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10
版次: 1
ISBN: 9787305105524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75页
字数: 359千字
分类: 历史
18人买过
  • 第一篇 60年读史的五条基本启示一、历史研究的“相对真理性”二、“实事求是”——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三、扩大知识面、增强思辨能力与历史研究四、培养“打破砂锅璺(问)到底”的毅力五、提高人生哲学水平与历史研究第二篇 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文化的作用一、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两种主要精神二、两种主要精神对人的自身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三、人文精神与世俗欲望四、人文精神与人性善恶五、论教育与弘扬人文精神问题第三篇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的“仁政”思想一、“人我和谐”是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精华二、“仁政”思想——“人我和谐”思想向政治层面延伸的成果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与“仁政”思想四、“大丈夫”思想与“仁政”思想五、“仁政”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六、与“迂阔论”的商榷第四篇 江苏区域文化中的多种文化基因问题一、几组概念的界定二、蒙文通先生的先秦文化三个区域划分学说三、南方楚文化的主要内涵——老子、屈原、庄子的思想特点四、庄子、屈原思想与江苏区域文化五、巫文化与江苏区域文化六、江苏区域文化特色形成的多种文化基因第五篇 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与台湾人民的文化情结一、中华传统文化经福建移植到台湾二、文化情结与反日据武装斗争三、文化情结与反“皇民化运动”四、日据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旗手——连横五、两岸人民的文化情结第六篇 试释“清军入关的非正义性质”一、从历史上看明、清(后金)关系特点二、清军入关的非正义性质三、“清朝先进,明朝腐败”论辨析四、民族专制、压迫政策长期延续下清皇族的孤立第七篇 清代今文经学常州学派和它的认识论体系一、关于题目的一点说明二、今文经学常州学派形成的历史背景三、今文经学常州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四、新认识论体系的形成五、新认识论体系繁荣了清代常州地区的艺、文、学术研究六、新认识论体系与戊戌维新运动第八篇 观念落后——晚清以降社会全面落后的症结一、问题的提出二、历史的启示三、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迟来与主导思想的转变四、晚清以来市场经济的曲折发展五、观念转变导致中国崛起六、余论——关于“人的认识”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九篇 不同的“皇权主义”,不同的历史结局——洪秀全与朱元璋的比较研究一、两种不同的“皇权主义”二、不同的社会实践:弘扬传统文化与强制推行“拜上帝”三、不同的社会实践:保护私有制与废除私有制四、不同的社会实践:精心研究,慎重决策与“言天言地,不以国为事”五、不同的社会实践:严惩贪腐与纵容贪腐六、失败了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第十篇 洪仁歼“革故鼎新”思想的历史价值一、洪仁开“革故鼎新”思想的主要内容二、《资政新篇 》在太平天国没有得到实施的原因三、曾、左、李的洋务思想并未达到洪仁开的认识水平四、评价“革故鼎新”思想涉及的两个问题第十一篇 “忠王不忠”辨析一、农民战争与人道主义、皇权主义思想二、“忠”的概念辨析三、李秀成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四、《收齐章程》体现人道关怀五、“要防鬼,反为先”、“劝曾国藩做皇帝”,体现了反侵略、反“民族压迫”的时代精神第十二篇 张之洞、严复、梁启超与晚清思想启蒙一、张之洞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要缺陷及其实践的相对性三、严复“开民智”和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内容四、思想启蒙与“弘扬理性”、“弘扬人道”第十三篇 晚清十年“新政”与“南洋劝业会”一、晚清十年“新政”的具体内容二、“新政”为“南洋劝业会”的举办提供基础三、端方、陈琪为举办“南洋劝业会”作出重大贡献四、“南洋劝业会”实际上是“中国首届世博会”五、体现求实、进取精神的“评奖结果”和“研究会报告书”第十四篇 晚清“督抚专政”与“南北议和”一、晚清的“督抚专政”现象二、“督抚专政”导致三种新社会力量的出现三、“皇族内阁”出台与“皇族”的孤立四、武昌起义以后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五、“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真谛六、中国历史上代价最小的全国性政权更迭第十五篇 “三民主义”理论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实践一、中西民主思想精华的创造性结合——民权主义二、‘“民族”概念定位的混乱——民族主义三、社会发展因、果关系的颠倒——民生主义四、“三民主义”理论得失的认识论根源五、孙中山民主革命实践的历史功绩——“五族共和”第十六篇 中国资产阶级主体的转变一、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二、早期中国资产阶级的主体问题三、中国同盟会成员及其纲领的阶级属性四、中国资产阶级主体的转变第十七篇 “联邦制”与“联省自治”思潮在中国近代的兴衰一、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与“联邦制”二、“联邦制”演变为“联省自治”及其历史背景三、军人统治省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四、军人统治省区与全国人民共赴国难英勇抗敌五、当年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实事求是的选项第十八篇 俄共(布)、共产国际和中国国民党一、俄共(布)、共产国际锁定中国国民党和孙中山二、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三、“一大”标志着中国国民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准支部”四、孙中山的思想与中国国民党“一大”精神的主要差异五、割断联系,中国国民党成为独立的政党六、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历史影响第十九篇 张謇的事业和他的人生论、认识论一、张謇创建的历史业绩二、创建历史业绩的人生论、认识论基础三、导致重大决策失误的人生论、认识论根源四、结束语——值得重视的历史启示第二十篇 学习《罗尔纲全集》的心得体会一、丰富的内容——十大类、十六开本二十二册二、罗先生的学术风貌三、阅读《全集》以后的具体收获四、一代宗师的时代烙印心境高远学境无涯——读茅家琦先生新著《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感言
  • 目录:
    第一篇 60年读史的五条基本启示一、历史研究的“相对真理性”二、“实事求是”——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三、扩大知识面、增强思辨能力与历史研究四、培养“打破砂锅璺(问)到底”的毅力五、提高人生哲学水平与历史研究第二篇 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文化的作用一、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两种主要精神二、两种主要精神对人的自身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三、人文精神与世俗欲望四、人文精神与人性善恶五、论教育与弘扬人文精神问题第三篇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的“仁政”思想一、“人我和谐”是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精华二、“仁政”思想——“人我和谐”思想向政治层面延伸的成果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与“仁政”思想四、“大丈夫”思想与“仁政”思想五、“仁政”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六、与“迂阔论”的商榷第四篇 江苏区域文化中的多种文化基因问题一、几组概念的界定二、蒙文通先生的先秦文化三个区域划分学说三、南方楚文化的主要内涵——老子、屈原、庄子的思想特点四、庄子、屈原思想与江苏区域文化五、巫文化与江苏区域文化六、江苏区域文化特色形成的多种文化基因第五篇 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与台湾人民的文化情结一、中华传统文化经福建移植到台湾二、文化情结与反日据武装斗争三、文化情结与反“皇民化运动”四、日据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旗手——连横五、两岸人民的文化情结第六篇 试释“清军入关的非正义性质”一、从历史上看明、清(后金)关系特点二、清军入关的非正义性质三、“清朝先进,明朝腐败”论辨析四、民族专制、压迫政策长期延续下清皇族的孤立第七篇 清代今文经学常州学派和它的认识论体系一、关于题目的一点说明二、今文经学常州学派形成的历史背景三、今文经学常州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四、新认识论体系的形成五、新认识论体系繁荣了清代常州地区的艺、文、学术研究六、新认识论体系与戊戌维新运动第八篇 观念落后——晚清以降社会全面落后的症结一、问题的提出二、历史的启示三、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迟来与主导思想的转变四、晚清以来市场经济的曲折发展五、观念转变导致中国崛起六、余论——关于“人的认识”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九篇 不同的“皇权主义”,不同的历史结局——洪秀全与朱元璋的比较研究一、两种不同的“皇权主义”二、不同的社会实践:弘扬传统文化与强制推行“拜上帝”三、不同的社会实践:保护私有制与废除私有制四、不同的社会实践:精心研究,慎重决策与“言天言地,不以国为事”五、不同的社会实践:严惩贪腐与纵容贪腐六、失败了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第十篇 洪仁歼“革故鼎新”思想的历史价值一、洪仁开“革故鼎新”思想的主要内容二、《资政新篇 》在太平天国没有得到实施的原因三、曾、左、李的洋务思想并未达到洪仁开的认识水平四、评价“革故鼎新”思想涉及的两个问题第十一篇 “忠王不忠”辨析一、农民战争与人道主义、皇权主义思想二、“忠”的概念辨析三、李秀成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四、《收齐章程》体现人道关怀五、“要防鬼,反为先”、“劝曾国藩做皇帝”,体现了反侵略、反“民族压迫”的时代精神第十二篇 张之洞、严复、梁启超与晚清思想启蒙一、张之洞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要缺陷及其实践的相对性三、严复“开民智”和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内容四、思想启蒙与“弘扬理性”、“弘扬人道”第十三篇 晚清十年“新政”与“南洋劝业会”一、晚清十年“新政”的具体内容二、“新政”为“南洋劝业会”的举办提供基础三、端方、陈琪为举办“南洋劝业会”作出重大贡献四、“南洋劝业会”实际上是“中国首届世博会”五、体现求实、进取精神的“评奖结果”和“研究会报告书”第十四篇 晚清“督抚专政”与“南北议和”一、晚清的“督抚专政”现象二、“督抚专政”导致三种新社会力量的出现三、“皇族内阁”出台与“皇族”的孤立四、武昌起义以后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五、“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真谛六、中国历史上代价最小的全国性政权更迭第十五篇 “三民主义”理论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实践一、中西民主思想精华的创造性结合——民权主义二、‘“民族”概念定位的混乱——民族主义三、社会发展因、果关系的颠倒——民生主义四、“三民主义”理论得失的认识论根源五、孙中山民主革命实践的历史功绩——“五族共和”第十六篇 中国资产阶级主体的转变一、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二、早期中国资产阶级的主体问题三、中国同盟会成员及其纲领的阶级属性四、中国资产阶级主体的转变第十七篇 “联邦制”与“联省自治”思潮在中国近代的兴衰一、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与“联邦制”二、“联邦制”演变为“联省自治”及其历史背景三、军人统治省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四、军人统治省区与全国人民共赴国难英勇抗敌五、当年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实事求是的选项第十八篇 俄共(布)、共产国际和中国国民党一、俄共(布)、共产国际锁定中国国民党和孙中山二、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三、“一大”标志着中国国民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准支部”四、孙中山的思想与中国国民党“一大”精神的主要差异五、割断联系,中国国民党成为独立的政党六、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历史影响第十九篇 张謇的事业和他的人生论、认识论一、张謇创建的历史业绩二、创建历史业绩的人生论、认识论基础三、导致重大决策失误的人生论、认识论根源四、结束语——值得重视的历史启示第二十篇 学习《罗尔纲全集》的心得体会一、丰富的内容——十大类、十六开本二十二册二、罗先生的学术风貌三、阅读《全集》以后的具体收获四、一代宗师的时代烙印心境高远学境无涯——读茅家琦先生新著《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感言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桑榆之美:马壮寰水彩画集
马壮寰 绘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桑榆情怀:我的北理故事
北京理工大学关工委秘书处 编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桑榆唱晚
温长路 著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桑榆情怀(我的大学生活)
蔡婷婷 编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桑榆匪晚集--朱杰人学术论文自选集
朱杰人 著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桑榆诗章
杨树桐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桑榆微澜--章可敦论文集
章可敦 著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桑榆书谭
周晶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桑榆微霞
李福钟 著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桑榆暮景集
门瑞瑜 著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桑榆二稿
武守志 著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桑榆笔影:陈明舟书画集
陈明舟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中国国民党史
茅家琦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南雍咏史
茅家琦 著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历史与思想论集
茅家琦 著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江苏社科名家文库:茅家琦卷
茅家琦 著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孙中山评传(上、中、下)
茅家琦 著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一代宗师布衣学者:罗尔纲先生传
茅家琦 编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
茅家琦 著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实证功夫与思辨精神
茅家琦 著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中国国民党史(上下)
茅家琦、徐梁伯、马振犊、严安林 著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孙中山评传
茅家琦 著;匡亚明 编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
太平天国通史:全三册
茅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