为中心
    一、诉讼的功能与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
    二、裁判事实可接受性之基础与诉讼证明模式
    三、中国证明模式之定位及其特色
    四、证据法学之理论基础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五、实用主义与证据法学理论基础
    结语
    第7章证人出庭与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保障
    引言
    一、证人出庭、交叉询问与对质权
    二、我国法律关于证人出庭与对质权的规定
    三、证人出庭状况与对质权保障的个案考察
    四、无对质权语境下的中国刑事审判
    五、通过对质权实现刑事审判方式的转变
    结语
    第8章裁判的正当性与裁判的终局性——我国刑事审级制度的构成与反思
    引言
    一、审级制度的价值目标
    二、两大法系审级制度建构之比较
    三、我国刑事审级制度的程序模式
    四、我国刑事审级制度的实际运转
    五、重塑还是完善?刑事审级制度的改革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 内容简介:
    《中国刑诉与中国社会》将中国刑事诉讼置于中国社会这一广阔的语境当中,采用法解释学的基本进路,兼用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刑事诉讼中的基本问题作了既富激情而又合于理性的分析与阐释。书中所涉论题均为刑事诉讼和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问题。其中,对于刑事诉讼中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及其与有罪推定的关系、劳动教养等非司法性拘禁制度获得合法性的途径、搜查与扣押程序中公民宪法权利的保护、逮捕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误用与滥用、侦查讯问中的人权保障、诉讼模式与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证人出庭与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实现以及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等问题,本书均有独到的见解。
  • 作者简介:
    易延友,湖南省黔阳县(今洪江市)人。1992年至2002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留学于英国华威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并兼任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出版专著《沉默的自由》、《陪审团审判与对抗式诉讼》及《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以英美法为特别参照》和教材《刑事诉讼法》。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比较法研究》、《政法论坛》、《清华法学》、《中外法学》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媒体发表理论性随笔数十篇。
  • 目录:
    序言
    致谢
    第一编制度背景
    第1章冤狱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之检讨——从《窦娥冤》中的举证责任谈起
    一、冤狱是怎样炼成的
    二、窦娥冤案中的举证责任问题
    三、事实上的有罪推定与法律上的无罪推定
    四、有罪推定的背后
    五、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结论
    第2章政府可以迫使其公民更加自由吗?——非司法性拘禁及其正当化途径之反思
    引言
    一、行政规章下的非司法性拘禁
    二、非司法性拘禁的正当化路径
    三、政府可以迫使公民更自由吗
    四、非司法性拘禁背后理念的意义
    五、非司法性拘禁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论
    第二编审前程序
    第3章隐私权、程序法治与法的可预期性——以黄碟案为中心的法理透视
    引言
    一、隐私权保护的观念与制度
    二、黄碟案中隐私权保护的宪法问题
    三、黄碟案中警察行为的合法性
    四、黄碟案中警察行为的正当性
    五、除罪化、现代程序法治与法的可预期性
    结论
    第4章作为惩罚措施的逮捕——逮捕在实践中的适用与误用
    引言
    一、逮捕的先决条件
    ‘二、实践中逮捕的滥用:来自中国法律年鉴的数据
    三、作为惩罚措施的逮捕
    四、逮捕滥用的原因
    五、如何改革审前程序:学者之间的讨论
    结论
    第5章“权衡原则”是怎样把人权消灭掉的——以《刑事诉讼法》第93条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与本章的目标
    二、第93条规定的内容
    三、“目的是所有法律的创造者”
    四、善良的动机与蹩脚的手段
    五、都是“权衡”惹的祸
    六、结语:寻求刑事程序中的底线正义
    附录关于本章的几点说明
    第三编审判模式
    第6章刑事证明模式与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以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为中心
    一、诉讼的功能与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
    二、裁判事实可接受性之基础与诉讼证明模式
    三、中国证明模式之定位及其特色
    四、证据法学之理论基础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五、实用主义与证据法学理论基础
    结语
    第7章证人出庭与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保障
    引言
    一、证人出庭、交叉询问与对质权
    二、我国法律关于证人出庭与对质权的规定
    三、证人出庭状况与对质权保障的个案考察
    四、无对质权语境下的中国刑事审判
    五、通过对质权实现刑事审判方式的转变
    结语
    第8章裁判的正当性与裁判的终局性——我国刑事审级制度的构成与反思
    引言
    一、审级制度的价值目标
    二、两大法系审级制度建构之比较
    三、我国刑事审级制度的程序模式
    四、我国刑事审级制度的实际运转
    五、重塑还是完善?刑事审级制度的改革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