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中的古文明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2008-10
版次: 1
ISBN: 9787100056014
定价: 61.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8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   《文物中的古文明》是作者近几年来的学术论文结集,根据内容辑成古史研究、甲骨学研究、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帛学研究、年代学研究、学术史研究七个部分,及时介绍了考古的最新发现并做了精深的探讨,其中既有对古代文明研究的宏观认识,也有关于某一专题深入细致的辨析,基本上涵盖了作者关于古代文明研究的最新成果。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并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国外名校的客座教授以及多所国内高校的兼职教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学勤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牍帛书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均有重要建树。50年代,他缀合、整理殷墟发掘所获甲骨,用排谱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历史地理,并首次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首创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辞说,继而又就历组卜辞等问题提出两系九组的新分期法。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分期、分区、分国别研究中,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系统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础上,他对商周时期的礼制、职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探索。50年代后期,他综合研究战国时期金文、陶文、古玺、货币文字及简帛,从而促使古文字学领域中新的分支——战国文字研究形成,是战国文字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从1975年起他先后主持和参加过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的整理、注释,并利用这些新材料,对战国以至汉初的学术史、文化史进行探索,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他在上述简帛以及长沙楚帛书、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的研究中,以及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等方面,都作出过令人瞩目的贡献,是国内外学界公认的简帛研究和古文字研究、古史研究的权威。近年由他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等。
      [编辑本段]论著目录:
      《殷虚文字缀合》(与郭若愚、曾毅公合作),科学出版社,1955年。
      《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外文出版社,1980年。
      《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定稿),文物出版社,1985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定稿),文物出版社,1990年。
      《英国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86、1992年。
      《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1986年。
      《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比较考古学随笔》,(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
      《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修订本《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
      《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湾)时报出版,1994年。
      《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与艾兰合作),文物出版社,1995年。
      《中国青铜器概说》,外文出版社,1995年。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彭裕商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古文献从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四海寻珍》,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99年。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拥篲集》,三秦出版社,1999年。
      《甲骨百年话沧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青铜器萃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2000年。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定稿),文物出版社,2001年。
      《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国古史寻证》(与郭志坤合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清路集》,团结出版社,2004年。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青铜器与古代史》,(台湾)联经,2005年。
      《李学勤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另有学术论文500余篇。 第一辑 古史研究
    考古与古文献的整理
    读《周礼正义·天官》笔记
    有关古史的十个新发现
    古文字与古文明:21世纪初的认识和展望
    女娲传说与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谈经学与文献学的关系
    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陶寺特殊建筑基址与《尧典》的空间观念
    舜庙遗址与尧舜传说
    考古最新发现与先秦史研究
    国学与经学的几个问题
    虞夏商周研究的十个课题
    关于绵阳双包山汉墓墓主的推测
    最新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的影响——2006年6月1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大夏讲坛的演讲
    理论与历史学的创新
    深入探讨远古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第二辑 甲骨学研究
    关于花园庄东地卜辞的所谓“丁”的一点看法
    再论家谱刻辞
    从两条《花东》卜辞看殷礼
    裸玉与商末亲族制度
    论新出现的一片征夷方卜辞
    《殷墟甲骨辑 佚》序
    一版新缀卜辞与商王世系
    释香港钟华培先生所藏玉璧刻铭
    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
    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
    周公庙遗址性质推想
    周公庙卜甲四片试释
    周公庙遗址祝家巷卜甲试释
    永恒的殷墟
    商代夷方的名号和地望

    第三辑 青铜器研究
    论士山盘——西周王朝干预诸侯政事一例
    禹鼎与张家坡井叔墓地
    “秦子”新释
    季姬方尊研究
    作册般铜鼋考释
    仆麻卣论说
    从眉县杨家村窖藏谈青铜器研究的五个方面
    青铜器分期研究的十个课题
    试论新出现的■方鼎和荣仲方鼎
    齐侯壶的年代与史事
    北京东北旺出土叔繁簠研究
    论应侯视工诸器的时代
    庄白痪器的再考察
    续说晋侯邦父与杨姑
    商末金文中的职官“搞”
    绛县横北村大墓与(崩阝)国
    试说殷墟新出土的铜玺
    蒙古新发掘匈奴墓所出汉镜
    谈大型连弧纹彩绘镜
    重论阿富汗席巴尔甘出土的汉镜
    伯(犭臣犬)青铜器与西周典祀
    论子龙大鼎及有关问题
    谈西周厉王时器伯保■父簋
    西汉金文中的咸阳
    关于鹿邑太清宫大墓墓主的推测
    城固两罍铭文的研究
    小邾墓地及其青铜器研究

    第四辑 战国文字研究
    荥阳上官皿与安邑下官钟
    十二字越王州句剑读释
    释东周器名卮及有关文字
    三年垣上官鼎校量的计算
    中山石刻释文
    《珍秦斋藏金·秦铜器篇》前言

    第五辑 简帛学研究
    上博楚简《鲁邦大旱》解义
    《子羔》等三篇并非一卷
    楚简《子羔》研究
    从新出楚简看齐鲁文化的影响
    论先秦道家的“夜行”
    楚简《恒先》首章释义
    释古代道家的“宇宙”
    论战国简的卦画
    由楚简《周易》看马王堆帛书《周易》经文
    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
    孔孟之间与老庄之间
    《尚书·金滕》与楚简祷辞
    《周易》与中国文化
    有纪年楚简年代的研究
    导论
    擂鼓墩1号墓简
    葛陵1001号墓简
    天星观1号墓简、秦家嘴99号墓简
    望山1号墓简
    包山2号墓简
    德山夕阳坡2号墓简
    秦家嘴1号墓简
    从郭店简《语丛四》看《庄子·胠箧》
    试说楚简中的《说命》佚文
    试释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
    楚简《弟子问》与“赫”字
    释楚帛书中的女娲


    第六辑 年代学研究
    眉县杨家村器铭历日的难题
    谈寝孪方鼎的所谓“惟王廿祀”
    谈伯吕父盈的历日
    论汉简、钱范所见纪年超长现象
    晋侯苏钟的年代学问题
    论(录见)簋的年代
    补论不其簋的器主和年代
    颂器的分合及其年代的推定
    基美博物馆所藏令簋的年代
    论佣伯再簋的历日

    第七辑 学术史研究
    侯外庐先生与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研究
    交叉学科与文科的发展
    历史学、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结合和互补
    容庚先生对青铜器研究之重大贡献
    中国古文字学的最新进展
    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的背景与影响
    王国维的“阙疑”精神
    深入探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就和经验——“清华国学研究院与21世纪中国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周雁女士对我的帮助
    追忆马承源先生给我的帮助
    学术的综合和创新一一纪念陈梦家先生

    后记
  • 内容简介:
      《文物中的古文明》是作者近几年来的学术论文结集,根据内容辑成古史研究、甲骨学研究、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帛学研究、年代学研究、学术史研究七个部分,及时介绍了考古的最新发现并做了精深的探讨,其中既有对古代文明研究的宏观认识,也有关于某一专题深入细致的辨析,基本上涵盖了作者关于古代文明研究的最新成果。
  • 作者简介: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并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国外名校的客座教授以及多所国内高校的兼职教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学勤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牍帛书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均有重要建树。50年代,他缀合、整理殷墟发掘所获甲骨,用排谱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历史地理,并首次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首创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辞说,继而又就历组卜辞等问题提出两系九组的新分期法。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分期、分区、分国别研究中,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系统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础上,他对商周时期的礼制、职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探索。50年代后期,他综合研究战国时期金文、陶文、古玺、货币文字及简帛,从而促使古文字学领域中新的分支——战国文字研究形成,是战国文字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从1975年起他先后主持和参加过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的整理、注释,并利用这些新材料,对战国以至汉初的学术史、文化史进行探索,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他在上述简帛以及长沙楚帛书、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的研究中,以及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等方面,都作出过令人瞩目的贡献,是国内外学界公认的简帛研究和古文字研究、古史研究的权威。近年由他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等。
      [编辑本段]论著目录:
      《殷虚文字缀合》(与郭若愚、曾毅公合作),科学出版社,1955年。
      《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外文出版社,1980年。
      《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定稿),文物出版社,1985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定稿),文物出版社,1990年。
      《英国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86、1992年。
      《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1986年。
      《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比较考古学随笔》,(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
      《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修订本《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
      《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湾)时报出版,1994年。
      《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与艾兰合作),文物出版社,1995年。
      《中国青铜器概说》,外文出版社,1995年。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彭裕商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古文献从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四海寻珍》,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99年。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拥篲集》,三秦出版社,1999年。
      《甲骨百年话沧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青铜器萃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2000年。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定稿),文物出版社,2001年。
      《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国古史寻证》(与郭志坤合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清路集》,团结出版社,2004年。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青铜器与古代史》,(台湾)联经,2005年。
      《李学勤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另有学术论文500余篇。
  • 目录:
    第一辑 古史研究
    考古与古文献的整理
    读《周礼正义·天官》笔记
    有关古史的十个新发现
    古文字与古文明:21世纪初的认识和展望
    女娲传说与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谈经学与文献学的关系
    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陶寺特殊建筑基址与《尧典》的空间观念
    舜庙遗址与尧舜传说
    考古最新发现与先秦史研究
    国学与经学的几个问题
    虞夏商周研究的十个课题
    关于绵阳双包山汉墓墓主的推测
    最新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的影响——2006年6月1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大夏讲坛的演讲
    理论与历史学的创新
    深入探讨远古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第二辑 甲骨学研究
    关于花园庄东地卜辞的所谓“丁”的一点看法
    再论家谱刻辞
    从两条《花东》卜辞看殷礼
    裸玉与商末亲族制度
    论新出现的一片征夷方卜辞
    《殷墟甲骨辑 佚》序
    一版新缀卜辞与商王世系
    释香港钟华培先生所藏玉璧刻铭
    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
    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
    周公庙遗址性质推想
    周公庙卜甲四片试释
    周公庙遗址祝家巷卜甲试释
    永恒的殷墟
    商代夷方的名号和地望

    第三辑 青铜器研究
    论士山盘——西周王朝干预诸侯政事一例
    禹鼎与张家坡井叔墓地
    “秦子”新释
    季姬方尊研究
    作册般铜鼋考释
    仆麻卣论说
    从眉县杨家村窖藏谈青铜器研究的五个方面
    青铜器分期研究的十个课题
    试论新出现的■方鼎和荣仲方鼎
    齐侯壶的年代与史事
    北京东北旺出土叔繁簠研究
    论应侯视工诸器的时代
    庄白痪器的再考察
    续说晋侯邦父与杨姑
    商末金文中的职官“搞”
    绛县横北村大墓与(崩阝)国
    试说殷墟新出土的铜玺
    蒙古新发掘匈奴墓所出汉镜
    谈大型连弧纹彩绘镜
    重论阿富汗席巴尔甘出土的汉镜
    伯(犭臣犬)青铜器与西周典祀
    论子龙大鼎及有关问题
    谈西周厉王时器伯保■父簋
    西汉金文中的咸阳
    关于鹿邑太清宫大墓墓主的推测
    城固两罍铭文的研究
    小邾墓地及其青铜器研究

    第四辑 战国文字研究
    荥阳上官皿与安邑下官钟
    十二字越王州句剑读释
    释东周器名卮及有关文字
    三年垣上官鼎校量的计算
    中山石刻释文
    《珍秦斋藏金·秦铜器篇》前言

    第五辑 简帛学研究
    上博楚简《鲁邦大旱》解义
    《子羔》等三篇并非一卷
    楚简《子羔》研究
    从新出楚简看齐鲁文化的影响
    论先秦道家的“夜行”
    楚简《恒先》首章释义
    释古代道家的“宇宙”
    论战国简的卦画
    由楚简《周易》看马王堆帛书《周易》经文
    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
    孔孟之间与老庄之间
    《尚书·金滕》与楚简祷辞
    《周易》与中国文化
    有纪年楚简年代的研究
    导论
    擂鼓墩1号墓简
    葛陵1001号墓简
    天星观1号墓简、秦家嘴99号墓简
    望山1号墓简
    包山2号墓简
    德山夕阳坡2号墓简
    秦家嘴1号墓简
    从郭店简《语丛四》看《庄子·胠箧》
    试说楚简中的《说命》佚文
    试释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
    楚简《弟子问》与“赫”字
    释楚帛书中的女娲


    第六辑 年代学研究
    眉县杨家村器铭历日的难题
    谈寝孪方鼎的所谓“惟王廿祀”
    谈伯吕父盈的历日
    论汉简、钱范所见纪年超长现象
    晋侯苏钟的年代学问题
    论(录见)簋的年代
    补论不其簋的器主和年代
    颂器的分合及其年代的推定
    基美博物馆所藏令簋的年代
    论佣伯再簋的历日

    第七辑 学术史研究
    侯外庐先生与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研究
    交叉学科与文科的发展
    历史学、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结合和互补
    容庚先生对青铜器研究之重大贡献
    中国古文字学的最新进展
    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的背景与影响
    王国维的“阙疑”精神
    深入探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就和经验——“清华国学研究院与21世纪中国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周雁女士对我的帮助
    追忆马承源先生给我的帮助
    学术的综合和创新一一纪念陈梦家先生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可阅读
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新论
龚德才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科技分析(新时代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及应用丛书)
高守雷 王恩元 等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展具与装具
刘彦琪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鉴赏与科学解读(上下册)
姚义 著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收藏:纵览镌刻文明的千年印迹
葛凤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光华:1935年—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研究
陈文平 陈诞 编著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
徐圆圆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出版社七经图(古籍.1函4册)/天禄书房珍本丛刊
【明】吴继仕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技术:理论、教学与实践
周双林著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技术
张立乾 编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与方法
[奥]约翰内斯·卡尔·芬克
系列丛书 / 更多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可阅读
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新论
龚德才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科技分析(新时代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及应用丛书)
高守雷 王恩元 等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展具与装具
刘彦琪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鉴赏与科学解读(上下册)
姚义 著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收藏:纵览镌刻文明的千年印迹
葛凤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光华:1935年—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研究
陈文平 陈诞 编著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
徐圆圆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出版社七经图(古籍.1函4册)/天禄书房珍本丛刊
【明】吴继仕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技术:理论、教学与实践
周双林著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技术
张立乾 编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与方法
[奥]约翰内斯·卡尔·芬克
相关图书 / 更多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可阅读
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新论
龚德才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科技分析(新时代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及应用丛书)
高守雷 王恩元 等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展具与装具
刘彦琪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鉴赏与科学解读(上下册)
姚义 著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收藏:纵览镌刻文明的千年印迹
葛凤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光华:1935年—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研究
陈文平 陈诞 编著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
徐圆圆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出版社七经图(古籍.1函4册)/天禄书房珍本丛刊
【明】吴继仕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技术:理论、教学与实践
周双林著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技术
张立乾 编
文物中的古文明
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与方法
[奥]约翰内斯·卡尔·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