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障碍

依恋障碍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日] , , 出品
2018-10
版次: 1
ISBN: 9787559626226
定价: 59.90
装帧: 其他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生活
167人买过
  • 这是一本从儿童依恋问题入手,深度剖析人们为何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并给出指导性建议的心理自助读本。
       依恋的形式有“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两种,不安全型的依恋表现又可分为焦虑型、逃避型、恐惧-逃避型三种。亲子关系会影响儿童依恋的形成,从而影响儿童的一生。拥有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成年后常常面临焦虑、与人疏离、安全感缺失、控制欲强等心理问题;而拥有安全稳定的依恋形式的人,无论在人际关系还是工作上,都会表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抗挫性、与人关系和谐等。
       作者以夏目漱石、太宰治、克林顿、奥巴马、乔布斯等名人为例,探索典型的依恋形式与深层次的心理诱因,分析亲子关系带给孩子的影响,以及长大成人后如何化为一生的人格特质。读完本书,我们会认识到,依恋形式会给孩子造成长达一生的影响,为了孩子成人后能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朋友关系,父母应及早重视孩子的依恋问题。       [日] 冈田尊司(作者)

      1960年生于日本香川县,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

      他曾于东京大学哲学系退学,后毕业于京都大学医学院。他曾在京都大学医学院高等脑科学讲座神经生物学教室、脑病态生理学讲座精神医学教室从事研究工作。现任职于京都医疗少年院,从事人格障碍治疗的第一线工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怪癖心理学: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不正常人类研究所》《心理操控的艺术》《逃避型依恋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母亲这种病》《父亲这种病》《依恋崩坏》等。

      邱香凝(译者)

      曾任职唱片公司、出版社,目前为专职译者。喜爱阅读与书写,用翻译看世界。 前言 幸福人生、健全人格,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依恋

    Chapter 1 依恋形式塑造人格

    1. 拥有稳定依恋的人善于求助,也总是会得偿所愿

    2. 经常被拥抱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坚强

    3. 依恋的对象应该是唯一且不可取代的

    4. 出生6~18个月是培养儿童依恋的“关键期” 

    5. 对母亲的依恋会贯穿人的一生

    6. 婴幼儿时期与母亲生离死别,等同于世界毁灭般的灾难

    7. 被父母虐待的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

    8. 拥有健康依恋的孩子,会勇于去探索和挑战

    9. 压力与威胁下,活跃的依恋行为是一种健康的自我保护

    10. 四种依恋模式:安全型、矛盾型、逃避型、紊乱型

    11. 不稳定依恋状态下的控制模式:支配、从属、操纵

    案例1:乖小孩奥巴马和顺从的克林顿

    12. 后天形成的依恋堪称“第二基因”

    13. 依恋受挫:不再寻求依恋和对任何人都能依恋

    14. 每3人中就有1人有依恋问题

    Chapter 2 依恋障碍是怎么产生的

    1. 养育环境的影响比遗传因素更大

    2. 孩子 5 岁以前,都是依恋形成的敏感期

    案例 2 :与血亲无缘的川端康成

    案例 3 :关键期失去母亲的K君

    案例 4 :典型依恋障碍者——卢梭

    3. 频繁更换养育者会让孩子从此难以付出信任和爱

    案例 5 :一生与依恋障碍对抗的夏目漱石

    案例 6 :由依恋障碍引起的戏剧化转变——太宰治

    4. 父母的依恋形式很容易会传递给孩子

    案例 7 :源自母亲的不安全依恋模式——米切尔•恩德

    5. 父母的养育态度,决定了孩子的依恋形式

    案例 8 :亲情严重匮乏的巨婴——比尔•克林顿

    案例 9 :自私的母亲与自杀的父亲——矛盾的海明威

    6. 一直活在父母否定中的孩子,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案例 10 :不被父母认同的中原中也

    7. 母亲的忧郁=孩子的依恋障碍

    案例 11 :拥有忧郁症母亲的儿童——温尼科特

    8. 即使母爱缺失,与其他养育者建立健康依恋也是可以的

    9. 容易导致依恋障碍的遗传因素有哪些?

    Chapter 3 依恋障碍有哪些典型表现

    1. 没有稳定依恋的孩子,抗压力极低

    2. 对谁都无法形成依恋和跟谁都能形成依恋

    案例 12 :陷入婚姻失败怪圈的海明威

    3. 人与人之间恰当的距离,取决于个人的依恋形式

    4. 有依恋障碍的人,面临轻微压力都容易受伤

    5. 不安全型依恋,更容易让人患身心疾病

    6. 安全型依恋能让人懂得控制愤怒的能量

    7. 不健康依恋的表现:钻牛角尖和被害妄想

    8. 好恶走极端,人际关系出问题

    9. 以偏概全,缺乏同理心

    案例 13 :以恋物癖形式呈现的爱——川端康成的初恋

    案例 14 :残暴嗜虐和危险感应迟钝——重度逃避型依恋的海明威

    10. 拥有稳定依恋的人们,为人处事更柔软弹性

    11. 许多有依恋障碍的伟人,从小就是问题儿童

    12. 谨慎对待发展障碍与依恋障碍的诊断

    13.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智力发展会更好

    14. 安全型依恋会让人有强烈的事业心,容易找到就业方向

    15. 依恋障碍的问题行为:酒精或药物成瘾、暴食、盗窃、囤物癖

    16. 稳定的依恋,使人在陌生环境里也能迅速适应

    17. 依恋障碍者,终其一生亲子关系是一大难题

    案例 15 :不称职的糟糕父亲——海明威

    案例 16 :抗拒成为父亲的埃里克森

    18. 有依恋问题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19. 习惯于扮演小丑的人,通常具有强烈的自卑倾向

    20. 情绪表达出问题,很难和他人分享喜悦或悲伤

    21. 卢梭的偷窃癖——失去父母所产生的依恋障碍症状

    案例 17 :叛逆、偷窃、刻薄寡恩的法国作家让•热内

    22. 很多出家遁世的人都是依恋障碍者

    23. 依恋障碍还容易导致性别角色混乱

    案例 18 :卢梭的变态嗜好

    案例 19 :谷崎润一郎的虐恋情结

    24. 父爱的缺失——卓别林的萝莉情结

    25. 有依恋障碍的伟人,都有自我夸大的共性

    案例 20 :坚信“自己是强运之人”的高桥是清

    26. 没有安全堡垒的孩子,必须于颠沛流离中努力创造

    Chapter 4 诊断:你是哪种依恋形式

    1. 判断成人的依恋形式:访谈和问卷调查 

    2. 辨别依恋形式的九大指标

    指标 1 :压力大时会求助于人吗?

    指标 2 :经常想起痛苦的经历吗?

    指标 3 :愿意为心爱的人牺牲吗?

    指标 4 :是否有积极的工作表现?

    指标 5 :人际关系与工作该如何取舍?

    指标 6 :你是不是“窝里横”?

    指标 7 :你是注意健康管理的人吗?

    指标 8 :你会采取什么样的哀悼方式?

    指标 9 :你对死亡的恐惧有多深?

    3. 成人的依恋访谈,将焦点放在和双亲的关系上

    4. 从依恋形式反观童年时代的依恋模式

    Chapter 5 从与人的距离看出依恋形式

    1. 安全型依恋:永远相信真爱

    2. 逃避型依恋:距离产生美

    • 比起亲密关系,更追求距离感

    • 情感反应迟钝

    • 自我表现力差,表情与情绪不相符

    • 逃避型的人容易犯拖延症

    案例 21 :害怕与人冲突,对什么都漠不关心的逃避典型种田山头火

    • 川端康成:“爱就是遗忘”

    • 无法对伴侣的痛苦感同身受

    • 把被求助当成麻烦事并因此感到愤怒

    3. 焦虑型依恋:总在讨好别人 

    • 害怕被拒绝和被抛弃

    • 分不清依恋关系和合作关系

    • 亲密关系中容易越界,依赖和独占倾向明显

    • 愤怒不仅针对他人,也常常自我厌弃

    • 对伴侣总是感到不满,索求对方付出

    • 强烈的矛盾心境:一方面渴望爱,一方面害怕被抛弃

    • 总是活在别人评价中

    4. 恐惧-逃避型依恋:既想相信别人又无法相信别人

    案例 22 :恐惧-逃避型依恋障碍患者夏目漱石的苦恼

    Chapter 6 如何克服依恋障碍

    1. 为什么传统治疗没有效果?

    • 愈困难的案例,心理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愈无效

    • 为何心理分析会使依恋障碍恶化?

    2. 为什么他们能让依恋障碍得以疗愈?

    • 疗愈:埃里克森的“旁观者”与孩童般纯真的特质

    • 情侣中安全型的人能够令不安全型的人稳定

    • 疗愈他人正是疗愈自己的依恋创伤时必需的一环

    3. 充分发挥安全堡垒的功能

    • 好父母会为孩子打造良好的安全堡垒

    案例 23 :卢梭的安全堡垒:持续不变的爱是治愈关键

    • 什么才是“好的安全堡垒”?

    • 在安全堡垒的庇护下修复依恋的伤口

    案例 24 :因为被肯定、被认同而疗愈的川端康成

    案例 25 :重拾童心——川端康成的依恋创伤自我修复

    • 愈早弥补幼年时期的缺憾,愈可能及早修复依恋创伤

    • 出现叛逆反抗或冷淡疏离时,支持者的宽容和理解是创伤修复的关键

    • 毫无保留的倾诉或写作——作家疗愈依恋创伤的启发

    • 与父母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重拾勇气和力量

    • 以积极肯定战胜负面情绪,为人生带来正面价值

    案例 26 :与继父和解的比尔•克林顿

    案例 27 :邂逅禅学的史蒂夫•乔布斯

    4. 不再执着于亲密程度,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 摆脱负面认知:无论多么糟糕的事,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 没有安全堡垒的孩子,可以成为自己的“父母”

    • 自主克服依恋障碍:充当父母角色,培育后来人

    • 克服依恋障碍的人,是能将悲哀转化为爱之喜悦的人

    结语:无视依恋就像砍掉现代社会这棵大树的根

    附录:依恋形式诊断测验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从儿童依恋问题入手,深度剖析人们为何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并给出指导性建议的心理自助读本。
       依恋的形式有“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两种,不安全型的依恋表现又可分为焦虑型、逃避型、恐惧-逃避型三种。亲子关系会影响儿童依恋的形成,从而影响儿童的一生。拥有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成年后常常面临焦虑、与人疏离、安全感缺失、控制欲强等心理问题;而拥有安全稳定的依恋形式的人,无论在人际关系还是工作上,都会表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抗挫性、与人关系和谐等。
       作者以夏目漱石、太宰治、克林顿、奥巴马、乔布斯等名人为例,探索典型的依恋形式与深层次的心理诱因,分析亲子关系带给孩子的影响,以及长大成人后如何化为一生的人格特质。读完本书,我们会认识到,依恋形式会给孩子造成长达一生的影响,为了孩子成人后能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朋友关系,父母应及早重视孩子的依恋问题。
  • 作者简介:
          [日] 冈田尊司(作者)

      1960年生于日本香川县,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

      他曾于东京大学哲学系退学,后毕业于京都大学医学院。他曾在京都大学医学院高等脑科学讲座神经生物学教室、脑病态生理学讲座精神医学教室从事研究工作。现任职于京都医疗少年院,从事人格障碍治疗的第一线工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怪癖心理学: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不正常人类研究所》《心理操控的艺术》《逃避型依恋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母亲这种病》《父亲这种病》《依恋崩坏》等。

      邱香凝(译者)

      曾任职唱片公司、出版社,目前为专职译者。喜爱阅读与书写,用翻译看世界。
  • 目录:
    前言 幸福人生、健全人格,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依恋

    Chapter 1 依恋形式塑造人格

    1. 拥有稳定依恋的人善于求助,也总是会得偿所愿

    2. 经常被拥抱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坚强

    3. 依恋的对象应该是唯一且不可取代的

    4. 出生6~18个月是培养儿童依恋的“关键期” 

    5. 对母亲的依恋会贯穿人的一生

    6. 婴幼儿时期与母亲生离死别,等同于世界毁灭般的灾难

    7. 被父母虐待的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

    8. 拥有健康依恋的孩子,会勇于去探索和挑战

    9. 压力与威胁下,活跃的依恋行为是一种健康的自我保护

    10. 四种依恋模式:安全型、矛盾型、逃避型、紊乱型

    11. 不稳定依恋状态下的控制模式:支配、从属、操纵

    案例1:乖小孩奥巴马和顺从的克林顿

    12. 后天形成的依恋堪称“第二基因”

    13. 依恋受挫:不再寻求依恋和对任何人都能依恋

    14. 每3人中就有1人有依恋问题

    Chapter 2 依恋障碍是怎么产生的

    1. 养育环境的影响比遗传因素更大

    2. 孩子 5 岁以前,都是依恋形成的敏感期

    案例 2 :与血亲无缘的川端康成

    案例 3 :关键期失去母亲的K君

    案例 4 :典型依恋障碍者——卢梭

    3. 频繁更换养育者会让孩子从此难以付出信任和爱

    案例 5 :一生与依恋障碍对抗的夏目漱石

    案例 6 :由依恋障碍引起的戏剧化转变——太宰治

    4. 父母的依恋形式很容易会传递给孩子

    案例 7 :源自母亲的不安全依恋模式——米切尔•恩德

    5. 父母的养育态度,决定了孩子的依恋形式

    案例 8 :亲情严重匮乏的巨婴——比尔•克林顿

    案例 9 :自私的母亲与自杀的父亲——矛盾的海明威

    6. 一直活在父母否定中的孩子,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案例 10 :不被父母认同的中原中也

    7. 母亲的忧郁=孩子的依恋障碍

    案例 11 :拥有忧郁症母亲的儿童——温尼科特

    8. 即使母爱缺失,与其他养育者建立健康依恋也是可以的

    9. 容易导致依恋障碍的遗传因素有哪些?

    Chapter 3 依恋障碍有哪些典型表现

    1. 没有稳定依恋的孩子,抗压力极低

    2. 对谁都无法形成依恋和跟谁都能形成依恋

    案例 12 :陷入婚姻失败怪圈的海明威

    3. 人与人之间恰当的距离,取决于个人的依恋形式

    4. 有依恋障碍的人,面临轻微压力都容易受伤

    5. 不安全型依恋,更容易让人患身心疾病

    6. 安全型依恋能让人懂得控制愤怒的能量

    7. 不健康依恋的表现:钻牛角尖和被害妄想

    8. 好恶走极端,人际关系出问题

    9. 以偏概全,缺乏同理心

    案例 13 :以恋物癖形式呈现的爱——川端康成的初恋

    案例 14 :残暴嗜虐和危险感应迟钝——重度逃避型依恋的海明威

    10. 拥有稳定依恋的人们,为人处事更柔软弹性

    11. 许多有依恋障碍的伟人,从小就是问题儿童

    12. 谨慎对待发展障碍与依恋障碍的诊断

    13.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智力发展会更好

    14. 安全型依恋会让人有强烈的事业心,容易找到就业方向

    15. 依恋障碍的问题行为:酒精或药物成瘾、暴食、盗窃、囤物癖

    16. 稳定的依恋,使人在陌生环境里也能迅速适应

    17. 依恋障碍者,终其一生亲子关系是一大难题

    案例 15 :不称职的糟糕父亲——海明威

    案例 16 :抗拒成为父亲的埃里克森

    18. 有依恋问题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19. 习惯于扮演小丑的人,通常具有强烈的自卑倾向

    20. 情绪表达出问题,很难和他人分享喜悦或悲伤

    21. 卢梭的偷窃癖——失去父母所产生的依恋障碍症状

    案例 17 :叛逆、偷窃、刻薄寡恩的法国作家让•热内

    22. 很多出家遁世的人都是依恋障碍者

    23. 依恋障碍还容易导致性别角色混乱

    案例 18 :卢梭的变态嗜好

    案例 19 :谷崎润一郎的虐恋情结

    24. 父爱的缺失——卓别林的萝莉情结

    25. 有依恋障碍的伟人,都有自我夸大的共性

    案例 20 :坚信“自己是强运之人”的高桥是清

    26. 没有安全堡垒的孩子,必须于颠沛流离中努力创造

    Chapter 4 诊断:你是哪种依恋形式

    1. 判断成人的依恋形式:访谈和问卷调查 

    2. 辨别依恋形式的九大指标

    指标 1 :压力大时会求助于人吗?

    指标 2 :经常想起痛苦的经历吗?

    指标 3 :愿意为心爱的人牺牲吗?

    指标 4 :是否有积极的工作表现?

    指标 5 :人际关系与工作该如何取舍?

    指标 6 :你是不是“窝里横”?

    指标 7 :你是注意健康管理的人吗?

    指标 8 :你会采取什么样的哀悼方式?

    指标 9 :你对死亡的恐惧有多深?

    3. 成人的依恋访谈,将焦点放在和双亲的关系上

    4. 从依恋形式反观童年时代的依恋模式

    Chapter 5 从与人的距离看出依恋形式

    1. 安全型依恋:永远相信真爱

    2. 逃避型依恋:距离产生美

    • 比起亲密关系,更追求距离感

    • 情感反应迟钝

    • 自我表现力差,表情与情绪不相符

    • 逃避型的人容易犯拖延症

    案例 21 :害怕与人冲突,对什么都漠不关心的逃避典型种田山头火

    • 川端康成:“爱就是遗忘”

    • 无法对伴侣的痛苦感同身受

    • 把被求助当成麻烦事并因此感到愤怒

    3. 焦虑型依恋:总在讨好别人 

    • 害怕被拒绝和被抛弃

    • 分不清依恋关系和合作关系

    • 亲密关系中容易越界,依赖和独占倾向明显

    • 愤怒不仅针对他人,也常常自我厌弃

    • 对伴侣总是感到不满,索求对方付出

    • 强烈的矛盾心境:一方面渴望爱,一方面害怕被抛弃

    • 总是活在别人评价中

    4. 恐惧-逃避型依恋:既想相信别人又无法相信别人

    案例 22 :恐惧-逃避型依恋障碍患者夏目漱石的苦恼

    Chapter 6 如何克服依恋障碍

    1. 为什么传统治疗没有效果?

    • 愈困难的案例,心理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愈无效

    • 为何心理分析会使依恋障碍恶化?

    2. 为什么他们能让依恋障碍得以疗愈?

    • 疗愈:埃里克森的“旁观者”与孩童般纯真的特质

    • 情侣中安全型的人能够令不安全型的人稳定

    • 疗愈他人正是疗愈自己的依恋创伤时必需的一环

    3. 充分发挥安全堡垒的功能

    • 好父母会为孩子打造良好的安全堡垒

    案例 23 :卢梭的安全堡垒:持续不变的爱是治愈关键

    • 什么才是“好的安全堡垒”?

    • 在安全堡垒的庇护下修复依恋的伤口

    案例 24 :因为被肯定、被认同而疗愈的川端康成

    案例 25 :重拾童心——川端康成的依恋创伤自我修复

    • 愈早弥补幼年时期的缺憾,愈可能及早修复依恋创伤

    • 出现叛逆反抗或冷淡疏离时,支持者的宽容和理解是创伤修复的关键

    • 毫无保留的倾诉或写作——作家疗愈依恋创伤的启发

    • 与父母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重拾勇气和力量

    • 以积极肯定战胜负面情绪,为人生带来正面价值

    案例 26 :与继父和解的比尔•克林顿

    案例 27 :邂逅禅学的史蒂夫•乔布斯

    4. 不再执着于亲密程度,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 摆脱负面认知:无论多么糟糕的事,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 没有安全堡垒的孩子,可以成为自己的“父母”

    • 自主克服依恋障碍:充当父母角色,培育后来人

    • 克服依恋障碍的人,是能将悲哀转化为爱之喜悦的人

    结语:无视依恋就像砍掉现代社会这棵大树的根

    附录:依恋形式诊断测验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依恋障碍
依恋与亲密关系 伴侣沟通的七种EFT对话
[加拿大]苏·约翰逊(Sue Johnson)
依恋障碍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
付琳 译
依恋障碍
依恋的修复:唤醒创伤儿童的爱(原书第3版)
[美]丹尼尔·A.休斯(Daniel、A.、Hughes 著
依恋障碍
依恋三部曲:分离(第二卷)
万巨玲 译
依恋障碍
依恋的练习:亲密关系修炼手册
[美]安妮·陈(Annie Chen)
依恋障碍
依恋与亲密关系:情绪取向伴侣治疗实践(第3版)
[加拿大]苏珊·M.约翰逊(Susan M. Johnson)
依恋障碍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
张琳琳 著
依恋障碍
依恋效应:为什么我们总在关系中受挫
[美]彼得·洛文海姆(Peter Lovenheim) 著
依恋障碍
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
[英]彼得·福纳吉;石孟磊
依恋障碍
依恋与安全感
[英]伊恩·罗里·欧文(Ian Rory Owen)
依恋障碍
依恋与家庭治疗
[美]帕特里夏·克里腾登(Patricia Crittenden) 著;李林 译
依恋障碍
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 (苏珊·福沃德心理学经典作品)
琼·托雷斯 著;[美]苏珊·福沃德博士、王国平、王宏似玉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