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7-09
版次: 1
ISBN: 9787561755198
定价: 2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5页
字数: 366千字
分类: 历史
25人买过
  • 本书分为前后两部分:其一,19世纪末至1911年辛亥革命,以考察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与西方史学关系为主,凡四章:第一章梳理清末翻译出版的历史教科书的版本、流传及影响。汉译历史教科书不仅仅只是学堂课本,而且还蕴涵了不少西学新知,清季趋新学人往往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历史课本获取近代史学知识,从而引发检讨传统史学。汉译历史教科书是厘清20世纪初西方史学东传的一份重要资料,因此有必要先作系统的整理;第二章探讨西方(日本)的文明史学,它对新史学思潮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这样说,新史学思潮的灵魂就是文明史学。这章分别对法国的文明史学、英国的文明史学、日本的文明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作较为完整的论述。清末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开始输入我国,受文明史学的影响,史学方法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而热衷于传播西方史学理论,如科学史观、地理史观、人种史观、英雄史观等,皆为人所津津乐道。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西方考古学知识也传人中国,对推进史前史和上古史研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第三章将通过当时出版的各种书籍报刊资料,勾勒出西方各种史观和考古学在20世纪初知识界的传播轨迹。第四章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考辨梁启超新史学的西学渊源。通过考察重要语汇如“邻猫生子”、“家谱”、“君史”、“民史”形成的脉络,以及将《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与各种译著、日文本,作细致的文本比对、解读,使我们对梁启超新史学如何构成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其二,“五四”前后至20世纪40年代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本书只探讨了在民国史坛有重要影响的三大西方史学思潮和流派,至于非理性主义史学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暂不列为研究对象。第五章梳理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在华的传播。这部分所采用的资料相当丰富,挖掘了一批过去为人所不知的鲁滨逊新史学派的中国学生,对这个学派在历史教育界的实际影响也有大量史料作支撑。第六章论述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40年代传播和影响的全过程。《西方的没落》在华的早期传播,以往人们知之甚少,这章将爬梳更多资料,使我们对其早期流传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20世纪30、40年代《西方的没落》在华之情况,从欧美、日本、苏联(批判)三条路线加以全方位考察。最后附带论述汤因比的史学思想在中国的影响。第七章是本书的重点,讨论兰克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我国现代史学建设的影响。首先以文献学的手段,整理早期中文世界中对兰克的描述,同时分析兰克史学的早期传播路径及其处境;其次,对集中体现兰克的史学方法论的两部著作:《史学方法论》、《史学原论》的流传、出版和影响,作详实的论述;再次,分析译著中的兰克形象和国人历史叙述中的兰克形象对中国现代史学建设的影响。这章还专门论述民国时期外籍史学教员在现代史学建设中的贡献。 绪论

    第一章  清季汉译历史教科书

     一、癸卯学制与汉译历史教科书

     二、支那史、东洋史的介译与国史改造运动

     三、西洋史、万国史的翻译与“世界史之观念”

    第二章  20世纪初年文明史学之东传

     一、法国文明史学的绍述

     二、英国文明史学的译介

     三、日本文明史作品的翻译及回应

    第三章  西方史学理论的初期引介

     一、历史与科学

     二、历史与地理

     三、历史与人种

     四、历史与英雄

     五、历史与考古学

    第四章  梁启超新史学史学之考源

     一、“邻猫生子”、“家谱”渊源考

     二、《中国史叙论》材源考

     三、《新史学》材源考

    第五章  鲁滨逊新史学派在中国的回响

     一、《新史学》的早期流传和翻译

     二、新史学派著述的译介

     三、鲁滨逊新史学派理论的传播

     四、东方的知音

    第六章  斯宾格勒(O.Spengler)在中国

     一、《西方的没落》的早期传播

     二、吴宓与斯宾格勒

     三、《西方的没落》在华传播路径

     四、《人与技术》的翻译及回响

     五、斯宾格勒(附汤因比)在40年代知识界

    第七章  兰克史学与中国现代史学

     一、兰克史学的早期传播

     二、史学方法意识的觉醒

     三、中文世界中的兰克形象

    附录一  汉译和编译历史教科书(审定)一览表

    附录二  汉译和编译历史教科书(非审定)一览表

    附录三  鲁滨逊新史学派著作中译本一览表

    附录四  《史学研究法》、《史学方法论》目录对照

    附录五  《史学纲要》目录

    附录六  征引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前后两部分:其一,19世纪末至1911年辛亥革命,以考察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与西方史学关系为主,凡四章:第一章梳理清末翻译出版的历史教科书的版本、流传及影响。汉译历史教科书不仅仅只是学堂课本,而且还蕴涵了不少西学新知,清季趋新学人往往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历史课本获取近代史学知识,从而引发检讨传统史学。汉译历史教科书是厘清20世纪初西方史学东传的一份重要资料,因此有必要先作系统的整理;第二章探讨西方(日本)的文明史学,它对新史学思潮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这样说,新史学思潮的灵魂就是文明史学。这章分别对法国的文明史学、英国的文明史学、日本的文明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作较为完整的论述。清末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开始输入我国,受文明史学的影响,史学方法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而热衷于传播西方史学理论,如科学史观、地理史观、人种史观、英雄史观等,皆为人所津津乐道。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西方考古学知识也传人中国,对推进史前史和上古史研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第三章将通过当时出版的各种书籍报刊资料,勾勒出西方各种史观和考古学在20世纪初知识界的传播轨迹。第四章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考辨梁启超新史学的西学渊源。通过考察重要语汇如“邻猫生子”、“家谱”、“君史”、“民史”形成的脉络,以及将《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与各种译著、日文本,作细致的文本比对、解读,使我们对梁启超新史学如何构成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其二,“五四”前后至20世纪40年代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本书只探讨了在民国史坛有重要影响的三大西方史学思潮和流派,至于非理性主义史学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暂不列为研究对象。第五章梳理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在华的传播。这部分所采用的资料相当丰富,挖掘了一批过去为人所不知的鲁滨逊新史学派的中国学生,对这个学派在历史教育界的实际影响也有大量史料作支撑。第六章论述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40年代传播和影响的全过程。《西方的没落》在华的早期传播,以往人们知之甚少,这章将爬梳更多资料,使我们对其早期流传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20世纪30、40年代《西方的没落》在华之情况,从欧美、日本、苏联(批判)三条路线加以全方位考察。最后附带论述汤因比的史学思想在中国的影响。第七章是本书的重点,讨论兰克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我国现代史学建设的影响。首先以文献学的手段,整理早期中文世界中对兰克的描述,同时分析兰克史学的早期传播路径及其处境;其次,对集中体现兰克的史学方法论的两部著作:《史学方法论》、《史学原论》的流传、出版和影响,作详实的论述;再次,分析译著中的兰克形象和国人历史叙述中的兰克形象对中国现代史学建设的影响。这章还专门论述民国时期外籍史学教员在现代史学建设中的贡献。
  •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清季汉译历史教科书

     一、癸卯学制与汉译历史教科书

     二、支那史、东洋史的介译与国史改造运动

     三、西洋史、万国史的翻译与“世界史之观念”

    第二章  20世纪初年文明史学之东传

     一、法国文明史学的绍述

     二、英国文明史学的译介

     三、日本文明史作品的翻译及回应

    第三章  西方史学理论的初期引介

     一、历史与科学

     二、历史与地理

     三、历史与人种

     四、历史与英雄

     五、历史与考古学

    第四章  梁启超新史学史学之考源

     一、“邻猫生子”、“家谱”渊源考

     二、《中国史叙论》材源考

     三、《新史学》材源考

    第五章  鲁滨逊新史学派在中国的回响

     一、《新史学》的早期流传和翻译

     二、新史学派著述的译介

     三、鲁滨逊新史学派理论的传播

     四、东方的知音

    第六章  斯宾格勒(O.Spengler)在中国

     一、《西方的没落》的早期传播

     二、吴宓与斯宾格勒

     三、《西方的没落》在华传播路径

     四、《人与技术》的翻译及回响

     五、斯宾格勒(附汤因比)在40年代知识界

    第七章  兰克史学与中国现代史学

     一、兰克史学的早期传播

     二、史学方法意识的觉醒

     三、中文世界中的兰克形象

    附录一  汉译和编译历史教科书(审定)一览表

    附录二  汉译和编译历史教科书(非审定)一览表

    附录三  鲁滨逊新史学派著作中译本一览表

    附录四  《史学研究法》、《史学方法论》目录对照

    附录五  《史学纲要》目录

    附录六  征引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人学观念史(赵敦华著作集)
赵敦华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服饰与时尚文化:帝国时代
丹尼斯·艾米·巴克斯特(Denise Amy Baxter)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
杨代福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时尚文化史
(美)邦尼·英格利什、纳兹宁·哈达亚特·门罗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历史
司强|责编:郑秀艳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汉学史:汉学先驱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
(美)韩大伟(David B.Honey)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服饰与时尚文化:现代
亚历山德拉·帕尔默(Alexandra Palmer)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服饰与时尚文化:启蒙时代
彼得·麦克尼尔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服饰与时尚文化:文艺复兴
[英]伊丽莎白·柯里(Elizabeth Currie)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服饰与时尚文化:中世纪
莎拉-格蕾丝·海勒(Sarah-Grace Heller)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文明4000年(战争与和平,野蛮与文明,沉沦与觉醒,记录影响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瞬间)
文聘元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哲学二十一讲
(美)弗兰克·梯利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史学旅行
李孝迁、胡昌智 著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四种(精)
李孝迁 编校;姚从吾 撰;黄人望;柳诒徵;李季谷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现代史学评论
李孝迁 编校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现代史学评论
李孝迁、王东 编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中国域外汉学评论萃编
李孝迁 编
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域外汉学与中国现代史学
李孝迁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