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06
版次: 1
ISBN: 9787040237252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98页
字数: 29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工程技术
  • 地球表面上的人工建筑,无一不是建设在地貌环境之中的,研究地貌与建筑力学相适应的力学,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方向。动力地貌学是研究力学与地貌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动力地貌学概论》立足于理论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流变力学、颗粒力学等力学基础,普通地貌学、部门地貌学基础,以及地理数学基础上的一部关于地形圈、岩石圈与土圈的专著。涉及数学力学、地貌学基础,地表形态在内动力与外动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过程。全书共分十八章,包括:动力地貌学的背景;大地构造地貌力学、褶皱与断层地貌力学、火山动力地貌、地震动力地貌等内动力地貌;坡地动力地貌、河流动力地貌、泥石流动力地貌、喀斯特(岩溶)动力地貌、粒雪与冰水流动力地貌、冰川动力地貌、冻土动力地貌、风沙动力地貌、黄土动力地貌、海岸动力地貌、海底动力地貌等外动力地貌;陨石动力地貌和人工地貌力学。可以作为大学生、研究生的教科书、参考书,也可供资源、能源、环境、灾害、矿山、城建、交通、土木、水利等有关研究人员、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参考。 马蔼乃,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开始进行水文与地貌的跨学科研究;1975年研究遥感信息,开始进行数学、物理、地理的跨学科研究;1990年研究人地系统,开始进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1984年出版《遥感概论》(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遥感信息模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河流动力地貌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1999年出版《长江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丛书》(武汉出版社,群作,8册),2000年出版《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国泥石流研究》(科学出版社,合作)等专著6部,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省部级一、二等奖5次,培养硕士、博士共65名,并多次在国内外为外籍学生用英语授课,曾获美国政府地质调查局荣誉证书和英国世界名人中心《地理信息科学》荣誉证书。 第一章动力地貌学的背景
    1.1地球、太阳、月球和流星以及人类活动的能量
    1.2地形圈、岩石圈与土圈
    1.3动力地貌的力学基础
    1.4地理复杂数学模型的应用
    1.5基础设施的地貌环境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力学
    2.1地壳表面力的平衡
    2.2地球内部的压力与地壳应力
    2.3构造力学模型
    2.4构造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褶皱与断层地貌力学
    3.1褶皱与断层的机制
    3.2褶皱与断层的应力
    3.3褶皱、断层的数学模型
    3.4褶皱断层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火山动力地貌
    4.1火山喷发原理
    4.2火山喷发力学与模型
    4.3熔岩流力学与模型
    4.4火山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地震动力地貌
    5.1地震基本概念
    5.2地震地貌现象
    5.3临震预报模型
    5.4地震的应急防御系统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坡地动力地貌
    6.1坡地地貌现象
    6.2坡面侵蚀、搬运与堆积
    6.3滑坡与崩塌数学模型
    6.4坡地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河流动力地貌
    7.1河流挟沙水流
    7.2挟沙水流的侵蚀、搬运与堆积
    7.3河床演变动力学
    7.4河流阶地与古河道
    7.5河流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泥石流动力地貌
    8.1泥浆流
    8.2泥石流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
    8.3泥石流沟谷的演变
    8.4泥石流的防治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喀斯特(岩溶)动力地貌
    9.1碳酸盐水流
    9.2酸性水流的溶蚀、搬运与淀积
    9.3喀斯特(岩溶)地貌的演变
    9.4喀斯特(岩溶)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粒雪流与冰水流动力地貌
    10.1粒雪流与冰水流
    10.2粒雪沙砾流与冰水沙砾流的侵蚀、搬运、堆积
    10.3粒雪沙砾流与冰水沙砾流的地貌演变
    lO.4粒雪沙砾流和冰水沙砾流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冰川动力地貌
    11.1冰川的运动特性
    11.2冰川的侵蚀、搬运与堆积
    11.3冰川地貌的演变
    11.4冰川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冻土动力地貌
    12.1冻土与融冻泥流
    12.2冻土的侵蚀、搬运与堆积
    12.3冻土地貌的演变
    12.4冻土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风沙动力地貌
    13.1沙尘暴与风沙流
    13.2风沙的侵蚀、搬运与堆积
    13.3沙漠地貌的演变
    13.4风沙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黄土动力地貌
    14.1黄土高原的特性
    14.2黄土的侵蚀、搬运与沉积
    14.3黄土高原地貌的演化
    14.4黄土高原的建设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海岸动力地貌
    15.1潮汐与海浪
    15.2挟沙潮流与挟沙海流的侵蚀、搬运与堆积
    15.3河口动力地貌
    15.4海岸地貌的演变
    15.5海岸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海底动力地貌
    16.1海底异重流
    16.2海底异重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
    16.3海底地貌演变的研究
    16.4海底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陨石动力地貌
    17.1陨石的撞击作用
    17.2陨石与陨石坑
    17.3陨石的撞击力
    17.4陨石坑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人工地貌力学
    18.1人工地貌概念
    18.2城镇人工地貌
    18.3人工交通地貌
    18.4水利工程地貌
    18.5农田人工地貌
    18.6人工地貌与自然地貌的融合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地球表面上的人工建筑,无一不是建设在地貌环境之中的,研究地貌与建筑力学相适应的力学,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方向。动力地貌学是研究力学与地貌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动力地貌学概论》立足于理论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流变力学、颗粒力学等力学基础,普通地貌学、部门地貌学基础,以及地理数学基础上的一部关于地形圈、岩石圈与土圈的专著。涉及数学力学、地貌学基础,地表形态在内动力与外动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过程。全书共分十八章,包括:动力地貌学的背景;大地构造地貌力学、褶皱与断层地貌力学、火山动力地貌、地震动力地貌等内动力地貌;坡地动力地貌、河流动力地貌、泥石流动力地貌、喀斯特(岩溶)动力地貌、粒雪与冰水流动力地貌、冰川动力地貌、冻土动力地貌、风沙动力地貌、黄土动力地貌、海岸动力地貌、海底动力地貌等外动力地貌;陨石动力地貌和人工地貌力学。可以作为大学生、研究生的教科书、参考书,也可供资源、能源、环境、灾害、矿山、城建、交通、土木、水利等有关研究人员、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参考。
  • 作者简介:
    马蔼乃,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开始进行水文与地貌的跨学科研究;1975年研究遥感信息,开始进行数学、物理、地理的跨学科研究;1990年研究人地系统,开始进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1984年出版《遥感概论》(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遥感信息模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河流动力地貌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1999年出版《长江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丛书》(武汉出版社,群作,8册),2000年出版《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国泥石流研究》(科学出版社,合作)等专著6部,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省部级一、二等奖5次,培养硕士、博士共65名,并多次在国内外为外籍学生用英语授课,曾获美国政府地质调查局荣誉证书和英国世界名人中心《地理信息科学》荣誉证书。
  • 目录:
    第一章动力地貌学的背景
    1.1地球、太阳、月球和流星以及人类活动的能量
    1.2地形圈、岩石圈与土圈
    1.3动力地貌的力学基础
    1.4地理复杂数学模型的应用
    1.5基础设施的地貌环境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力学
    2.1地壳表面力的平衡
    2.2地球内部的压力与地壳应力
    2.3构造力学模型
    2.4构造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褶皱与断层地貌力学
    3.1褶皱与断层的机制
    3.2褶皱与断层的应力
    3.3褶皱、断层的数学模型
    3.4褶皱断层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火山动力地貌
    4.1火山喷发原理
    4.2火山喷发力学与模型
    4.3熔岩流力学与模型
    4.4火山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地震动力地貌
    5.1地震基本概念
    5.2地震地貌现象
    5.3临震预报模型
    5.4地震的应急防御系统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坡地动力地貌
    6.1坡地地貌现象
    6.2坡面侵蚀、搬运与堆积
    6.3滑坡与崩塌数学模型
    6.4坡地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河流动力地貌
    7.1河流挟沙水流
    7.2挟沙水流的侵蚀、搬运与堆积
    7.3河床演变动力学
    7.4河流阶地与古河道
    7.5河流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泥石流动力地貌
    8.1泥浆流
    8.2泥石流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
    8.3泥石流沟谷的演变
    8.4泥石流的防治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喀斯特(岩溶)动力地貌
    9.1碳酸盐水流
    9.2酸性水流的溶蚀、搬运与淀积
    9.3喀斯特(岩溶)地貌的演变
    9.4喀斯特(岩溶)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粒雪流与冰水流动力地貌
    10.1粒雪流与冰水流
    10.2粒雪沙砾流与冰水沙砾流的侵蚀、搬运、堆积
    10.3粒雪沙砾流与冰水沙砾流的地貌演变
    lO.4粒雪沙砾流和冰水沙砾流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冰川动力地貌
    11.1冰川的运动特性
    11.2冰川的侵蚀、搬运与堆积
    11.3冰川地貌的演变
    11.4冰川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冻土动力地貌
    12.1冻土与融冻泥流
    12.2冻土的侵蚀、搬运与堆积
    12.3冻土地貌的演变
    12.4冻土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风沙动力地貌
    13.1沙尘暴与风沙流
    13.2风沙的侵蚀、搬运与堆积
    13.3沙漠地貌的演变
    13.4风沙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黄土动力地貌
    14.1黄土高原的特性
    14.2黄土的侵蚀、搬运与沉积
    14.3黄土高原地貌的演化
    14.4黄土高原的建设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海岸动力地貌
    15.1潮汐与海浪
    15.2挟沙潮流与挟沙海流的侵蚀、搬运与堆积
    15.3河口动力地貌
    15.4海岸地貌的演变
    15.5海岸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海底动力地貌
    16.1海底异重流
    16.2海底异重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
    16.3海底地貌演变的研究
    16.4海底地貌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陨石动力地貌
    17.1陨石的撞击作用
    17.2陨石与陨石坑
    17.3陨石的撞击力
    17.4陨石坑与基础设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人工地貌力学
    18.1人工地貌概念
    18.2城镇人工地貌
    18.3人工交通地貌
    18.4水利工程地貌
    18.5农田人工地貌
    18.6人工地貌与自然地貌的融合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设备操作(中英双语版)
刘新建、郭俊杰、张成达 编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装置轴系振动控制技术
周炎 编著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运行安全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洪吉超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23)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电化学阻抗谱:原理、获取及应用
戴海峰;王学远;朱建功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隔膜设计与制备技术
吴大勇;梁卫华;操建华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
胡敏艺 蒋光辉 编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分析方法与应用
张文华 著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学系统稳定性与可达性分析及在结冰飞机中的应用
李颖晖;袁国强;徐浩军;吴辰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绿色回收技术
赵光金 范茂松 王放放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
黄正军\\\\周梅芳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气象学
吕克利;徐银梓;谈哲敏;张熠
系列丛书 / 更多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设备操作(中英双语版)
刘新建、郭俊杰、张成达 编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装置轴系振动控制技术
周炎 编著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运行安全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洪吉超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23)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电化学阻抗谱:原理、获取及应用
戴海峰;王学远;朱建功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隔膜设计与制备技术
吴大勇;梁卫华;操建华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
胡敏艺 蒋光辉 编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分析方法与应用
张文华 著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学系统稳定性与可达性分析及在结冰飞机中的应用
李颖晖;袁国强;徐浩军;吴辰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绿色回收技术
赵光金 范茂松 王放放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
黄正军\\\\周梅芳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气象学
吕克利;徐银梓;谈哲敏;张熠
相关图书 / 更多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设备操作(中英双语版)
刘新建、郭俊杰、张成达 编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装置轴系振动控制技术
周炎 编著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运行安全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洪吉超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23)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电化学阻抗谱:原理、获取及应用
戴海峰;王学远;朱建功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隔膜设计与制备技术
吴大勇;梁卫华;操建华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
胡敏艺 蒋光辉 编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分析方法与应用
张文华 著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学系统稳定性与可达性分析及在结冰飞机中的应用
李颖晖;袁国强;徐浩军;吴辰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绿色回收技术
赵光金 范茂松 王放放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电池管理及维护
黄正军\\\\周梅芳
动力地貌学概论:人工建筑的地基地貌环境
动力气象学
吕克利;徐银梓;谈哲敏;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