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11
版次: 1
ISBN: 9787310051106
定价: 9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社会文化
15人买过
  •   中国的新文学思想,自一九一七年一、二月胡适和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到一九三七年的“八一三”抗战发生,共有二十年的历史了。(当然它的萌芽还早。)在这短短的二十年期间,一方面受了世界各国近二三百年文艺思潮的影响,一方面因为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使中国的文艺思想,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欧洲各国从十八世纪以来所有的各文艺思想流派的内容,即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现实主义)、颓废派、唯美派,象征派、表现派……以及新写实主义(亦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动的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但是,人家以二三百年的时间发展了的这些思想流派,我们缩短到了“二十年”来反映它,所以各种“主义”或“流派”的发生与存在的先后和久暂,不象欧洲各种文艺思潮的界限较为鲜明和久长;或同时存在,或昙花一现的消灭。 一九七九年重版说明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自评

    第一编 “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运动

    绪论 由“五四”到“五卅”的文艺思潮之社会背景

    第一章 概论——从一九一七年到“五卅”的中国文艺思想界

    一 文学革命的经过

    二 林纾的反对

    三 “五四”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

    四 “学衡派”的反对

    五 整理国故问题

    六 “甲寅派”的反对

    七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对立

    第二章 文学革命运动的“思想和形式”的主张

    一 “历史的观念”和进化论的思想

    二 反“文以载道”和反封建的思想

    三 主张“写实文学”和朦胧的社会思想

    四 反文言文的不彻底

    五 白话文不与口语接近

    第三章 与反对者的论争

    一 林纾

    二 “学衡派

    三 “甲寅派

    第四章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

    一 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同时存在的社会基础

    二 写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

    三 浪漫主义的创造社

    四 对立的统一与“革命文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编 “大革命时代”前后的革命文学问题

    绪论 由“五卅”到“九一八”的文艺思潮之社会背景

    第一章 概论——从“五卅”前后到“九一八”的中国文艺思想界

    第二章 创造社的革命文学主张

    一 创造社的进步

    二 为什么要提倡革命文学

    三 对于革命文学的作者、内容及作者世界观的主张

    四 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

    五 文学的阶级性

    六 文学的宣传作用

    七 唯物的文学论

    八 结语

    第三章 鲁迅的态度和茅盾的意见

    一 鲁迅的态度

    二 茅盾的意见

    ……

    第三编 “九一八”到'“八一三”的文艺思潮
  • 内容简介:
      中国的新文学思想,自一九一七年一、二月胡适和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到一九三七年的“八一三”抗战发生,共有二十年的历史了。(当然它的萌芽还早。)在这短短的二十年期间,一方面受了世界各国近二三百年文艺思潮的影响,一方面因为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使中国的文艺思想,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欧洲各国从十八世纪以来所有的各文艺思想流派的内容,即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现实主义)、颓废派、唯美派,象征派、表现派……以及新写实主义(亦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动的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但是,人家以二三百年的时间发展了的这些思想流派,我们缩短到了“二十年”来反映它,所以各种“主义”或“流派”的发生与存在的先后和久暂,不象欧洲各种文艺思潮的界限较为鲜明和久长;或同时存在,或昙花一现的消灭。
  • 目录:
    一九七九年重版说明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自评

    第一编 “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运动

    绪论 由“五四”到“五卅”的文艺思潮之社会背景

    第一章 概论——从一九一七年到“五卅”的中国文艺思想界

    一 文学革命的经过

    二 林纾的反对

    三 “五四”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

    四 “学衡派”的反对

    五 整理国故问题

    六 “甲寅派”的反对

    七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对立

    第二章 文学革命运动的“思想和形式”的主张

    一 “历史的观念”和进化论的思想

    二 反“文以载道”和反封建的思想

    三 主张“写实文学”和朦胧的社会思想

    四 反文言文的不彻底

    五 白话文不与口语接近

    第三章 与反对者的论争

    一 林纾

    二 “学衡派

    三 “甲寅派

    第四章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

    一 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同时存在的社会基础

    二 写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

    三 浪漫主义的创造社

    四 对立的统一与“革命文学”思想的萌芽

    第二编 “大革命时代”前后的革命文学问题

    绪论 由“五卅”到“九一八”的文艺思潮之社会背景

    第一章 概论——从“五卅”前后到“九一八”的中国文艺思想界

    第二章 创造社的革命文学主张

    一 创造社的进步

    二 为什么要提倡革命文学

    三 对于革命文学的作者、内容及作者世界观的主张

    四 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

    五 文学的阶级性

    六 文学的宣传作用

    七 唯物的文学论

    八 结语

    第三章 鲁迅的态度和茅盾的意见

    一 鲁迅的态度

    二 茅盾的意见

    ……

    第三编 “九一八”到'“八一三”的文艺思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
李何林选集
李何林;宫立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
李何林全集
李何林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