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心中的风景

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心中的风景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4-12
版次: 1
ISBN: 9787505990395
定价: 77.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4页
字数: 39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13人买过
  •   文化与学术探索的议题和领域无比广阔。“空间”及其转向的学术史文化史与时间观念相互辉映生发,具有着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带入一种新视野的丰富可能性。《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心中的风景》一书努力建立在这种历史视野与时间空间基础之上,对作者个人性的学术文化活动做了一次成功的“重返”。全书接通历史,呈现社会和心灵的真实,按内容分为四辑:一、影视之维;二、文学与理论;三、批评之批评;四、历史的长影。入选文章系作者有代表性的电影人物评论与影视史论文章、作家批评家研究及散文、随笔,从中既可看出作者的研究足迹,亦反映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始这一较长历史时段时代观念的嬗变与演进的轨迹,富有学术和思想价值,别有魅力。   丁亚平,我国首届电影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基地常委;中国电影“华表奖”、电视“金鹰奖”、“五个一工程”电影奖、数字电影“百合奖”等多个奖项的评委。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课题、年度课题、国家重点项目,并获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作为中国电影史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及亚洲电影交流,曾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韩国访问研究及讲学;多次赴香港大学、香港电影资料馆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主讲教授。主要成果:发表学术文章三百余篇,共计两百余万字;出版专著《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等,共计12部。担任全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主编。此前,亦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 第一编影视之维
    夏衍论
    对“进步电影”的反思
    回顾“国泰”与“大同”
    京味,对历史与文化的投入——电影《老店》观后
    发掘大众传媒的文化与教育意义
    纪录片:眺望真实的窗口——近年电视纪录片创作一瞥
    《一介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
    叙述与对话:从历史走进心灵——论八集电视系列片《穷则思变》
    执著探询的收获——《电影历史及理论》读后

    第二编文学与理论
    重写与超越
    “文学史”是什么?
    激情反思与文学重构——读陈思和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兼谈“重写文学史”
    结构的文学史论——由《原型的意义群》、《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说起
    创作的召唤
    文学表达与文化意味
    现代艺术的封闭与开放
    艺术文化学刍议
    激情:艺术创造的灵魂
    人生的眺望与揣摩
    存在意识与选择的困惑——解读《悲恸之地》
    文化的变奏与困扰
    文化散文论
    倾诉的真诚
    散文史与散文批评:勇敢的探险者
    自然和人:精神的岁月
    现代女性意识的感悟与弘扬——肖凤传记文学创作漫论
    文学虚构与历史文本——谈长篇小说《女巫》
    生命的暖流
    瑰奇而丰富的艺术世界
    穿过历史时间的隧道
    执著于文学的世界
    学院的气质与精神行旅——读《艺苑咀华》

    第三编批评之批评
    简论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主观尺度和客观标准的统一
    精神探索与历史责任的接受——论鲁迅文学批评的文化心态
    批评:生命律动与虹色幻网——论周作人的文学批评心理
    生命意识与主情主义理论批评的历史嬗变——郭沫若文学批评心理研究
    选择和参与——延安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化批评枝谈
    性格结构·现实意识·审美情绪——茅盾建国前文学批评心理研究
    批评形式心理的历史轨路——茅盾文学批评心理研究之一
    群体心理:现代文学批评的嬗变机制
    超越意识:蕴示未来之维的选择
    文学选择思维品质的个性呈示
    感应与探求:现实主义精神的历史演示——《讲话》之前延安文艺理论特征初探
    郁达夫文学批评探索

    第四编历史的长影
    悠悠长旅妈妈伴我走
    在时间里
    遭遇新“书”
    历史的长影
    自由花
    苏国荣先生二三事
    渗透情感
    敞开心灵
    博士楼
    将军崖
    来京十年
    作别博士楼
    奔赴自然的怀抱
    译著的诞生
    上大学
    恭王府杂记
    向历史交卷
    共同书写
    “立”言与“废”言及其歧视人的力量
    “巴金就是巴金”
    “日常主义”与《上海大年夜》
    塞上瑰宝
    流行的媒介
    文化的使命
    故事和人
    边际性写作之路
    水底的火焰
  • 内容简介:
      文化与学术探索的议题和领域无比广阔。“空间”及其转向的学术史文化史与时间观念相互辉映生发,具有着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带入一种新视野的丰富可能性。《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心中的风景》一书努力建立在这种历史视野与时间空间基础之上,对作者个人性的学术文化活动做了一次成功的“重返”。全书接通历史,呈现社会和心灵的真实,按内容分为四辑:一、影视之维;二、文学与理论;三、批评之批评;四、历史的长影。入选文章系作者有代表性的电影人物评论与影视史论文章、作家批评家研究及散文、随笔,从中既可看出作者的研究足迹,亦反映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始这一较长历史时段时代观念的嬗变与演进的轨迹,富有学术和思想价值,别有魅力。
  • 作者简介:
      丁亚平,我国首届电影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基地常委;中国电影“华表奖”、电视“金鹰奖”、“五个一工程”电影奖、数字电影“百合奖”等多个奖项的评委。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课题、年度课题、国家重点项目,并获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作为中国电影史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及亚洲电影交流,曾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韩国访问研究及讲学;多次赴香港大学、香港电影资料馆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主讲教授。主要成果:发表学术文章三百余篇,共计两百余万字;出版专著《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等,共计12部。担任全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主编。此前,亦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
  • 目录:
    第一编影视之维
    夏衍论
    对“进步电影”的反思
    回顾“国泰”与“大同”
    京味,对历史与文化的投入——电影《老店》观后
    发掘大众传媒的文化与教育意义
    纪录片:眺望真实的窗口——近年电视纪录片创作一瞥
    《一介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
    叙述与对话:从历史走进心灵——论八集电视系列片《穷则思变》
    执著探询的收获——《电影历史及理论》读后

    第二编文学与理论
    重写与超越
    “文学史”是什么?
    激情反思与文学重构——读陈思和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兼谈“重写文学史”
    结构的文学史论——由《原型的意义群》、《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说起
    创作的召唤
    文学表达与文化意味
    现代艺术的封闭与开放
    艺术文化学刍议
    激情:艺术创造的灵魂
    人生的眺望与揣摩
    存在意识与选择的困惑——解读《悲恸之地》
    文化的变奏与困扰
    文化散文论
    倾诉的真诚
    散文史与散文批评:勇敢的探险者
    自然和人:精神的岁月
    现代女性意识的感悟与弘扬——肖凤传记文学创作漫论
    文学虚构与历史文本——谈长篇小说《女巫》
    生命的暖流
    瑰奇而丰富的艺术世界
    穿过历史时间的隧道
    执著于文学的世界
    学院的气质与精神行旅——读《艺苑咀华》

    第三编批评之批评
    简论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主观尺度和客观标准的统一
    精神探索与历史责任的接受——论鲁迅文学批评的文化心态
    批评:生命律动与虹色幻网——论周作人的文学批评心理
    生命意识与主情主义理论批评的历史嬗变——郭沫若文学批评心理研究
    选择和参与——延安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化批评枝谈
    性格结构·现实意识·审美情绪——茅盾建国前文学批评心理研究
    批评形式心理的历史轨路——茅盾文学批评心理研究之一
    群体心理:现代文学批评的嬗变机制
    超越意识:蕴示未来之维的选择
    文学选择思维品质的个性呈示
    感应与探求:现实主义精神的历史演示——《讲话》之前延安文艺理论特征初探
    郁达夫文学批评探索

    第四编历史的长影
    悠悠长旅妈妈伴我走
    在时间里
    遭遇新“书”
    历史的长影
    自由花
    苏国荣先生二三事
    渗透情感
    敞开心灵
    博士楼
    将军崖
    来京十年
    作别博士楼
    奔赴自然的怀抱
    译著的诞生
    上大学
    恭王府杂记
    向历史交卷
    共同书写
    “立”言与“废”言及其歧视人的力量
    “巴金就是巴金”
    “日常主义”与《上海大年夜》
    塞上瑰宝
    流行的媒介
    文化的使命
    故事和人
    边际性写作之路
    水底的火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心中的风景
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艺术生存与文艺人类学视野
王列生 著
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心中的风景
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志文斋剧学考论
刘文峰 著;仲呈祥 编
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心中的风景
一画心源
李一 著;仲呈祥 编
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心中的风景
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返回原点:舞蹈的身体语言研究文集
刘青戈 著;仲呈祥 编
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心中的风景
中国舞蹈生态学研究
资华筠 著;仲呈祥 编
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心中的风景
情境与意象 艺术审美的本体思辨与文化阐释
施旭升 著;仲呈祥 编
相关图书 / 更多