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20世纪中国“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研究

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20世纪中国“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6
版次: 1
ISBN: 9787516150535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6页
字数: 24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10人买过
  •   20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各个领域无不深受苏联的影响。在美术史学的研究方面也是如此。《20世纪中国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研究》主要探讨中国“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即指一种不为时间和空间所限,已经在史学观点、方法论、叙述模式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有机结构,在苏联时期占据主流和统治地位,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俄苏文艺学、美学影响的美术史学研究范式。全书在外在宏观社会历史背景和内在学术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力求以客观的态度,充分利用实证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较为全面的审视20世纪中国“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揭示它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以及不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理层面论述了其思想来源、内涵特征,最后评估其对中国美术史学发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指出其可能给今天的美术史研究带来的启示。   李小汾,女,生于1974年3月,浙江东阳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1999年3月于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2010年3月于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在《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等国家一级美术期刊以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主持及参与厅局级课题9项,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编著教材《中外艺术设计史》等。 导言
    一选题由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三基本结构

    第一章民国时期的“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
    第一节发生与生成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的苏联路径
    二俄苏文艺理论、文艺思潮、文艺政策的引介和影响
    三中国史学固有的经世传统和传统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
    四带有苏联印记的鲁迅、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第二节表现与类型
    一以唯物史观为治史原则:以李朴园为例
    二社会学研究倾向:以岑家梧为例
    三直接的苏联影响:以胡蛮为例
    第三节小结

    第二章政治笼罩下的“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1949-1966
    第一节“一边倒”文化体制的确立
    一“苏联模式”理论资源的译介
    二“苏联模式”史学研究体制和生产方式的形成
    三“苏联模式”思维研究队伍的形成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期“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
    一《美术通史》、《世界美术通史》译介中反映出的“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特征
    二中国美术史论著作中的“苏联模式”
    三美术史学论文中的苏联影响
    第三节小结

    第三章“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变异与反思:1966-2000
    第一节“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变异:1966-1976
    第二节新时期对“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反思:1976-2000
    一“苏联模式”在新时期的遗留
    二新时期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三论争之后的选择
    第三节小结

    第四章“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思想资源
    一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其艺术论
    三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学
    四列宁、斯大林的文艺观
    第二节“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特征阐释
    一注重美术中现实主义精神的研究和阐扬
    二提倡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社会历史学方法
    三强调美术史研究的功利性
    第三节“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类型分析
    一早期的学术思想型
    二后期的社会政治型
    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学术思想型向社会政治型发展的临界点

    第五章“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流变与启示
    第一节“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流变轨迹
    一学理先进时期
    二政治介入时期
    三变异为政治工具时期
    四批判与反省时期
    五回到学理探讨时期
    六走向学术多元时期
    第二节“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对新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启示
    一学术与政治
    二思想与史料
    三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各个领域无不深受苏联的影响。在美术史学的研究方面也是如此。《20世纪中国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研究》主要探讨中国“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即指一种不为时间和空间所限,已经在史学观点、方法论、叙述模式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有机结构,在苏联时期占据主流和统治地位,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俄苏文艺学、美学影响的美术史学研究范式。全书在外在宏观社会历史背景和内在学术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力求以客观的态度,充分利用实证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较为全面的审视20世纪中国“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揭示它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以及不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理层面论述了其思想来源、内涵特征,最后评估其对中国美术史学发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指出其可能给今天的美术史研究带来的启示。
  • 作者简介:
      李小汾,女,生于1974年3月,浙江东阳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1999年3月于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2010年3月于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在《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等国家一级美术期刊以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主持及参与厅局级课题9项,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编著教材《中外艺术设计史》等。
  • 目录:
    导言
    一选题由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三基本结构

    第一章民国时期的“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
    第一节发生与生成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的苏联路径
    二俄苏文艺理论、文艺思潮、文艺政策的引介和影响
    三中国史学固有的经世传统和传统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
    四带有苏联印记的鲁迅、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第二节表现与类型
    一以唯物史观为治史原则:以李朴园为例
    二社会学研究倾向:以岑家梧为例
    三直接的苏联影响:以胡蛮为例
    第三节小结

    第二章政治笼罩下的“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1949-1966
    第一节“一边倒”文化体制的确立
    一“苏联模式”理论资源的译介
    二“苏联模式”史学研究体制和生产方式的形成
    三“苏联模式”思维研究队伍的形成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期“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
    一《美术通史》、《世界美术通史》译介中反映出的“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特征
    二中国美术史论著作中的“苏联模式”
    三美术史学论文中的苏联影响
    第三节小结

    第三章“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变异与反思:1966-2000
    第一节“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变异:1966-1976
    第二节新时期对“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反思:1976-2000
    一“苏联模式”在新时期的遗留
    二新时期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三论争之后的选择
    第三节小结

    第四章“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思想资源
    一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其艺术论
    三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学
    四列宁、斯大林的文艺观
    第二节“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特征阐释
    一注重美术中现实主义精神的研究和阐扬
    二提倡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社会历史学方法
    三强调美术史研究的功利性
    第三节“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类型分析
    一早期的学术思想型
    二后期的社会政治型
    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学术思想型向社会政治型发展的临界点

    第五章“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流变与启示
    第一节“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的流变轨迹
    一学理先进时期
    二政治介入时期
    三变异为政治工具时期
    四批判与反省时期
    五回到学理探讨时期
    六走向学术多元时期
    第二节“苏式”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学对新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启示
    一学术与政治
    二思想与史料
    三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