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 上下册

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 上下册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4-08
版次: 1
ISBN: 9787040139082
定价: 29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大16开
纸张: 铜版纸
页数: 398页
字数: 960千字
分类: 艺术
43人买过
  •   本书是2000年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课题。书中阐述了中国道教石刻艺术研究的对象,并分为三大块:一为北朝至隋唐的道(佛)教造像碑、石;二为巴蜀隋唐至宋的道教造像龛窟;三为宋元之际的山西太原龙山道教石窟。该书内容涉及考古、造像宗教内容、造型艺术等内容。在研究它们的同时,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民俗、宗教传播和信仰审美情趣的实物资料进行研究、描述。并对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简明的阐述。  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知识系统、结构明晰、概念准确、体力规范、重点突出,本书系统简明、重点突出、图文并茂,随文所附大量插图,以突出视觉艺术教材的直观感和特殊性为旨归,将文字描绘和图像展示作了有机的结合。  本书使用范围广泛,除作师范本、专科,美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外,亦可为热好中国美术的广大社会读者选用。 胡文和 男 汉族 出生年月:1950年12月26日
    工作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学历:大学专业工作经历
    1980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全国招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我报考该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汉地佛教专业,考试成绩及格,被中国社会科院正式录取,并分配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从事藏学研究。1984年调本院文学所从事宗教考古艺术研究。20年来致力于收集中国道教、佛教石刻和石窟艺术、建筑方面的图文资料,历年来于学术性期刊发表研究宗教考古和艺术的论文及文章、译文,逾60篇;1994年以来,出版专著5部,校注1部。1998年应邀赴德国,分别在洪堡大学汉学院、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学院,讲学《四川道教石窟艺术》、《四川安岳石窟艺术》。1996、2000年独立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200l至03年担任《中国西南文献丛书》副总编兼第八辑《西南石窟文献》10册的主编工作。2005年6月8日独立设计的《巴蜀佛教雕刻艺术史》被立项为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课题,批准号:05XZJ(004)。
    2主要著作
    1990年独立撰写《四川摩崖石刻艺术造像调查及其分期》(《考古学集刊·7》),获1992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3等奖。1990至95年独立研究完成两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课题《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获1996年四川省社会科学界优秀科研成果奖);八·五重点课题《安岳石窟艺术》。1996至2002年独立研究完成两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分别是《安岳大足石窟艺术》(1996[BZJ]2006),1998年12月结项并出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副刊·读书〉《古代雕刻艺术的又一座宝库》给予高度评价(2000.07.24)。《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2000[BZJ]007),2003年获结项证书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书目出版2004年8月已正式出版发行。2001年担任《中国西南文献丛书》副总编兼第八辑共10册《西南石窟文献》主编,其中3册是本人专著,2003年8月正式出版。 凡例

    前言

     一 关于中国道教石刻艺术研究对象的组成

     二 对中国道教石刻艺术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三 本课题在海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述评

    第一卷 北朝至隋唐的道教造像碑、石

     壹 北朝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分布及保存现状

      (一)耀县药王山博物馆碑林

      (二)临潼市博物馆碑廊的造像碑

     贰 北朝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内容及发愿文题刻

      中国早期道教祭祀神像产生的历史概述

    (一)北魏道(佛)教造像碑、石

    (二)北朝、南朝道(佛)教造像碑、石

    (三)西魏道(佛)教造像碑、石

    (四)北齐道(佛)教造像碑、石

    (五)北周道(佛)教造像碑、石

    (六)隋代道(佛)教造像碑、石

    (七)唐代道(佛)教造像碑、石

    (八)北魏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的发愿文题刻

     叁 北魏至隋唐道(佛)教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1 北魏(386-534)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2 北朝、南齐一萧梁(480-557年)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3 西魏(535-556)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4 北齐(550一577)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5 北周(557-581)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6 隋代(581-618)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7 唐代(618-907)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8 补遗

     肆 北魏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一)北魏(386-534)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I

      (二)西魏(535-556)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三)南朝(479-557)道教造像石的类型~

      (四)北周时代(557-581)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五)隋代(581-618)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六)唐代(618-907)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伍 北朝道(佛)教造像碑的宗教内容研究

      (一)北天师道初期的斋仪内容

      (二)北朝道(佛)教造像碑发愿文中的佛教思想

     陆 北朝道(佛)教造像碑、石的历史价值

      (一)道(佛)造像碑、石在北地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

      (二)南朝道教典籍已流传至北地并对北天师道产生影响

      (三)南朝文化生活习俗对北朝的影响

      (四)提供了历史地理沿革的新资料

    第二卷 巴蜀道教石窟

     壹 巴蜀道教石窟遗址的分布

      (一)剑阁县道教造像龛窟

      (二)蒲江县道教造像龛窟

      (三)丹棱县道教造像龛窟

      (四)绵阳市道教造像龛窟

      (五)潼南县道教造像龛窟

      (六)乐至县道教造像龛窟

      (七)安岳县道教造像龛窟

      (八)大足县道教造像龛窟

      (九)仁寿县道教造像龛窟

     贰 巴蜀道教石窟的分期

      (一)隋代的道教龛

      (二)唐代的道教龛窟

      (三)宋代的道教龛窟

     叁 巴蜀道教石窟题材内容的研究

      道教神祗系统,造像的由来、发展和演变

    (一)道教尊神

    (二)道教俗神

    (三)经变图类

     肆 巴蜀道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一)巴蜀隋唐道教造像的艺术特征

      (二)大足宋代道教造像的艺术特征

     伍 巴蜀道教石窟的历史价值

      (一)天师道在巴蜀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二)唐代老君像兴盛、道佛像和合的历史背景

      (三)巴蜀唐代道教造像的构图模式和题刻内容所反映的唐代道教的斋仪形式

      (四)宋代道、释、儒三教合一造像的兴起原由

     陆 中国唯一的石刻唐代道藏经目

    第三卷 山西太原龙山道教道窟

     壹 历来对龙山道教石窟的考察研究述议

     贰 龙山道教石窟的形制和造像内容

     叁 龙山石窟每窟内容和名称辨证

     肆 龙山石窟的形制、形象造型及服饰特征

      (一)窟的形制和构图模式

      (二)形象造型和服饰特征

    综论

     (一)道教制作的民间性

     (二)道教制作的摹仿性

     (三)道教教义对其艺术造型的制约性

    插图索引

    图版索引

    参考图版

    附录壹

    附录贰

    附录叁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00年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课题。书中阐述了中国道教石刻艺术研究的对象,并分为三大块:一为北朝至隋唐的道(佛)教造像碑、石;二为巴蜀隋唐至宋的道教造像龛窟;三为宋元之际的山西太原龙山道教石窟。该书内容涉及考古、造像宗教内容、造型艺术等内容。在研究它们的同时,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民俗、宗教传播和信仰审美情趣的实物资料进行研究、描述。并对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简明的阐述。  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知识系统、结构明晰、概念准确、体力规范、重点突出,本书系统简明、重点突出、图文并茂,随文所附大量插图,以突出视觉艺术教材的直观感和特殊性为旨归,将文字描绘和图像展示作了有机的结合。  本书使用范围广泛,除作师范本、专科,美术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外,亦可为热好中国美术的广大社会读者选用。
  • 作者简介:
    胡文和 男 汉族 出生年月:1950年12月26日
    工作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学历:大学专业工作经历
    1980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全国招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我报考该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汉地佛教专业,考试成绩及格,被中国社会科院正式录取,并分配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从事藏学研究。1984年调本院文学所从事宗教考古艺术研究。20年来致力于收集中国道教、佛教石刻和石窟艺术、建筑方面的图文资料,历年来于学术性期刊发表研究宗教考古和艺术的论文及文章、译文,逾60篇;1994年以来,出版专著5部,校注1部。1998年应邀赴德国,分别在洪堡大学汉学院、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学院,讲学《四川道教石窟艺术》、《四川安岳石窟艺术》。1996、2000年独立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200l至03年担任《中国西南文献丛书》副总编兼第八辑《西南石窟文献》10册的主编工作。2005年6月8日独立设计的《巴蜀佛教雕刻艺术史》被立项为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课题,批准号:05XZJ(004)。
    2主要著作
    1990年独立撰写《四川摩崖石刻艺术造像调查及其分期》(《考古学集刊·7》),获1992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3等奖。1990至95年独立研究完成两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课题《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获1996年四川省社会科学界优秀科研成果奖);八·五重点课题《安岳石窟艺术》。1996至2002年独立研究完成两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分别是《安岳大足石窟艺术》(1996[BZJ]2006),1998年12月结项并出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副刊·读书〉《古代雕刻艺术的又一座宝库》给予高度评价(2000.07.24)。《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2000[BZJ]007),2003年获结项证书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书目出版2004年8月已正式出版发行。2001年担任《中国西南文献丛书》副总编兼第八辑共10册《西南石窟文献》主编,其中3册是本人专著,2003年8月正式出版。
  • 目录:
    凡例

    前言

     一 关于中国道教石刻艺术研究对象的组成

     二 对中国道教石刻艺术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三 本课题在海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述评

    第一卷 北朝至隋唐的道教造像碑、石

     壹 北朝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分布及保存现状

      (一)耀县药王山博物馆碑林

      (二)临潼市博物馆碑廊的造像碑

     贰 北朝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内容及发愿文题刻

      中国早期道教祭祀神像产生的历史概述

    (一)北魏道(佛)教造像碑、石

    (二)北朝、南朝道(佛)教造像碑、石

    (三)西魏道(佛)教造像碑、石

    (四)北齐道(佛)教造像碑、石

    (五)北周道(佛)教造像碑、石

    (六)隋代道(佛)教造像碑、石

    (七)唐代道(佛)教造像碑、石

    (八)北魏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的发愿文题刻

     叁 北魏至隋唐道(佛)教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1 北魏(386-534)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2 北朝、南齐一萧梁(480-557年)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3 西魏(535-556)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4 北齐(550一577)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5 北周(557-581)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6 隋代(581-618)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7 唐代(618-907)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8 补遗

     肆 北魏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一)北魏(386-534)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I

      (二)西魏(535-556)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三)南朝(479-557)道教造像石的类型~

      (四)北周时代(557-581)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五)隋代(581-618)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六)唐代(618-907)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伍 北朝道(佛)教造像碑的宗教内容研究

      (一)北天师道初期的斋仪内容

      (二)北朝道(佛)教造像碑发愿文中的佛教思想

     陆 北朝道(佛)教造像碑、石的历史价值

      (一)道(佛)造像碑、石在北地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

      (二)南朝道教典籍已流传至北地并对北天师道产生影响

      (三)南朝文化生活习俗对北朝的影响

      (四)提供了历史地理沿革的新资料

    第二卷 巴蜀道教石窟

     壹 巴蜀道教石窟遗址的分布

      (一)剑阁县道教造像龛窟

      (二)蒲江县道教造像龛窟

      (三)丹棱县道教造像龛窟

      (四)绵阳市道教造像龛窟

      (五)潼南县道教造像龛窟

      (六)乐至县道教造像龛窟

      (七)安岳县道教造像龛窟

      (八)大足县道教造像龛窟

      (九)仁寿县道教造像龛窟

     贰 巴蜀道教石窟的分期

      (一)隋代的道教龛

      (二)唐代的道教龛窟

      (三)宋代的道教龛窟

     叁 巴蜀道教石窟题材内容的研究

      道教神祗系统,造像的由来、发展和演变

    (一)道教尊神

    (二)道教俗神

    (三)经变图类

     肆 巴蜀道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一)巴蜀隋唐道教造像的艺术特征

      (二)大足宋代道教造像的艺术特征

     伍 巴蜀道教石窟的历史价值

      (一)天师道在巴蜀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二)唐代老君像兴盛、道佛像和合的历史背景

      (三)巴蜀唐代道教造像的构图模式和题刻内容所反映的唐代道教的斋仪形式

      (四)宋代道、释、儒三教合一造像的兴起原由

     陆 中国唯一的石刻唐代道藏经目

    第三卷 山西太原龙山道教道窟

     壹 历来对龙山道教石窟的考察研究述议

     贰 龙山道教石窟的形制和造像内容

     叁 龙山石窟每窟内容和名称辨证

     肆 龙山石窟的形制、形象造型及服饰特征

      (一)窟的形制和构图模式

      (二)形象造型和服饰特征

    综论

     (一)道教制作的民间性

     (二)道教制作的摹仿性

     (三)道教教义对其艺术造型的制约性

    插图索引

    图版索引

    参考图版

    附录壹

    附录贰

    附录叁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 上下册
巴蜀佛教雕刻艺术史
胡文和、胡文成 作者
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 上下册
安岳大足佛雕
胡文和 著
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 上下册
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
胡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