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责任论

主权责任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2010-07
版次: 1
ISBN: 9787511808714
定价: 3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8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法律
  •   随着国际社会相互联系依赖日益紧密,主权的原初内涵、意义、作用以及赖以存在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当今的国际社会里,主权不仅意味着一种权利(权力),而且意味着一种责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主权逐渐成为一种权力(权利)和责任高度统一和融合的复合权利形态。根据对国内、国际社会所承担和履行责任的客观需要,主权作为一种权力(权利)在某些情形下可以收缩、让渡等,而在另一些情形下却应当强化壮大。同时,主权所具有的责任内涵和属性也为各国主权权力(权利)的不均衡和复杂多样的运用提供了统一的规范和约束。
      对于中国而言,现代主权的形成以维护本国人民的生存发展权为首要使命,因此,从一开始就具有了主权对国内人民负责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中国的现代主权也就具有保护国内人权的天然属性,这是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主权的内在的责任品质。   赵洲,1969年生、安徽省巢湖市人。安徽省巢湖学院经济与法律系副教授、法学博士(武汉大学国际法专业)。1988年至1992年在安徽大学法律系学习,本科毕业后被分配至安徽省巢湖市司法局,同年考取律师资格,在局直属律师事务所从事专职律师工作,1998年经安徽省司法厅评审任三级律师。2001年4月调入巢湖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主要从事法律基础、经济法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获安徽大学经济法学专业经济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8月被评审和聘任为副教授。2005年~2008年考入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师从余敏友教授研习国际公法,博士毕业后主要从事国际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作者长期从事法律实务和法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擅长抽象的法理学思辨分析和理论上的宏观驾驭把握,具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宏观想象力,在研究方法上,特别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实证分析。曾先后在《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商研究》和《南京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的则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专业学术网站和国家部委等官方网站全文转载或收录。曾多次主持和参与省、部级教研和科研课题,并于2010年获准立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政府参与全球性治理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引言
    第一章主权的要素解析与责任内涵的引入
    第一节权利(权力)谱系的一般法理
    一、权利要素的解析
    二、权力要素的解析
    第二节主权的内涵构成:主体身份权与实际权能的统
    一、主权界定和表现着国家的主体身份关系
    二、主权的主体身份权属性的法理内涵
    三、主权的实际权能属性与内涵
    四、主体身份属性和权能属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节主权责任内涵的引入与确定
    一、责任的法理定位
    二、主权责任的客观基础和逻辑前提的确立
    三、确立主权责任的必要性及其功能
    第四节主权责任的承担主体——国家
    一、主权责任承担主体的确定
    二、国家主体身份建构存续与主权责任承担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维持和平共处基本秩序的主权责任
    第一节行使主权所致国际责任上的主观因素
    一、行使主权的目的、动机因素
    二、过错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三、过错因素的客观化认定
    第二节行使主权所致国际责任上的损害因素
    一、早期的损害观念、实践及其局限
    二、非物质损害与行使主权所致责任的拓展
    三、对整体国际社会的损害与行使主权所致责任
    第三节行使主权的因果责任归属
    一、相当因果关系责任
    二、主权领域内私人行为与国家因果责任
    三、间接行使主权的责任归属
    第四节主权行使与刑事责任
    一、国际社会的实践和观念分歧
    二、国际社会的法律秩序类型与刑事责任的功能

    第三章主权合作责任
    第一节主权合作责任的一般法理
    一、从“权利行使不损害他人”的古典责任到现代主权合作责任
    二、主权合作责任的利益均衡基础
    三、主权合作责任的性质及效果
    第二节主权协调合作责任的形式与内容
    一、事前的预防合作责任
    二、关于解决事后赔偿问题的合作责任
    三、以纳米技术的研发应用为范本的分析
    第三节对私人正当活动的主权责任
    一、归责的法理基础
    二、对私人行为的主权责任样态

    第四章保护的责任
    第一节现代国际社会秩序的基础——人权的实现与发展
    一、人权保护、实现的宽容与多元
    二、人权的保护、实现及发展与国际和平安全
    第二节承担保护责任的主权身份和权能平台
    一、主权国家与国际社会在承担保护责任上的一般关系及其引申问题
    二、主权权能提升与保护责任的国际协助、补充
    三、主权身份维护与保护责任的国际协助、补充
    四、主权国家与国际社会在保护责任上的主从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保护责任的内涵及其机制的建构与实施
    一、保护责任建构倾向:西方人权价值的体现
    二、保护责任机制的探索:回应型法理论的应用
    三、保护责任机制的内容建构:自主发展和国际支助
    四、发展支助责任的规范确立与动力观念塑造:
    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契合
    五、保护责任机制的合理实施:综合方法的应用
    第四节保护责任功能的绩效及其缺失的分析与评估
    一、分析与评估的多元主体及其程序协调
    二、保护责任功能评估标准的合理界定

    第五章中国的主权责任观念及其实践演进
    第一节中国主权责任理念的形成与实践
    一、中国现代主权及其内在责任品质的形成
    二、冷战格局下的主权责任内涵的初步实践
    三、中国主权责任观念与实践的全面展开
    第二节中国主权责任理念和实践的诠释与认同
    一、主权责任:实用主义策略抑或是真实的走向和创新
    二、主权责任内涵及实践的同一性与多样性
    三、主权权能的提升、拓展与主权责任的统
    结论
    中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 内容简介:
      随着国际社会相互联系依赖日益紧密,主权的原初内涵、意义、作用以及赖以存在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当今的国际社会里,主权不仅意味着一种权利(权力),而且意味着一种责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主权逐渐成为一种权力(权利)和责任高度统一和融合的复合权利形态。根据对国内、国际社会所承担和履行责任的客观需要,主权作为一种权力(权利)在某些情形下可以收缩、让渡等,而在另一些情形下却应当强化壮大。同时,主权所具有的责任内涵和属性也为各国主权权力(权利)的不均衡和复杂多样的运用提供了统一的规范和约束。
      对于中国而言,现代主权的形成以维护本国人民的生存发展权为首要使命,因此,从一开始就具有了主权对国内人民负责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中国的现代主权也就具有保护国内人权的天然属性,这是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主权的内在的责任品质。
  • 作者简介:
      赵洲,1969年生、安徽省巢湖市人。安徽省巢湖学院经济与法律系副教授、法学博士(武汉大学国际法专业)。1988年至1992年在安徽大学法律系学习,本科毕业后被分配至安徽省巢湖市司法局,同年考取律师资格,在局直属律师事务所从事专职律师工作,1998年经安徽省司法厅评审任三级律师。2001年4月调入巢湖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主要从事法律基础、经济法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获安徽大学经济法学专业经济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8月被评审和聘任为副教授。2005年~2008年考入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师从余敏友教授研习国际公法,博士毕业后主要从事国际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作者长期从事法律实务和法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擅长抽象的法理学思辨分析和理论上的宏观驾驭把握,具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宏观想象力,在研究方法上,特别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实证分析。曾先后在《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商研究》和《南京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的则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专业学术网站和国家部委等官方网站全文转载或收录。曾多次主持和参与省、部级教研和科研课题,并于2010年获准立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政府参与全球性治理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 目录:
    引言
    第一章主权的要素解析与责任内涵的引入
    第一节权利(权力)谱系的一般法理
    一、权利要素的解析
    二、权力要素的解析
    第二节主权的内涵构成:主体身份权与实际权能的统
    一、主权界定和表现着国家的主体身份关系
    二、主权的主体身份权属性的法理内涵
    三、主权的实际权能属性与内涵
    四、主体身份属性和权能属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节主权责任内涵的引入与确定
    一、责任的法理定位
    二、主权责任的客观基础和逻辑前提的确立
    三、确立主权责任的必要性及其功能
    第四节主权责任的承担主体——国家
    一、主权责任承担主体的确定
    二、国家主体身份建构存续与主权责任承担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维持和平共处基本秩序的主权责任
    第一节行使主权所致国际责任上的主观因素
    一、行使主权的目的、动机因素
    二、过错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三、过错因素的客观化认定
    第二节行使主权所致国际责任上的损害因素
    一、早期的损害观念、实践及其局限
    二、非物质损害与行使主权所致责任的拓展
    三、对整体国际社会的损害与行使主权所致责任
    第三节行使主权的因果责任归属
    一、相当因果关系责任
    二、主权领域内私人行为与国家因果责任
    三、间接行使主权的责任归属
    第四节主权行使与刑事责任
    一、国际社会的实践和观念分歧
    二、国际社会的法律秩序类型与刑事责任的功能

    第三章主权合作责任
    第一节主权合作责任的一般法理
    一、从“权利行使不损害他人”的古典责任到现代主权合作责任
    二、主权合作责任的利益均衡基础
    三、主权合作责任的性质及效果
    第二节主权协调合作责任的形式与内容
    一、事前的预防合作责任
    二、关于解决事后赔偿问题的合作责任
    三、以纳米技术的研发应用为范本的分析
    第三节对私人正当活动的主权责任
    一、归责的法理基础
    二、对私人行为的主权责任样态

    第四章保护的责任
    第一节现代国际社会秩序的基础——人权的实现与发展
    一、人权保护、实现的宽容与多元
    二、人权的保护、实现及发展与国际和平安全
    第二节承担保护责任的主权身份和权能平台
    一、主权国家与国际社会在承担保护责任上的一般关系及其引申问题
    二、主权权能提升与保护责任的国际协助、补充
    三、主权身份维护与保护责任的国际协助、补充
    四、主权国家与国际社会在保护责任上的主从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保护责任的内涵及其机制的建构与实施
    一、保护责任建构倾向:西方人权价值的体现
    二、保护责任机制的探索:回应型法理论的应用
    三、保护责任机制的内容建构:自主发展和国际支助
    四、发展支助责任的规范确立与动力观念塑造:
    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契合
    五、保护责任机制的合理实施:综合方法的应用
    第四节保护责任功能的绩效及其缺失的分析与评估
    一、分析与评估的多元主体及其程序协调
    二、保护责任功能评估标准的合理界定

    第五章中国的主权责任观念及其实践演进
    第一节中国主权责任理念的形成与实践
    一、中国现代主权及其内在责任品质的形成
    二、冷战格局下的主权责任内涵的初步实践
    三、中国主权责任观念与实践的全面展开
    第二节中国主权责任理念和实践的诠释与认同
    一、主权责任:实用主义策略抑或是真实的走向和创新
    二、主权责任内涵及实践的同一性与多样性
    三、主权权能的提升、拓展与主权责任的统
    结论
    中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