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编校 , , , ,
2018-11
版次: 1
ISBN: 9787532589678
定价: 9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历史
17人买过
  • 本书收录了20世纪初年黄人望《史学研究法讲义》、柳诒徵《史学研究法》,30年代李季谷《历史研究法》、姚从吾《历史研究法》四种讲义,大体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国内史学方法论课程的“西化”程度,同时也透示了中国史学界摄取方法论知识从途径日本到直接取自欧美的转变。将这些稀见讲义整理出版,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黄人望(1880-1948),浙江金华人。早年曾赴日留学。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等教授、讲师。柳诒徵(1880年-1956年),江苏镇江人。先后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东北大学和中央大学等,并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主要著作有《历代史略》《东亚各国史》《中国文化史》等。李季谷(1895—1968),浙江绍兴人。曾赴日留学,回国后历任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讲师、教授。后又留学英国,归国任教于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等。1949年后专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专著有《日本史ABC》《日本通史》《西洋史纲》等。姚从吾(1894-1970),河南襄城人。年少时曾留学德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河南大学、台湾大学教授。主要专著有《东北史论丛》《汉字蒙音蒙古秘史新译校注》等。

          编校者李孝迁,浙江苍南人,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中外学术交流史研究。在《中华文史论丛》、《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四十余篇学术论文,专著有《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2007)、《域外汉学与中国现代史学》(2014),编校《近代中国域外汉学评论萃编》(2014)。 丛刊缘起/ 1

    前言/ 1

    史学研究法讲义 / 黄人望

    第一章  叙言/ 3

    第二章  史料编/ 17

    第三章  考证编/ 43

    第四章  史论编/ 49

    第五章  理论史学 /53

    史学研究法 / 柳诒徵

    第一章  历史之种类/ 57

    第二章  史学之定义/ 61

    第三章  史学之材料/ 65 

    第四章  史学之补助学科/ 70 

    第五章  史料之整理/ 74 

    第六章  史事之考证及批评/ 79

    第七章  历史哲学/ 83

    历史研究法 / 李季谷

    第一章  导论/ 89 

    一  历史是批评人类经验的总成绩/ 89 

    二  关于方法之话/ 91

    三  历史与地理/ 92

    四  历史的潜力与我们的创造/ 94 

    第二章  历史的概念及认识/ 96

    一  史学的定义/ 96

    二  历史的认识及对立/ 99

    第三章  历史的原动力及其发达的三阶段/ 101

    一  历史的六种原动力/ 101 

    二  历史发达的三阶段/ 102

    第四章  史料/ 105

    一  史料的搜集/ 105

    二  史学的补助科学/ 106

    历史研究法 / 姚从吾

    导言/ 125 

    第一编  历史学的性质与任务/ 135

    第一章  历史的性质/ 135

    一  字义的说明/ 135 

    二  广义的历史与狭义的历史/ 137

    三  历史学研究的趋势/ 138

    第二章  历史记事的进化(历史演进的历史)/ 139

    一  述事或记账式的历史/ 140 

    二  垂训的或实用的历史/ 141

    三  进化的历史/ 143

    四  社会学的历史/ 144

    第三章  历史学的定义/ 146

    一  班海穆与斐德儿的历史学的定义/ 146

    二  上述定义的说明/ 147 

    三  其他历史学家所下历史定义的举例/ 149 

    四  历史定义的误解/ 151

    第四章  历史的任务/ 154

    第五章  历史的分类与分期/ 156

    一  历史的范围/ 156

    二  历史的分类与分期/ 158 

    第二编  史源学/ 169

    第一章  历史研究法的概观与历史/ 169 

    一  概观/ 169 

    二  历史研究法的历史/ 174

    第二章  史料的分类/ 181

    一  同时人的记载/ 182

    二  间接的史料/ 187

    三  古物/ 204

    第三章  史料的搜辑与出版/ 211

    一  搜辑散佚的古书与古文字/ 213

    二  搜辑仅存的旧闻与旧事/ 217

    第四章  史料的批评/ 221

    一  外表的批评/ 221

    二  内容的批评/ 232

    三  史料的编次/ 235

    第五章  史料的解释/ 237 

    第六章  史料关系的会通/ 241

    第七章  历史的叙述/ 252

    一  历史叙述的方式/ 252

    二  一种科学的历史著作应具备的形式/ 253

    三  叙述的方法/ 254

    第三编  欧洲近代通行的几种历史观/ 258 

    一  近代历史观的缘起/ 258

    二  近代历史观的主要派别/ 259

    第一章  二元论或神权政治的历史观/ 260

    第二章  人本主义哲学的历史观/ 263

    第三章  唯物的历史观/ 265

    第四章  实证主义的历史观/ 269

    第五章  康德以后德国正统派哲学的历史观/ 274

    第六章  表象派的历史观/ 280

    第四编  历史学的辅助科学和历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286

    第一章 历史学的辅助科学/ 286

    一  语言学/ 286

    二  古文字学/ 289

    三  古文书学或公文学/ 291

    四  印章学/ 292

    五  泉币学/ 292

    六  族谱学与家世学/ 293

    七  纹章学或徽章学/ 294

    八  年代学/ 295

    九  地理学/ 295

    第二章  历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299 

    Ⅰ  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299

    Ⅱ  历史学和与他接近的几种自然科学/ 314

    Ⅲ  历史学与心理学/ 316

    Ⅳ  历史与文学/ 317

    Ⅴ  历史与美术/ 319

    附录一  释史/ 321

    附录二  我国旧日历史家的垂训的历史观/ 328

    附录三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334

    附录四  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 346

    附录五  同时人记载的举例/ 354

    附录六  《元典章校补释例》序/ 369

    附录七  文人附会强解史文的一例/ 379
  •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20世纪初年黄人望《史学研究法讲义》、柳诒徵《史学研究法》,30年代李季谷《历史研究法》、姚从吾《历史研究法》四种讲义,大体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国内史学方法论课程的“西化”程度,同时也透示了中国史学界摄取方法论知识从途径日本到直接取自欧美的转变。将这些稀见讲义整理出版,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作者简介:
          黄人望(1880-1948),浙江金华人。早年曾赴日留学。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等教授、讲师。柳诒徵(1880年-1956年),江苏镇江人。先后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东北大学和中央大学等,并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主要著作有《历代史略》《东亚各国史》《中国文化史》等。李季谷(1895—1968),浙江绍兴人。曾赴日留学,回国后历任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讲师、教授。后又留学英国,归国任教于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等。1949年后专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专著有《日本史ABC》《日本通史》《西洋史纲》等。姚从吾(1894-1970),河南襄城人。年少时曾留学德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河南大学、台湾大学教授。主要专著有《东北史论丛》《汉字蒙音蒙古秘史新译校注》等。

          编校者李孝迁,浙江苍南人,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中外学术交流史研究。在《中华文史论丛》、《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四十余篇学术论文,专著有《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2007)、《域外汉学与中国现代史学》(2014),编校《近代中国域外汉学评论萃编》(2014)。
  • 目录:
    丛刊缘起/ 1

    前言/ 1

    史学研究法讲义 / 黄人望

    第一章  叙言/ 3

    第二章  史料编/ 17

    第三章  考证编/ 43

    第四章  史论编/ 49

    第五章  理论史学 /53

    史学研究法 / 柳诒徵

    第一章  历史之种类/ 57

    第二章  史学之定义/ 61

    第三章  史学之材料/ 65 

    第四章  史学之补助学科/ 70 

    第五章  史料之整理/ 74 

    第六章  史事之考证及批评/ 79

    第七章  历史哲学/ 83

    历史研究法 / 李季谷

    第一章  导论/ 89 

    一  历史是批评人类经验的总成绩/ 89 

    二  关于方法之话/ 91

    三  历史与地理/ 92

    四  历史的潜力与我们的创造/ 94 

    第二章  历史的概念及认识/ 96

    一  史学的定义/ 96

    二  历史的认识及对立/ 99

    第三章  历史的原动力及其发达的三阶段/ 101

    一  历史的六种原动力/ 101 

    二  历史发达的三阶段/ 102

    第四章  史料/ 105

    一  史料的搜集/ 105

    二  史学的补助科学/ 106

    历史研究法 / 姚从吾

    导言/ 125 

    第一编  历史学的性质与任务/ 135

    第一章  历史的性质/ 135

    一  字义的说明/ 135 

    二  广义的历史与狭义的历史/ 137

    三  历史学研究的趋势/ 138

    第二章  历史记事的进化(历史演进的历史)/ 139

    一  述事或记账式的历史/ 140 

    二  垂训的或实用的历史/ 141

    三  进化的历史/ 143

    四  社会学的历史/ 144

    第三章  历史学的定义/ 146

    一  班海穆与斐德儿的历史学的定义/ 146

    二  上述定义的说明/ 147 

    三  其他历史学家所下历史定义的举例/ 149 

    四  历史定义的误解/ 151

    第四章  历史的任务/ 154

    第五章  历史的分类与分期/ 156

    一  历史的范围/ 156

    二  历史的分类与分期/ 158 

    第二编  史源学/ 169

    第一章  历史研究法的概观与历史/ 169 

    一  概观/ 169 

    二  历史研究法的历史/ 174

    第二章  史料的分类/ 181

    一  同时人的记载/ 182

    二  间接的史料/ 187

    三  古物/ 204

    第三章  史料的搜辑与出版/ 211

    一  搜辑散佚的古书与古文字/ 213

    二  搜辑仅存的旧闻与旧事/ 217

    第四章  史料的批评/ 221

    一  外表的批评/ 221

    二  内容的批评/ 232

    三  史料的编次/ 235

    第五章  史料的解释/ 237 

    第六章  史料关系的会通/ 241

    第七章  历史的叙述/ 252

    一  历史叙述的方式/ 252

    二  一种科学的历史著作应具备的形式/ 253

    三  叙述的方法/ 254

    第三编  欧洲近代通行的几种历史观/ 258 

    一  近代历史观的缘起/ 258

    二  近代历史观的主要派别/ 259

    第一章  二元论或神权政治的历史观/ 260

    第二章  人本主义哲学的历史观/ 263

    第三章  唯物的历史观/ 265

    第四章  实证主义的历史观/ 269

    第五章  康德以后德国正统派哲学的历史观/ 274

    第六章  表象派的历史观/ 280

    第四编  历史学的辅助科学和历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286

    第一章 历史学的辅助科学/ 286

    一  语言学/ 286

    二  古文字学/ 289

    三  古文书学或公文学/ 291

    四  印章学/ 292

    五  泉币学/ 292

    六  族谱学与家世学/ 293

    七  纹章学或徽章学/ 294

    八  年代学/ 295

    九  地理学/ 295

    第二章  历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299 

    Ⅰ  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299

    Ⅱ  历史学和与他接近的几种自然科学/ 314

    Ⅲ  历史学与心理学/ 316

    Ⅳ  历史与文学/ 317

    Ⅴ  历史与美术/ 319

    附录一  释史/ 321

    附录二  我国旧日历史家的垂训的历史观/ 328

    附录三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334

    附录四  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 346

    附录五  同时人记载的举例/ 354

    附录六  《元典章校补释例》序/ 369

    附录七  文人附会强解史文的一例/ 379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增订版)
刘家和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史学原理
【英】柯林武德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史学要义校注
吴漫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史学杂稿续存(黄云眉著作集)
黄云眉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史学与年谱:中国电影表演美学述评
厉震林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史学理论手册
[英]萨拉·富特 主编;何立民 译;[加拿大]南希·帕特纳;余伟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史学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开史学家论丛》第四辑)
乔治忠 著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史学通论(四种合刊)
浮田和民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史学导论:历史研究的目标、方法与新方向(第七版)
(英) 约翰·托什(John Tosh)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史学理论:起步与进程
陈启能著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史学概论(第二版)
《史学概论》编写组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22年下卷(总第27卷)
杨共乐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史学旅行
李孝迁、胡昌智 著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中国现代史学评论
李孝迁 编校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中国现代史学评论
李孝迁、王东 编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近代中国域外汉学评论萃编
李孝迁 编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域外汉学与中国现代史学
李孝迁 著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李孝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