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2007-06
版次: 1
ISBN: 9787105083350
定价: 2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52页
字数: 335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21人买过
  • 湘西苗疆在1795年之前曾长期被政府视为“化外”之地。土著各民族与外界之间也一直处于“冲突与合作”的关系之中。1796年之后,以傅鼐为首的流官群体以湘西苗民起义善后治理为契机,推动了苗疆社区的近代重构运动。这个运动以民族关系与人地关系等两大关系的重建为切入点,以“和平共居”为目标。这两个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民族关系不解决,社会就无法安宁,所有的社会理想都将因为扰攘不安的社会环境而成为空中楼阁。人地关系不解决,社区中不断积压的剩余劳动力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而作为文化强势的汉族与土家族为缓解社区中的人地关系压力,必然会不断侵蚀苗族人的生存空间,从而加剧民族冲突。这是湘西苗疆长期以来与外界之间无法摆脱的“冲突与合作”关系的历史宿命。流官群体按照“民苗为二以相安”的基本原则,把各民族生存的地域空间法制化,为“和平共居”创造了一个基本的物质环境。
    在重建这两大关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各民族社区创新了一系列社会管理措施。伴随着政府新政策地深入推行,苗疆乡村社区中逐渐产生两个新兴阶层,一是“半职业化管理阶层”,他们是苗弁、苗兵,总旗、百总,屯长、仓书、斗级等基层管理人员;一是知识分子阶层。这两个阶层的成长改变了苗疆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导致了苗疆新兴的社会流动模式和文化发展方向。首先,传统上社区内部以经济为标志的社会分层,转变为以政治、文化为标志的社会分层。社区精英向社区传统权力流动的模式转变为向半职业化管理阶层流动的新模式。其次,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由传统的二元模式(官——民,或国家权力——社区传统权力),转变为三元结构模式(国家权力——村社区自治权——社区传统权力)。半职业化管理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是我们深入理解苗疆社区近代重构的关键之点。
    为了将初期的改革成果长久保持下去,也是流官群体对初期改革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在均屯田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形态的地方财政体系,并创建了第一套由地方财政全面支持的地方社会公共事业与地方社会保障事业。为了经营150000亩屯田,地方政府成立了屯防总局,总局直接归属辰沅永靖兵备道管辖。这个组织主要通过经营土地为地方获得收入,类似于当代的一个地方集体企业。这既是传统管理思想的继续,也是一次创新。而建立普遍的地方义务教育体系,以培养大量合格的地方管理与教育人才为办学目标,也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其他各项社会保障措施、社区宗教建设方案的长期坚持,都显示了流官群体对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和积极的创新精神。
    通过以上种种改革,苗疆多民族社区获得了自己的近代新生命。终于摆脱了其与外界之间延续了上千年的“冲突与合作”的历史宿命,各民族走上了一条“和平共居”的社区发展新路。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段“社区重构”历程。在当代世界,由于文化的多元自觉、科技发展的不可预期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等三大特点所构成的社会矛盾运动,将人类再一次推到一个岔路口时,深入检讨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经验,对我们今天作出正确的抉择,是一件极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谭必友,男,土家族,1968年2月生,湖南凤凰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1991年6月毕业于湘潭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导师系著名民族学家杨建新教授,自1991年6月从事教学科研以来,在《清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专著一部,主编(执行主编)学术文集五部,编著两部。目前正从事多民族“和平共居”社区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主要概念说明
    一、研究的时间断代:1796-1911年
    二、湘西苗疆的范围
    三、多民族的概念与多民族的实际指称
    四、使用“近代重构”的基本理由
    第二节研究方法说明
    一、研究回顾:4m年苗疆研究史简评
    二、当代研究成果的基本估计
    三、本课题确立的基本原則以及宗旨
    四、本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五、重要名词解释

    第二章近代重构前的社区历史概况
    第一节传说中的远古时代
    一、传统的传说时代
    二、新传说时代
    三、传说时代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羁縻制时代
    一、封建国家的羁縻理念
    二、湘西苗疆羁縻制社会历史的过程
    三、羁縻制时代湘西苗疆与外界的冲突与合作关系
    第三节土司制时代
    一、沿革
    二、管理
    三、经济状况
    第四节改土归流与厅县设置
    一、改土归流过程
    二、1704-1795年间的厅县变迁
    三、新时代背景上的“冲突与合作”关系

    第三章重构前的乡村社区状况
    第一节苗族乡村社区的状况
    一、社区规模与地理分布
    二、社区管理与社区维系
    三、财富积累的障碍之一:椎牛与祭鬼
    四、财富积累的障碍之二:分家制
    五、内储式社会流动
    第二节汉族与土家族村社区的状况
    一、民族融和加快
    二、小农经济正得到全面发展
    三、宗族权力:村社区权力结构中的新兴力量
    四、乡村社区管理权的过渡形式
    第三节乡村社区的特点
    一、民族乡村社区交错分布格局
    二、多历史进程的乡村社区结构
    三、变动不居的民族政策
    四、社区积怨与冲突
    五、尖锐的人地矛盾与缺乏转移途径的剩余劳动力
    第四章社区近代重构的历史机缘(1795-1797)
    第五章重构苗疆民族关系
    第六章重构社区人地关系
    第七章乡村社区社会阶层变迁
    第八章乡村社区权力结构变迁
    第九章重构社区教育体系
    第十章重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一章重构社区宗教体系
    第十二章结语
    附录一清代苗疆社区的各种数据资料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内容简介:
    湘西苗疆在1795年之前曾长期被政府视为“化外”之地。土著各民族与外界之间也一直处于“冲突与合作”的关系之中。1796年之后,以傅鼐为首的流官群体以湘西苗民起义善后治理为契机,推动了苗疆社区的近代重构运动。这个运动以民族关系与人地关系等两大关系的重建为切入点,以“和平共居”为目标。这两个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民族关系不解决,社会就无法安宁,所有的社会理想都将因为扰攘不安的社会环境而成为空中楼阁。人地关系不解决,社区中不断积压的剩余劳动力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而作为文化强势的汉族与土家族为缓解社区中的人地关系压力,必然会不断侵蚀苗族人的生存空间,从而加剧民族冲突。这是湘西苗疆长期以来与外界之间无法摆脱的“冲突与合作”关系的历史宿命。流官群体按照“民苗为二以相安”的基本原则,把各民族生存的地域空间法制化,为“和平共居”创造了一个基本的物质环境。
    在重建这两大关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各民族社区创新了一系列社会管理措施。伴随着政府新政策地深入推行,苗疆乡村社区中逐渐产生两个新兴阶层,一是“半职业化管理阶层”,他们是苗弁、苗兵,总旗、百总,屯长、仓书、斗级等基层管理人员;一是知识分子阶层。这两个阶层的成长改变了苗疆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导致了苗疆新兴的社会流动模式和文化发展方向。首先,传统上社区内部以经济为标志的社会分层,转变为以政治、文化为标志的社会分层。社区精英向社区传统权力流动的模式转变为向半职业化管理阶层流动的新模式。其次,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由传统的二元模式(官——民,或国家权力——社区传统权力),转变为三元结构模式(国家权力——村社区自治权——社区传统权力)。半职业化管理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是我们深入理解苗疆社区近代重构的关键之点。
    为了将初期的改革成果长久保持下去,也是流官群体对初期改革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在均屯田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形态的地方财政体系,并创建了第一套由地方财政全面支持的地方社会公共事业与地方社会保障事业。为了经营150000亩屯田,地方政府成立了屯防总局,总局直接归属辰沅永靖兵备道管辖。这个组织主要通过经营土地为地方获得收入,类似于当代的一个地方集体企业。这既是传统管理思想的继续,也是一次创新。而建立普遍的地方义务教育体系,以培养大量合格的地方管理与教育人才为办学目标,也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其他各项社会保障措施、社区宗教建设方案的长期坚持,都显示了流官群体对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和积极的创新精神。
    通过以上种种改革,苗疆多民族社区获得了自己的近代新生命。终于摆脱了其与外界之间延续了上千年的“冲突与合作”的历史宿命,各民族走上了一条“和平共居”的社区发展新路。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段“社区重构”历程。在当代世界,由于文化的多元自觉、科技发展的不可预期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等三大特点所构成的社会矛盾运动,将人类再一次推到一个岔路口时,深入检讨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经验,对我们今天作出正确的抉择,是一件极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 作者简介:
    谭必友,男,土家族,1968年2月生,湖南凤凰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1991年6月毕业于湘潭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导师系著名民族学家杨建新教授,自1991年6月从事教学科研以来,在《清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专著一部,主编(执行主编)学术文集五部,编著两部。目前正从事多民族“和平共居”社区研究。
  •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主要概念说明
    一、研究的时间断代:1796-1911年
    二、湘西苗疆的范围
    三、多民族的概念与多民族的实际指称
    四、使用“近代重构”的基本理由
    第二节研究方法说明
    一、研究回顾:4m年苗疆研究史简评
    二、当代研究成果的基本估计
    三、本课题确立的基本原則以及宗旨
    四、本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五、重要名词解释

    第二章近代重构前的社区历史概况
    第一节传说中的远古时代
    一、传统的传说时代
    二、新传说时代
    三、传说时代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羁縻制时代
    一、封建国家的羁縻理念
    二、湘西苗疆羁縻制社会历史的过程
    三、羁縻制时代湘西苗疆与外界的冲突与合作关系
    第三节土司制时代
    一、沿革
    二、管理
    三、经济状况
    第四节改土归流与厅县设置
    一、改土归流过程
    二、1704-1795年间的厅县变迁
    三、新时代背景上的“冲突与合作”关系

    第三章重构前的乡村社区状况
    第一节苗族乡村社区的状况
    一、社区规模与地理分布
    二、社区管理与社区维系
    三、财富积累的障碍之一:椎牛与祭鬼
    四、财富积累的障碍之二:分家制
    五、内储式社会流动
    第二节汉族与土家族村社区的状况
    一、民族融和加快
    二、小农经济正得到全面发展
    三、宗族权力:村社区权力结构中的新兴力量
    四、乡村社区管理权的过渡形式
    第三节乡村社区的特点
    一、民族乡村社区交错分布格局
    二、多历史进程的乡村社区结构
    三、变动不居的民族政策
    四、社区积怨与冲突
    五、尖锐的人地矛盾与缺乏转移途径的剩余劳动力
    第四章社区近代重构的历史机缘(1795-1797)
    第五章重构苗疆民族关系
    第六章重构社区人地关系
    第七章乡村社区社会阶层变迁
    第八章乡村社区权力结构变迁
    第九章重构社区教育体系
    第十章重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一章重构社区宗教体系
    第十二章结语
    附录一清代苗疆社区的各种数据资料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青海藏族阿柔部落社会历史文化研究
王云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民族心理学研究
李静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西北少数民族学术研究文库:明清时期河湟地区民族人口研究
贾伟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东乡社会研究
陈其斌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民族经济法研究
李占荣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
廖君湘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中国民族关系研究
杨建新、崔明德 编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身体的复活:女性主义、宗教与精神分析
奈奥米.R.高登博格 著;李静、高翔 译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西夏法律制度研究
陈永胜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旅游民族学
刘晖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走西口:汉族移民西北边疆及文化变迁研究
徐黎丽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阿拉善蒙古研究
梁丽霞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浦市文化论集:田野中国学学步集
谭必友洪文雄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田野中国学先驱严如熤传
谭必友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田野中国学研究论纲:基于浦市田野的学术反思
谭必友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拉合尔的冬天不会冷
谭必友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田野中国学1
谭必友 编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神韵武陵:故事与文化
谭必友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浦市龙舟赛
谭必友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湘西苗疆珍稀民族史料集成
谭必友 贾仲益 主编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的廪嘎人歌舞研究
谭必友、田级会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谭必友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古村社会变迁:一个话语群的分析实验
谭必友 著
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
细节如何决定成败
谭必友、廖君湘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