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4-01
版次: 1
ISBN: 9787515011035
定价: 4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铜版纸
页数: 309页
分类: 政治
7人买过
  • “政治前沿新知识文库”以“资政”为视角,聚焦于“国家治理”中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政府与政党权威、文化、政治与网络、国际问题与国际战略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将各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与“国家治理”实践中的重要政治、政策问题结合起来,以中高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读者对象,致力于更新其执政理念,提升其执政能力,努力打造一项影响深远的出版工程。 高宏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思潮与批评、文化产业与文化政策研究。有多部著作出版,并主编图书近百卷,成功策划实施多个文化产业项目,现于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一 文化改革 文化政策 文化领导权 / 1
    新时期国际文化理念引入中国,不断推动国家文化理论创新,深化拓展了文化属性、价值、功能、地位等文化理念认识,开启了文化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变革。面对国际文化竞争和文化发展实践新格局,以变革实现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和国家精神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双轮驱动”,不同领域文化政策密集出台,逐步形成了文化创造发展繁荣的理念、政策、管理、制度等立体化合力机制。

    (一)改革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动力源泉 / 1
    (二)国家精神创新的生动实践 / 4
    (三)文化创造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引擎 / 9
    (四)文化“中间地带”呼唤深化配套制度创新 / 14
    (五)探索文化发展的合力机制 / 20
    二 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权利 文化治理 / 4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管理领域重大政策理论和发展实践创新,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保障基础,着眼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实现文化民权,改善文化民生,扎实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实际上是从文化理念、资源配置、人员管理、组织结构到管理制度设计等一系列问题的变革,包含事业单位组织形式,都要实现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体制转换,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社会化开放体系,其决策、实施、评估乃至于文化内容、服务提供和管理组织都要吸纳多元社会主体,以“文化治理”实现文化“公共性”价值。

    (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文化权利 / 46
    (二)全体公民应享有更高文化福利 / 48
    (三)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阶段性“症结” / 52
    (四)多元参与主体与文化治理新格局 / 63
    三 新媒体 话语权 网络管理 / 67
    互联网带来了“第四次传播革命”,新兴媒体迅速改变了传统媒体生态格局,单一媒体传播变成了多媒体全媒体传播。新技术应用不断催生新媒体形态,扩大着新媒体家族谱系,特别是各种社交媒体爆炸式增长,新传播革命从网络到移动终端变革趋势正在加深,使媒体话语权不断发生转移,传统主流媒体边缘化加重,媒体融合走向传播融合也给传统媒体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管理实践滞后于媒介融合步伐,媒体规制改革亟需调整适应新发展趋势。

    (一)新媒体引领媒体生态变局 / 68
    (二)传统主流媒体向网络表达学什么 / 71
    (三)传播“移动化”趋势促动话语权转移 / 74
    (四)新媒体规制要跟上媒介融合发展步伐 / 81
    (五)媒体管理改革和发展趋势 / 90
    四 舆论场 意见领袖 政务微博 / 93
    传播融合给舆论场带来了立体化、全方位的新空间,参与主体和载体格局的多元多样直接导致舆情生态格局日趋复杂。“一人一媒体”的自媒体时代真正来临,加剧了舆情引导和调控难度。尤其是“意见领袖”、“大V”们在舆情新闻事件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其观点传播影响着公共舆论走势,掌控和引领信息流和意见流,“意见领袖”加剧了信息传播权的集中。新媒介愈来愈受到政府的重视,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性媒体拓展了政府公关的新视野,在传递政府信息、协调公众行为、回应社会关切、塑造政府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对话的重要平台。

    (一)“全景监狱”与网络舆论新趋势 / 93
    (二)多管齐下治理网络不良信息 / 101
    (三)交叉传播下社交性媒体营造立体舆论场 / 108
    (四)政务微博舆情引导的原则与策略 / 118
    五 文化产业 产业转型 文化竞争力 / 126
    “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文化属性认识的重大突破,开启了系统性文化创新发展新格局,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发展的新路径。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支撑和依托,对塑造我国经济品质和文化品格具有引导性战略价值地位。文化发展新格局新条件下,政府文化经济政策从零散走向系统,文化产业管理模式、方式和实施途径在变革中渐趋明晰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直接带来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竞争力增强,社会文化发展的活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释放。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属性认识突破 / 126
    (二)零散走向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变迁 / 130
    (三)政府文化产业管理方式和途径 / 134
    (四)借力文化产业催化引导经济转型 / 140
    (五)政府文化产业管理发展变革 / 146
    六 文化企业 文化金融 文化投融资 / 151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各类自主性市场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在由事业向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各类市场主体遭遇到了种种市场壁垒,其中就包括文化投融资的瓶颈制约。产业层面上,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政策层面上,扶持鼓励性积极政策密集出台,社会环境利好。特别是文化金融政策的出台,改善了文化企业融资环境,为风险投资进入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当前文化产业引入风险投资又存在各种现实性障碍,亟需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完善各类文化金融政策。

    (一)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障碍重重 / 152
    (二)文化产业融资路径一:引入风险投资 / 157
    (三)文化产业融资路径二:上市募集资金 / 169
    (四)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新机制探索 / 180
    七 文化产业园区 集聚区 产业集群 / 187
    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和空间依托,文化企业从空间集中到产业集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园区化发展也成为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文化产业园区能够直接带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转换。只有借助园区公共文化平台的完备,培育孵化骨干文化企业,让“跨界”成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趋向,才能够形成主导产业突出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文化生产、传播、展示、销售、生活、娱乐的空间,拓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复合功能,与生活、时尚、社区融合,成为新的文化生活旅游“目的地”。但文化园区发展中也普遍存在“名”与“实”相悖离、名实不符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园区的“名”“实”之辩 / 187
    (二)文化产业园区的实质和内核 / 192
    (三)文创园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 / 197
    (四)让“跨界”成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趋向 / 204
    八 文化资源 城镇化 区域发展 / 221
    文化资源是能够作为资产,应用于文化生产活动并产生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文化积累,尤其是能够进行规模化运作的文化因素。区域文化特色和文化积累形成的文化生态圈是文化资本转化的空间载体,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可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文化动力。文化资源产业化利用,要避免过于功利和短视,缺乏创意催化和差异,造成文化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和破坏,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借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区域特色经济塑型。

    (一)经济视阈下的文化资源属性 / 221
    (二)特色文化资源为新型城镇化注入动力 / 232
    (三)文化生态圈是文化资本转化的空间载体 / 236
    (四)区域文化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困境 / 242
    (五)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四原则 / 250
    九 文化“走出去” 文化输出 文化软实力 / 265
    全球一体化环境中,跨文化、跨国界交流传播既是本土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开展文化交流是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不论物质形态文化产品,还是精神形态文化内容,都是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形式和载体。而文化输出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流形态,我国文化交流“逆差”的结构矛盾突出,文化交流政策不成体系,不能适应建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表征,文化交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通道,也是实现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内置性
    条件。

    (一)文化管理与对外文化交流 / 265
    (二)文化输出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流形态 / 272
    (三)文化“走出去”政策与文化软实力建构 / 278
    十 文化产权 文化主权 文化安全 / 285
    全球化加剧了各国对文化资源的争夺,发达国家经济上的支配性力量衍生出文化霸权,极大冲击了发展中国家文化资源产权。由于缺乏文化产权意识,我国大量蕴含着巨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被西方国家无偿或低价开发成现代文化产品,行销全球获取高额利润。保护国家文化产权不仅是保护本国利用自身文化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权力,也是保护和掌控对自身文化进行阐释的权利,维护民族文化主权和文化身份认同。全球化语境和主权文化的困境与机遇,要求中国以文化自觉自信采取主动姿态和应变策略,以攻为守保障国家文化安全,谋求文化大国的崛起。

    (一)文化产权指涉文化权利和文化身份 / 286
    (二)经济全球化与各国文化产权争夺 / 288
    (三)中国文化产权的流失与保护 / 290
    (四)全球化语境和主权文化的困境与机遇 / 295
    (五)文化大国崛起的主动姿态和应变策略 / 298
    后 记 / 308

  • 内容简介:
    “政治前沿新知识文库”以“资政”为视角,聚焦于“国家治理”中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政府与政党权威、文化、政治与网络、国际问题与国际战略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将各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与“国家治理”实践中的重要政治、政策问题结合起来,以中高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读者对象,致力于更新其执政理念,提升其执政能力,努力打造一项影响深远的出版工程。
  • 作者简介:
    高宏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思潮与批评、文化产业与文化政策研究。有多部著作出版,并主编图书近百卷,成功策划实施多个文化产业项目,现于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 目录:
    一 文化改革 文化政策 文化领导权 / 1
    新时期国际文化理念引入中国,不断推动国家文化理论创新,深化拓展了文化属性、价值、功能、地位等文化理念认识,开启了文化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变革。面对国际文化竞争和文化发展实践新格局,以变革实现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和国家精神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双轮驱动”,不同领域文化政策密集出台,逐步形成了文化创造发展繁荣的理念、政策、管理、制度等立体化合力机制。

    (一)改革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动力源泉 / 1
    (二)国家精神创新的生动实践 / 4
    (三)文化创造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引擎 / 9
    (四)文化“中间地带”呼唤深化配套制度创新 / 14
    (五)探索文化发展的合力机制 / 20
    二 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权利 文化治理 / 4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管理领域重大政策理论和发展实践创新,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保障基础,着眼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实现文化民权,改善文化民生,扎实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实际上是从文化理念、资源配置、人员管理、组织结构到管理制度设计等一系列问题的变革,包含事业单位组织形式,都要实现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体制转换,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社会化开放体系,其决策、实施、评估乃至于文化内容、服务提供和管理组织都要吸纳多元社会主体,以“文化治理”实现文化“公共性”价值。

    (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文化权利 / 46
    (二)全体公民应享有更高文化福利 / 48
    (三)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阶段性“症结” / 52
    (四)多元参与主体与文化治理新格局 / 63
    三 新媒体 话语权 网络管理 / 67
    互联网带来了“第四次传播革命”,新兴媒体迅速改变了传统媒体生态格局,单一媒体传播变成了多媒体全媒体传播。新技术应用不断催生新媒体形态,扩大着新媒体家族谱系,特别是各种社交媒体爆炸式增长,新传播革命从网络到移动终端变革趋势正在加深,使媒体话语权不断发生转移,传统主流媒体边缘化加重,媒体融合走向传播融合也给传统媒体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管理实践滞后于媒介融合步伐,媒体规制改革亟需调整适应新发展趋势。

    (一)新媒体引领媒体生态变局 / 68
    (二)传统主流媒体向网络表达学什么 / 71
    (三)传播“移动化”趋势促动话语权转移 / 74
    (四)新媒体规制要跟上媒介融合发展步伐 / 81
    (五)媒体管理改革和发展趋势 / 90
    四 舆论场 意见领袖 政务微博 / 93
    传播融合给舆论场带来了立体化、全方位的新空间,参与主体和载体格局的多元多样直接导致舆情生态格局日趋复杂。“一人一媒体”的自媒体时代真正来临,加剧了舆情引导和调控难度。尤其是“意见领袖”、“大V”们在舆情新闻事件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其观点传播影响着公共舆论走势,掌控和引领信息流和意见流,“意见领袖”加剧了信息传播权的集中。新媒介愈来愈受到政府的重视,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性媒体拓展了政府公关的新视野,在传递政府信息、协调公众行为、回应社会关切、塑造政府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对话的重要平台。

    (一)“全景监狱”与网络舆论新趋势 / 93
    (二)多管齐下治理网络不良信息 / 101
    (三)交叉传播下社交性媒体营造立体舆论场 / 108
    (四)政务微博舆情引导的原则与策略 / 118
    五 文化产业 产业转型 文化竞争力 / 126
    “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文化属性认识的重大突破,开启了系统性文化创新发展新格局,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发展的新路径。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支撑和依托,对塑造我国经济品质和文化品格具有引导性战略价值地位。文化发展新格局新条件下,政府文化经济政策从零散走向系统,文化产业管理模式、方式和实施途径在变革中渐趋明晰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直接带来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竞争力增强,社会文化发展的活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释放。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属性认识突破 / 126
    (二)零散走向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变迁 / 130
    (三)政府文化产业管理方式和途径 / 134
    (四)借力文化产业催化引导经济转型 / 140
    (五)政府文化产业管理发展变革 / 146
    六 文化企业 文化金融 文化投融资 / 151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各类自主性市场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在由事业向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各类市场主体遭遇到了种种市场壁垒,其中就包括文化投融资的瓶颈制约。产业层面上,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政策层面上,扶持鼓励性积极政策密集出台,社会环境利好。特别是文化金融政策的出台,改善了文化企业融资环境,为风险投资进入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当前文化产业引入风险投资又存在各种现实性障碍,亟需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完善各类文化金融政策。

    (一)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障碍重重 / 152
    (二)文化产业融资路径一:引入风险投资 / 157
    (三)文化产业融资路径二:上市募集资金 / 169
    (四)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新机制探索 / 180
    七 文化产业园区 集聚区 产业集群 / 187
    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和空间依托,文化企业从空间集中到产业集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园区化发展也成为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文化产业园区能够直接带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转换。只有借助园区公共文化平台的完备,培育孵化骨干文化企业,让“跨界”成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趋向,才能够形成主导产业突出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文化生产、传播、展示、销售、生活、娱乐的空间,拓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复合功能,与生活、时尚、社区融合,成为新的文化生活旅游“目的地”。但文化园区发展中也普遍存在“名”与“实”相悖离、名实不符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园区的“名”“实”之辩 / 187
    (二)文化产业园区的实质和内核 / 192
    (三)文创园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 / 197
    (四)让“跨界”成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趋向 / 204
    八 文化资源 城镇化 区域发展 / 221
    文化资源是能够作为资产,应用于文化生产活动并产生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文化积累,尤其是能够进行规模化运作的文化因素。区域文化特色和文化积累形成的文化生态圈是文化资本转化的空间载体,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可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文化动力。文化资源产业化利用,要避免过于功利和短视,缺乏创意催化和差异,造成文化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和破坏,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借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区域特色经济塑型。

    (一)经济视阈下的文化资源属性 / 221
    (二)特色文化资源为新型城镇化注入动力 / 232
    (三)文化生态圈是文化资本转化的空间载体 / 236
    (四)区域文化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困境 / 242
    (五)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四原则 / 250
    九 文化“走出去” 文化输出 文化软实力 / 265
    全球一体化环境中,跨文化、跨国界交流传播既是本土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开展文化交流是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不论物质形态文化产品,还是精神形态文化内容,都是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形式和载体。而文化输出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流形态,我国文化交流“逆差”的结构矛盾突出,文化交流政策不成体系,不能适应建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表征,文化交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通道,也是实现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内置性
    条件。

    (一)文化管理与对外文化交流 / 265
    (二)文化输出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流形态 / 272
    (三)文化“走出去”政策与文化软实力建构 / 278
    十 文化产权 文化主权 文化安全 / 285
    全球化加剧了各国对文化资源的争夺,发达国家经济上的支配性力量衍生出文化霸权,极大冲击了发展中国家文化资源产权。由于缺乏文化产权意识,我国大量蕴含着巨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被西方国家无偿或低价开发成现代文化产品,行销全球获取高额利润。保护国家文化产权不仅是保护本国利用自身文化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权力,也是保护和掌控对自身文化进行阐释的权利,维护民族文化主权和文化身份认同。全球化语境和主权文化的困境与机遇,要求中国以文化自觉自信采取主动姿态和应变策略,以攻为守保障国家文化安全,谋求文化大国的崛起。

    (一)文化产权指涉文化权利和文化身份 / 286
    (二)经济全球化与各国文化产权争夺 / 288
    (三)中国文化产权的流失与保护 / 290
    (四)全球化语境和主权文化的困境与机遇 / 295
    (五)文化大国崛起的主动姿态和应变策略 / 298
    后 记 / 308

查看详情
12
系列丛书 / 更多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世界市场与国内冲突治理
宣兴章 著;宣兴章 编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非极化”的挑战世界格局走势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刘建飞、秦治来 著;刘建飞、秦治来 编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幸福社会建设
赵亮员 著;赵亮员 编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合作机制
尹艳红 著;尹艳红 编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中国软实力战略
田建明 著;田建明 编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经济转型与要素内部投入结构
栾大鹏 著;栾大鹏 编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政府与社会保障基于给付行政角度的分析
许兵 著;许兵 编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国际条约与世界秩序
刘玉龙 著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网络政治:当代中国社会与传媒的行动选择
胡泳 著;胡泳 编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社会党国际变化中的组织.思想与政策
张小劲、李岩 著;张小劲、李岩 编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变动社会中的政党权威
洪向华 著;洪向华 编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治道变革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
夏周青 著;夏周青 编
相关图书 / 更多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政府采购行政裁决指导性案例解读汇编(二)
政府采购行政裁决指导性案例编写组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合订本20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政府会计
彭志芳 著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基础
文小才,刘绍涛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研究
毛明明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政府超前引领(中观经济学系列教材)
陈云贤 著;徐现祥、王贤彬 编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政府监管注意力与审计行为的关系研究
田至立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政府工作报告(2024)(视频图文版)
新华网 著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政府审计基本理论
郑石桥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李强 著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政府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第二版)(刘学华)
刘学华 韩璐 刘泽平 王京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政府采购案例(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实践类与创新创业类系列教材)
宋丽颖 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数字经济与网络内容治理案例研究/网络文化管理丛书
高宏存、孙鸿炜、刘颖、张晓丹 著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诗词中的中国史
高宏存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大国治理现代化
高宏存 著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汉字里的纪律和规矩
高宏存 著;张泰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齐家智慧/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丛书
高宏存、张泰 编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丛书(套装全五册)
高宏存、张泰 著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全国干部传统文化与执政智慧培训教材
高宏存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图知天下:图说以色列
高宏存、张鹏 著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孔子家语通解
高宏存、张泰 编著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
高宏存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新概念英语》经典课堂3
高宏存 编;柳俊彦
政府文化管理前沿
中华养生实用宝典
高宏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